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街參考】| 出品
(一)
6歲那年,我遇到了我人生中第一個演講大師,我的同桌二胖子。
他是那種,給他任何一個話題,都能展開出一本故事會的選手。一幫小朋友聊天,他胖嘟嘟往中間一坐,中氣十足地開場“我給大家講講,鞏俐和張藝謀為什么不好了,美國人登月成功是不是假新聞,巴喬的點球為什么踢飛了”,然后一群人就漸漸停了自己的話題,聽他的演說。人越多,二胖子表現得越好。
牢牢奠定二胖子在我心中天皇巨星地位的事件,是有一次老師讓同學讀自己的作文,二胖子沒寫,卻被老師點了名。然后,他特別從容地站起來,晃動著深邃的雙下巴,盯著空白的作文本,開始讀“我的老師”。他洋洋灑灑地讀了好像有五分鐘那么久,中間還卡著節奏翻了個頁,結尾聲情并茂地說“修改作業到深夜,柔和的燈光透過老師濃密的長睫毛,映著老師的大眼睛,老師的臉又瘦削了”。
看著站在講臺上的老師暗爽不已,我覺得二胖子太尼瑪牛逼了。他已經超越了林志穎,成為我心中僅次于張國榮的偶像。
把作文本端的筆直,生怕老師看出來上面一個字兒都沒有的二胖子,一定不會想到,這是他的人生巔峰之作。
(二)
話癆二胖子,是被老師嚴防死守的那種學生。沒人覺得他是個演講大師的胚子。那時候,就沒有演講大師這回事兒。
我們的童年,小朋友的語言交流過于頻繁,會被視為一種滔天大罪。
二胖子的家長聯絡手冊上,老師寫“表現較差”,后面一句一定是“愛說話”。在高考的一分意味著千軍萬馬的年代,學校需要剔除一切影響考試效率的動作,喜歡說話,當然不被喜聞樂見。
至于愛好演講,在那時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眼里,就是個高階的“喜歡說話”,是個不太上得了臺面的興趣愛好。
那個年代被提倡的興趣愛好,是那種在沉默中刻苦練習的,鋼琴、美術、書法,以及其他一些技能——比如我讀小學時,學校有個“實驗班”,會篩選同齡孩子中天賦異稟者,重點培養,一個女同學的家長是打字員,小學三年級的她,因為熟練掌握五筆打字法,被選入了特長班,還是在一次升旗儀式上當著全校同學宣布的,光榮的一塌糊涂。
能在眾人之前,進行一次直達人心的交流不是特長;坐在角落里,用機器飛快記錄下他人的話語,倒成了特長。
二胖子終究還是被調教乖了,他不那么神采飛揚的“愛說話”,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胖子。我特別傷心,畢竟胖這事兒,只有配上妙語連珠,才顯得特別有內容。
(三)
你有沒有過公開演講的練習機會,平心而論,每個人都有過很多次。
學生時代,老師問哪個同學愿意站起來談談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每每此時教室里的氛圍,都比魯迅先生筆下沉默的中國還沉默。
我的男朋友科學家,大學時代曾動過當個學生會干部,方便把妹的心思。結果聽說競選學生會干部需要演講,他就直接騎自行車回寢室,繼續了把青春托付給左手、把魔獸托付給右手的生活。
我參加過的大多數婚禮上,新郎新娘的講話,大意就是兩句“謝謝你跟我在一起,大家吃好喝好”,我覺得哪怕是調換一下次序,“謝謝大家今天跟我們在一起,希望你和我一輩子能吃好喝好”,都稍稍有點兒新意。
面試過五個做了自我介紹后,我覺得他們都差不多的人。
以及天朝的大部分年終總結會,都像一個連環追尾的車禍現場。
參會者精神飽滿、嚴肅活潑地聽著彼此的發言,其實內心只有一個共同的愿望“究竟什么時候開飯?”。
大部分被要求發言的,都中規中矩地拿著一份事先準備好的講稿,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這份講稿通常很有生命力,只要第二年換個時間、換幾行數字,就可以循環反復利用。
大家會有三句共同的臺詞。感恩領導的培養,感恩同事們的支持,感恩能身在這樣的團隊中。
其實大家最感恩的時刻,就是所有的感恩都念叨完了的時刻。
我們不愿意隨意去向演講的小山頭挪動腳步,我們不愿意去做出一些突破自我的準備、演練、嘗試,因為這可能會帶來尷尬。
于是我們選擇集體尷尬,每個人都躲閃、僵硬、無趣。
應試教育閹割了我們一部分交流與演講的技能,被閹割后的生物出于怯懦,于是又自己自宮了一番。
(四)
比自宮更災難的,是被某些演講培訓洗禮過的人生。
我的一個性格特別內向的朋友,曾參加過一次演講培訓,還帶我近距離的觀摩過。混進教室的那一刻,我一度懷疑自己進了傳銷組織,那是特別有成功學畫風的“演講培訓”,老師站在臺上告訴大家,每個人要成為一個熱情、善于溝通的人,這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臺下的一群人中間揮舞著手臂,像大猩猩一樣捶過胸口,然后輪番上臺自我介紹,每個人都激情四射的不要不要的,我差點兒嚇尿了。
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為演講大師的潛質,馬丁路德金的那個“dream”,不是誰的人生都可以承擔得起。有的人就是天性沉靜,這也沒什么不好。
我只是不相信,那些站在臺上拿著演講稿以一個聲調音色念下來的人,都是從小內向的人格。他們中間,不曾有過幾個神采飛揚的二胖子,或是羨慕過二胖子的人。我只是不愿意看到,在喬布斯之后,國內的科技公司掌門人們,就只會穿這個T恤在臺上溜達的發布會方式。
有一本書叫《演講的藝術》,書沒看過,但至少覺得書名說的很有道理。好的表達、演講與音樂、美術無異,人們通過不同的載體,傳遞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喚起被遮蓋的共鳴。
共鳴的方式有很多種。在那部著名的《國王的演講》中,嚴重口吃、幾乎要被演講逼瘋的艾伯特王子(英王喬治六世),在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的幫助下,完成了二戰前那次蒼涼、有力又傳遞著深遠溫暖的演講。演講結束,萊納爾對他說“你在說和的時候,依然有些結巴”,喬治六世說“總得結巴幾下,他們才知道是我”。
王子都這么努力,嚴重口吃都可以溫暖矯情的腐國人。你至少可以找到一種讓自己和世界都舒服的演講方式,讓聽你演講的妹紙想跟你深度交流下,讓聽你講PPT的客戶不再有便秘般的痛苦,讓年終總結會不要成為天朝的感恩節。
給大家推薦一堂演講課。無論手機做的腫么樣,他都是我特別喜愛的一位演講者。無論錘子的新品發布會如何被打趣為“單口相聲”,你都得承認他的演講真的讓人走了心。
街頭老大爺同款的汗衫,時不時掉出來的東北口音,小老頭式的背著手,浸泡在驕傲里的自黑,他不急不緩地呆站在,下面是歡笑或者隱隱淚光的聽眾。我一直覺得,撐起老羅演講的重要元素,在于他把理解中的自己特別舒服地攤平了給大家看,你知道那就是他。
我不覺得這是一堂能讓你得到許多套路的課,但是希望你能找到一種溫柔有趣攪動世界的方法。希望今年的年會上,能少一個尷尬癌患者,多一個二胖子,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