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華
在文獻檢索和文獻閱讀過程中,研究者需要全面了解關鍵文獻及其主要觀點,同時也需要了解重要作者和重要階段。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文獻綜述中必須陳述重要作者和重要階段。文獻綜述只需陳述“關鍵文獻”和“主要觀點”即可,盡可能使文獻綜述顯得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可以通過敘述“主要觀點”之間的分歧與沖突來暗示“重要作者”和“重要階段”。
文獻綜述一般包括三個部分。(1)關鍵文獻及其主要觀點。這是文獻綜述的核心部分。(2)對文獻綜述的小結。小結是對已有的研究及其觀點進行更簡潔明了的分類,并提醒讀者,哪個或哪些研究是最有影響的研究。如果前面的文獻綜述已經對各種不同的觀點做了分類,那么,文獻綜述的小結就只需要將前面陳述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觀點分類。文獻綜述的小結是為了讓讀者一目了然地把握國內外已有的相關研究。(3)由文獻綜述的小結引出“本研究的假設”或者“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具體問題”、“本研究重點關注的具體問題”。
文獻綜述可能出現在三種不同的文本中:一是開題報告(或研究計劃書)中的文獻綜述;二是正式學位論文中的文獻綜述;三是公開發表的論文或研究報告中的文獻綜述。在不同的文本中,文獻綜述往往占據不同的位置。
第一,文獻綜述的有無問題。開題報告必須有規范的文獻綜述。而學位論文和公開發表的論文有兩種可能。一是調查研究或實驗研究報告往往有簡要的文獻綜述,而哲學研究論文既可能提供簡要文獻綜述,也可能不呈現任何文獻綜述。
第二,文獻綜述的詳略問題。開題報告中的文獻綜述需要對已有的相關研究展開詳細、完整、系統的梳理和陳述。文獻綜述在開題報告或研究計劃書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學位論文的文獻綜述則有兩種可能:一是完整地復制開題報告中的文獻綜述,并以專門的章節呈現出來;二是在“前言”或“引言”中簡要敘述已有的相關研究并由此引出研究的假設或立場而不呈現完整的“文獻綜述”。公開發表的論文的文獻綜述也有兩種可能:實證研究報告往往只在“前言”或“引言”中提示已有的相關研究及其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哲學研究論文既可能簡要陳述文獻綜述,也可能不呈現任何文獻綜述。
第三,文獻綜述的前后問題。在公開發表的論文或研究報告中,文獻綜述的陳述往往呈現在“研究問題”之后和“研究假設”之前,由文獻綜述帶出研究假設。其順序為:研究的問題——文獻綜述——研究假設。開題報告和學位論文雖然同樣可以遵循“研究的問題——文獻綜述——研究假設”的陳述順序,但是,開題報告(或研究計劃書)和學位論文也可以由研究問題直接帶出研究的假設,然后再呈現文獻綜述:“研究的問題——研究的假設——文獻綜述”。
在撰寫“文獻綜述”時,可考慮以下幾個技巧和相關的原則,避免出現遺漏或錯誤。
第一,呈現一定的順序、層次和結構。
在順序上,最好按照時間順序呈現關鍵文獻及其主要觀點,使不同類型的文獻及其觀點呈現為某種遞進關系。遞進關系的好處是,讓讀者看到已有研究呈現出逐步拓展、逐步深入的進程。
在層次上,既呈現代表正面的、主流觀點的文獻,也呈現反面的、批判性意見的文獻。盡可能使不同的文獻及其觀點呈現為某種對立統一或否定之否定的關系。如果出現正反兩種不同意見的關鍵文獻,可打破時間順序,先綜述所有正方的觀點;然后綜述所有反方的觀點。除了正方和反方之外,也可能有第三方(中間、中立或綜合的觀點)的觀點。
文獻綜述雖然忌諱按照時間順序羅列所有文獻,但是,時間仍然是文獻綜述的一個重要維度。在分類時,可以適當考慮時間順序。比如,一般先陳述本研究領域的開山人物(一般稱之為某某之父,比如勒溫被視為“行動研究之父”)的相關研究,并由這個“得風氣之先”的人物以及他的研究牽引出第一種類型。然后再陳述其他類型的相關研究。
如果某份文獻既沒有推進前面的相關研究也沒有提出不同的觀點,沒有任何知識貢獻,那么,研究者在文獻綜述時最好對該文獻保持有意的遺忘或視而不見的態度。
如果國內學者和國外學者都對某個研究主題發表了相關的論述,同樣按照時間順序(兼顧正反不同觀點)敘述國內學者和國外學者發表的文獻及其主要觀點。如果國內的相關研究和國外的相關研究完全呈現為不同的話語和不同的時間,可分別敘述“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和“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
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研究者按照時間順序羅列所有文獻及其觀點,沒有層次感和秩序感;沒有區分正反兩個方面觀點;各種文獻順序混亂,既不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呈現各種觀點,也沒有呈現為“倒敘”;沒有區分關鍵文獻和次要文獻,將所有重要和不重要的文獻全部羅列出來。
第二,保持文獻綜述的結構完整。完整的文獻綜述至少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關鍵文獻及其主要觀點;二是對文獻綜述的小結;三是由文獻綜述的小結引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或“本研究重點關注的問題”。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在于:只提示了關鍵文獻及其主要觀點,卻沒有“文獻綜述的小結”或“研究的假設”。
第三,不遺漏關鍵文獻。不遺漏的標準是:既考慮了該研究領域早期的關鍵文獻,也觸及了該研究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只反映了最新的研究進展而遺漏了早期的研究,或者,只陳述了早期研究而沒有考慮最新的研究進展;只有中國學者的相關研究而沒有外國學者的相關研究。一般而言,如果某份文獻綜述完全沒有出現最近10年的文獻,沒有出現外文文獻,或者,只涉及某些專著而較少呈現相關的期刊論文、學位論文,那么,則說明該文獻綜述可能遺漏了相關信息。
第四,只出現重要作者的姓名,不必呈現所有著者的姓名。判斷某個文獻及其作者是否屬于重要文獻或重要作者的標準是:該文獻的作者是否較早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開山人物或被稱為“某某之父”的人物)。這樣的文獻往往頻繁為后來的研究者引用(包括贊成或反對)。如果某份文獻屬于重復性研究,并沒有提出新的結論,則不必納入文獻綜述。但是,如果某一份重復性驗證的實證研究報告采用了相同的研究方法卻更換了研究對象,則可以納入文獻綜述。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沒有選擇和鑒別,事無巨細,將所有檢索到的文獻并列呈現。
第五,如果研究涉及多個變量或多個假設,則需要分別為之提供文獻綜述。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研究涉及多個變量或多個假設,卻只提供了其中某個變量的文獻綜述。
第六,呈現關鍵文獻及其主要觀點時,為每一個觀點提供完整而規范的出處(腳注或APA格式)。為了保證出處的完整和準確,引用時需考察文獻的版本,盡量采用公認的可信的版本而不引用非權威的版本。如果引用非權威的版本,最好說明引用該版本的理由(比如該版本有哪些優點)。在引用和注釋中,盡量采用一次文獻(或一級文獻)及其主要觀點。不到萬不得已,不采用二次文獻(或二級文獻、二手資料)。若采用二次文獻(或二級文獻、二手資料)及其主要觀點,必須注明二次文獻的完整出處而不是撇開二次文獻而直接注明一次文獻(造成研究者已經親自閱讀了該一次文獻的假相)。同時,最好說明經過了哪些努力之后仍然找不到相關的一次文獻的理由。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暗中“轉引”了某個二手資料(二次文獻)的文獻卻標明自己引用的是原始文獻(一次文獻)。或者,某個外文文獻已經有了比較權威的中譯本,暗中采用了該中譯本卻直接標引外文文獻。當然,如果研究者認為該中譯本的翻譯質量有問題,可以說明不采用該中譯本的理由,比如該中譯本有哪些翻譯的缺憾以致本人不得不放棄該譯本而寧愿直接面對外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盡量避免表面上直接引用外文原著而暗中大量引用中譯本(這種行為其實屬于抄襲)。
第七,隨時審查自己所做的文獻綜述與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實質性的關聯。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所做的文獻綜述與研究的問題沒有實質性的關聯。
第八,避免豪言壯語,不輕易使用類似“沒有相關的研究”或稱自己的研究“開了先河”、“填補了空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等說法。學術研究以知識創新為第一目標(或唯一目標),但知識創新并不意味著研究者完全不理會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追求標新立異、橫空出世、與眾不同。學術研究更多地顯示為在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言有易,言無難”。若借用趙元任的說法,學術研究重要的是說“有”而不是說“無”。類似“開了先河”、“填補了空白”之類的說法應完全避免,而類似“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的說法也最好少說。因為,是否填補空白、是否有重要意義,應該由讀者去判斷而不必由研究者本人自夸。如果在文獻檢索中的確沒有找到相關研究,也應避免類似“沒有相關的研究”的說法,因為“沒有相關的研究”可能暗示沒有找到準確的關鍵詞(檢索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