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上看,去杠桿、去資產池、去通道,縮短金融鏈條、加大透明度的監管思路應該不會變,關于理財業務的這三條監管趨勢也應該不會變,至于監管的尺度到底有多大,只能等最終定稿下發后方可知曉,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作者:阿常
來源:常道金融
一、監管政策梳理
二、監管趨勢分析
一是控制業務規模。央行MPA從2017年一季度開始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考核,納入后廣義信貸指標仍主要以余額同比增速考核。廣義信貸屬于MPA考核資產負債情況中資產端的組成部分,具體考核廣義信貸增速與目標M2增速的偏離度,總分為60分,若全國系統重要性機構/區域性系統重要性機構/普通機構廣義信貸增速與目標M2增速偏離度不超過20/22/25個百分點,則廣義信貸指標考核為滿分60分,否則為零分。
廣義信貸增速是MPA考核的核心指標,由于其在資產負債類指標中進行考核,分值占比較大(60分),若不達標,顯然資產負債類指標難以達標。此外,廣義信貸增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資本和杠桿類指標能否達標,資本和杠桿類屬于硬指標,如不達標的銀行將直接被劃分為C類機構。而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考核后,必然導致銀行MPA考核面臨更大的壓力,尤其是那些近年來理財業務爆發式增長的城商行等,當MPA考核面臨壓力時,考慮到理財資金成本要大于表內負債端的資金成本(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般大于同期存款利率),為滿足考核指標,銀行會首先考慮壓縮理財產品的規模,導致理財業務擴張速度放緩,規模壓縮。同時,由于銀行在之前不斷發展理財業務的初衷,大多是為了通過理財資金將表內信貸資產騰挪至表外,規避監管和調控,現在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意味著表外理財業務這個“野孩子”被關進籠子里,與表內信貸業務一視同仁,銀行規避監管的動力減弱,也就沒有發展太多理財業務的沖動,這也會導致銀行理財業務增長放緩。
二是實施穿透監管。2016年底,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關于做好2017年非現場監管報表填報工作的通知》,對1104系統中非現場監管報表進行了更新,根據業務發展情況新增和修訂部分報表內容,其中對于理財業務的統計口徑變化體現了“穿透”的監管導向。
《理財業務統計表》(G06表)屬于非現場監管報表業務類報表之一,是針對銀行類金融機構理財業發展情況的全面數據統計表,2017年版本在2014年版本上進行了全面的修訂。其中,G06_I《理財業務月度統計表-產品分類情況》在“按目標客戶劃分”欄目中增加“金融同業專屬理財產品”項,金融同業客戶是指除填報機構自身外的其他金融機構客戶,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業金融機構、保險業金融機構及其他持有正式金融牌照的機構,以及上述金融業機構發行的各類資產管理類產品,增加此項內容,表明監管部門對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同業理財業務引起了重視。
G06_II《理財業務月度統計表-資產負債情況》報表在資產端將理財資金的投向情況由原來的9項擴展為16 項,各項內再根據不同資產情況進行細分,同時統計產品穿透前和穿透后的期末資產余額(私募基金和資產管理產品、委外投資-協議方式需進一步穿透),即通過私募基金、資管產品、投顧方式管理的理財,既要申報第一層投向(如資管計劃或信托產品),也要對資管計劃或信托產品所投資的底層資產投向進行穿透填報。這個統計口徑的變化,是針對目前銀行理財繞道私募基金、資管產品投資進行層層嵌套的規避監管的行為,強制要求披露所嵌套資管、信托產品的底層資產,為表外理財計提風險資本奠定基礎。
三是引導回歸資產管理本質。縱觀近兩年來關于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政策文件可以看出,監管部門的主要意圖是要引導理財業務回歸資產管理本質。理財業務從本質上講應該是資產管理業務,開辦業務應該秉持“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原則。銀監會2005年頒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令2005年第2號)對個人理財的定義為“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投資顧問等專業化服務,以及商業銀行以特定目標客戶或客戶群為對象,推介銷售投資產品、理財計劃,并代理客戶進行投資操作或資產管理的業務活動”。
該辦法第八條還對綜合理財服務的定義作了進一步明確:是指商業銀行在向客戶提供顧問服務的基礎上,接受客戶的委托和相關授權,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投資計劃和方式,由銀行選擇、決定投資工具的買賣并代理客戶進行資產管理等的業務活動。在綜合理財服務活動中,客戶授權銀行代表客戶按照合同約定的投資方向和方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承擔。這就體現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財、風險自擔的原則,銀行只收取理財產品的管理費,不向客戶承諾保本保收益,這體現了理財業務的資產管理屬性。
然而,銀行理財業務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偏離了上述資產管理業務屬性,將表外理財資金通過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等通道投資到信貸資產等非標產品中,實質是向企業放貸,并向理財產品的投資人承諾固定的本金和利息,即所謂的剛性兌付,承擔了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違背了資產管理的本質原則。更嚴重的是,在這種業務模式下,銀行雖然承擔了剛性兌付的風險,承擔了信貸資產投資的信用風險,但卻按照表外理財業務管理,不計提提撥備和資本占用,不計算不良率,不規避高風險行業的資金投向,可能導致監管統計數據失真,引發難以預料的風險事件,因此,監管部門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引導銀行理財回歸資產管理本質。
銀監會曾在2014年12月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2014年版),里面就包含了引導理財業務回歸資管業務本質的內容,包括:非標資產回表,非標資產不允許錯配,穿透管理(解包還原)和限制通道層級,分組產品的監管,細化托管制度,不允許資金池,建立風險準備制度等。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該征求意見稿一直未下文得以真正實施。
兩年后,銀監會于2016年7月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2016年版),這意味著自2014年12 月以來擱置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新規征求意見正式重啟。內容主要包括:對銀行理財業務分類管理,分為基礎類理財業務和綜合類理財業務;禁止發行分級產品;禁止資金池操作;禁止銀行理財投資非標時嵌套證券期貨資管產品;限制銀行理財投資端的杠桿;對銀行理財業務進行限制性投資(如: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于本行信貸資產及其受益權,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于本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等);規定銀行理財計提風險準備金,尤其是預期收益率型計提更加嚴格。這實際上也是對資管實質原則的重申。
緊接著,2017年2月,一行三會向銀行機構下發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內審稿)》,針對銀行理財業務,提到嚴禁表內理財,不得剛性兌付,禁止資金池業務,赤裸裸的表達了監管層引導銀行理財回歸資產管理本質的紅心。根據“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風險時,金融機構不得以自有資本進行兌付。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規定,”規定,保本理財產品將回歸資管產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質,風險由投資者承擔。
當然,上述《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2016年版)和《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內審稿)》至今尚未正式頒布實施,將來頒布實施的定稿與征求意見稿在內容上可能會有出入,但從整體上看,去杠桿、去資產池、去通道,縮短金融鏈條、加大透明度的監管思路應該不會變,關于理財業務的這三條監管趨勢也應該不會變,至于監管的尺度到底有多大,只能等最終定稿下發后方可知曉,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這絕對是2017年最值得金融界人士關注的政策法規,沒有之一。
智信資產管理研究院將于2017年4月15日(周六)下午在 北京 舉行主題為“商改辦煥新之路”的資管沙龍36期活動,誠邀您參與并分享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