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一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人們孜孜追求福祿壽喜財的歷史。'五福'說法,最早見于《尚書 洪范》:'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長壽、富貴、身體健康且心靈安寧、有美德、不遭橫禍而善終,這是是古代漢族人民關于幸福觀的五條標準,是對'福'最早的具體闡釋。然而由于避諱,東漢桓譚于《新論·辨惑第十三》中把'考終命'更改,把五福改為:'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五福的反面是六極,即'兇短折、疾、憂、貧、惡、弱'。所以,'五福臨門'作為橫聯貼在大門上是很適合的。
至于后來演化為'福祿壽財喜'則更符合世俗的要求,心靈安寧、有美德屬于對精神層面的更高要求。《說文解字》中'福,佑也。'只要有神靈保佑,就能逢兇化吉,有一副春聯“三更從夜起,五福自天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有人認為,'三陽'依照字面來析,解釋為三個太陽比較直觀,即早陽、正陽、晚陽。朝陽啟明,其臺光熒;正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輝照,其臺騰射。均含勃勃生機之意;這是錯誤的,這種解釋真是望文生義;三陽是指三陽爻。“三陽開泰”的“泰”是易經中的卦名。“三陽開泰”,最早出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典籍----《易經》。泰,是易經的反映一年十二個月的節氣變化的十二消息卦之一。
《易經》中正月為泰卦,古人認為是陰氣漸去陽氣始生。農歷十一月冬至那天白晝最短,往后白晝漸長,故認為冬至是“一陽生”是復卦,十二月是“二陽生”的臨卦,正月則是“三陽開泰”。 “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出自《易經》“泰”卦。“泰”卦前三爻為陽爻,也稱“三陽”,代表天;后三爻為陰爻,代表地,三陽爻和三陰爻相交感,乾下坤上,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故象曰:“天地交泰”。這里的“交”是“接觸”、“貫通”的意思,因為“天地交”了,所以就“泰”了。“泰”者,“吉亨”也,吉利、亨通也,康泰、泰平也。 在《易經》64個卦名當中,“泰卦”是好卦,故有“否極泰來”的成語。
“陽”和“羊”同音同調,羊在中國古代又被當成靈獸和吉祥物。從古代器物上可以看到,很多“吉祥”的銘文都寫成“吉羊”。在古漢語中,“羊”“祥”通假。《說文解字》說:“羊,祥也。”因此古人把三陽開泰畫成塑成像,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陽開泰的國畫塑像中的羊角都長,畫的都是公羊。如果畫成母羊,那就是畫家不懂三陽開泰的含義畫錯了。
三陽開泰,怎么畫了一只母羊,看來做畫家還需要讀讀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