在月薪700塊的朝鮮,1000元能生活多久?答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朝鮮有兩套物價,對本地人來說,生活不花錢,而對外國游客卻又是另外一種標準。
列舉一些商品的價格:
如果都是這樣的消費標準,1000元在朝鮮也只夠生活三天。
對很多人來說,朝鮮是一個既神秘又有一絲滄桑感的國家,吸引著無數人想去這個國家一探究竟。而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去朝鮮多多少少受到了同事的影響。
還記得他從朝鮮旅游歸來,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反饋: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雖然我當時對朝鮮的印象只停留在中學的課本上,但聽朋友這么一說,倒也很想去看看父母年輕時的生活環境。
2019年,去朝鮮的小目標終于實現了,報的是五天四夜的旅行團。
整個旅途對我來說也是收獲良多,只不過朝鮮的物價并沒有像網上說的那樣便宜,而就在準備回國的那一刻,心中似乎又有些不舍,有種“猶意未盡”之感。
那一天,父母去當地參加了一場酒會,在場的大部分都是父親年輕時的戰友,在喝酒的空檔里,不知是誰提議:去隔壁的朝鮮看看,一來可以緬懷先烈,二來可以順道去體驗一下鄰國風情。
沒想到提議一出,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當場就有人聯系好了旅行社,父母回家跟我談及此事,我心里盤算著“擇日不如撞日”,于是也馬不停蹄地報了他們的旅行團。
去朝鮮旅游有“飛機”和“火車”兩種出行方式,父輩的叔叔們選擇了“去丹東坐火車”這條線路,可以看到傳說中的鴨綠江,也能參觀“有著歷史烙印”的鴨綠江大橋。
我們提前一天到了我國邊境城市丹東,在那里看到了雄壯的鴨綠江大橋和漂亮的丹東夜景,休整一晚后,第二天早上十點登上了去平壤的列車。
當列車開始緩緩行駛時,朝鮮之旅也就正式開始了。
火車通過鴨綠江大橋時,向窗外望去,對面的斷橋上站著很多游客,不知道是來丹東旅游的,還是跟我們一樣,提前一天到了丹東,第二天再去朝鮮。
斷橋的盡頭是光禿禿的幾個橋墩,這是當年戰爭留下的歷史痕跡;再回頭看看身后的丹東,高樓大廈看起來異常壯觀。
過了鴨綠江,看到了岸邊的廢棄游樂場,知道已經到了朝鮮境內,頓時有一陣小激動,終于踏上這片神秘的土地。
我們在新義州火車站短暫停留后,火車再次緩緩出發,此時的窗外又是一番情形,映入眼簾的是朝鮮的農村。
有著三兩顆大樹的泥土路上,一位農民正駕著一輛牛車,后面跟著一群騎自行車出工的農民,大家有說有笑,車輪還時不時揚起一陣陣灰塵。
不遠處的田里,農民們排成一排在插秧苗,田邊的木質電線桿沿著一定的弧度延伸向了遠方……
這樣的畫面似曾相識,也勾起了父輩們的思緒,車廂里一下子熱鬧起來,大家紛紛講起自己年輕時候的趣事,攝影師們更是迫不及待地按下了快門。
朝鮮的農村非常質樸,看得出來他們依然采用最原始耕種方式,用牛犁地,用鐮刀割水稻,田里不施農藥化肥,都使用自家的肥糞堆。
所以,朝鮮的一畝地產量不高,只有300-500斤,但產出的都是無公害的綠色產品。
出了平壤火車站,給我的第一感覺,朝鮮并沒有想象中的落后,滿眼都是高樓大廈,城市的道路很是干凈,幾乎看不到垃圾和樹葉。
導游給了我們答案:
在平壤的街道上,很少看到超市,都是一些像書報亭一樣的小商店,導游說,別小看這些店,這是他們平時換糧票油票布票的地方。
另外,農村地區的朝鮮人,如果沒有介紹信,無法來到城市平壤。
有一個事實必須承認,朝鮮的工資并不高,平均每個月也就700塊錢左右的樣子,所以,可以推算300-1000元一個月是朝鮮的正常收入水平。
朝鮮工資較高的人群是醫生、研發人才、老師等,當然朝鮮的導游、服務員的工資也不低。
因為這些崗位,普通人很難勝任,常與外國人打交道,既要掌握一門外語,長相也要甜美,還需要一定的學歷。
除了固定工資之外,每個月朝鮮會定時發放油票、米票、公交票等基本的物資券,所以在生活方面,朝鮮人用不著工資。
朝鮮還有三大免費政策: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住房,工廠還有免費的托兒所、浴室之類,朝鮮人民工資雖然不多,但他們生活不愁。
朝鮮人很懂得感恩,曾經兩國軍隊浴血奮戰,共同保家衛國,建立起來的深厚友誼,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腦海里。
所以,只要中國游客來到他們國家,都會拿出誠心誠意,給我們提供的都是她們認為最頂級的食材。
像我們在涉外飯店吃的香噴噴的米飯 ,朝鮮的很多普通老百姓根本吃不到這樣的食材。
當然,那些對朝鮮不友好的國家,他們也會愛憎分明。
因為不用為生計發愁,所以他們的性格也是不急不慢,不像在大城市的我們著急趕路,他們早上上班,下了班主要是坐公交車或者騎自行車回家。
哪怕乘車大家也是安安靜靜地排隊,在等車的時候,朝鮮的年輕人喜歡坐著看看書,而年長一些的喜歡到報亭看一會兒報紙。
朝鮮的生活物資是分配制,所以說他們的賺錢意識并不高,不像我們在人流量多的地方會看到很多的攤位,在朝鮮幾乎看不到。
有一次我問導游,幸福的定義是什么?在她看來,能夠為丈夫做飯,照顧孩子,這就是最好的生活。
朝鮮的馬路上汽車很少,國家對有特殊貢獻的人群,才會分配私家車,大多數人沒這個資格。所以,朝鮮人出行一般都是乘坐公共交通、走路和騎自行車三種方式。
朝鮮的地鐵是游客必去的景點之一,這條地鐵在當年得到了蘇聯和中國的共同援建,最深處在地面以下200米。
既能當作地鐵,又能作為特殊時期的避難所,而目前的朝鮮地鐵仍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鐵。
朝鮮是計劃經濟,所以像平時的米面油肉類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憑票供應,就連啤酒都有票,所以花錢的地方很少。
在朝鮮,有兩種物價標準,一種是對本地人,一種是對外國游客,為了更好地區分,兩者消費的商店也不一樣。
游客只能去專門的涉外商店買東西,而當地人消費的商店,除了本地人可以去外,只對留學生、長期在朝鮮做生意或生活的外國人開放。
而像我們游客去的商店,物價跟國內差不多,有些甚至更高,比如:
所以說,朝鮮人對他們的物價幾乎沒什么概念,大家都是憑券兌換,也可以說是免費的,而對外國游客來說并不便宜。
一天包括吃飯喝水住宿,怎么也要個兩三百,1000塊在朝鮮也只能勉強維持三天。
朝鮮的消費水平大致就是如此,至于說帶多少錢,過什么樣的生活,完全是自己的事。
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國情,雖然朝鮮的生活條件和環境還像我們八九十年代,但他們國家的三大免費政策也有目共睹。
朝鮮人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想法也不多,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就是幸福。
從朝鮮回來后,她們臉上洋溢的幸福和笑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仍記憶猶新。
總的來說,朝鮮雖沒有大城市的喧鬧,但有一種“世外桃源”的寧靜,這就是我眼里的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