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一讀你的申請書,感覺你有思想、有思維,有高度、有深度,有眼光、有洞察,總之像個很老道的一線科學家,成矣!Q2:基金重申請,輕結題,所以寫標書時可以適當拔高?
(在申請書中對內容適當拔高,在執行中適當打折,在結題時堆積成果,不管發表論文與基金內容是否相關。這樣的做法會受到審查嗎?在哪些環節會受到審查?)答:確實是普遍現象,如果像基金申請評審一樣,來個結題評審,可能會好些。但是工作量比較大,不一定馬上就能做。希望今后能加強對結題成果的審查。
(碩士生畢業到三流學校工作已兩年(研究生期間有3篇SCI,綜合影響因子6.7),今年第一次申請國家自然基金,沒中。是不是碩士生幾乎申請不到基金啊?)
答:繼續努力!基金還是看本子和本事的。而且對小單位、小人物還有適當傾斜。
答:抄國外的?還是抄別人本子的?如果對某個領域不太了解,可能看不出來。如果確定是抄的,當然給最差的分。 答:研究發現基金項目越創新越難獲認可。英國Nature雜志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交叉度越高的申請,獲得資助的概率越低。(覺得基金還是看臉熟,并不是你做得好,idea好就給你。 面上太難了,沒科研經費沒法做科研。國家又砍掉863、973 支撐計劃,以后經費更難拿。大領導是要看大業績,集中火力攻一些課題。)答:都不容易,相對而言,基金還算公平!青椒成長的訣竅之一就是“讓自己變得有名(make youself famous!)” 主要是基金允許失敗。但在失敗前,要做足努力。 還是前面說的,上一個基金結題報告摘要和成果要放在下一個基金申請書里,所以“掛羊頭賣狗肉”玩多了,小心群眾把你拎出來揍。基金現在確實一年比一年競爭難度大 ,國家砍掉很多項目就讓基金更加擁堵,相信是暫時的吧,應該會放開的。今后加強結題考核,財務審計,評審專家資質審定,會慢慢好起來的。同樣好的idea面前,只能看臉熟了。 大概中國人有種臉熟親切感,青睞于認識的人。(申請的面上項目沒有上會,共5位評審專家。其中4位專家的評審意見比較好,但有1位評審專家的意見只有一句話: 該項目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評審態度很不負責。請問我可以申請復審嗎?)答1:向國家基金委提出申訴!目前這種評價機制,評審程序似乎規范的,還不好找證據。 今后基金委會采取相關措施,如一致性評判,某個專家總是和其他4個專家給的評分等級相左,或者被申請人投訴次數多,這樣的專家會被剔除數據庫。另一方面,評審專家的的年平均學術成果也應該作為考評專家資格的必要條件。 期待這一天的到來。答2:可以是可以,成功率不高啊。 有這個精力,不如好好耐心打磨本子,來年再戰!申請回避+運氣, 以后分派評委會靠關鍵詞隨機抽取了,運氣也是申請基金的一部分。(科學基金委的“科學基金共享服務網”(http://npd.nsfc.gov.cn/),上面一些面上項目的結題報告,只有二、三十頁。這樣的分量是不是太單薄了?)
答:結題報告是否單薄,不在于頁數多少,而在于份量大小。能夠用一句話總結的成果,基本上可得諾貝爾獎。
Q9:與基金申請無關的論文和基金項目有必要寫在標書里嗎?
問:不管與基金申請內容是否有關,只要是課題組的論文,把基金號都掛上,以增加結題成果的數量。這種做法,結題的時候會審查嗎?
答:這個現象確實比較多。一般不評審。前面有提到基金掛名問題。如果限制前幾個基金才算成果,可能會減少這種現象。 答:每年都會出資助數據分析報告。 我們數理學部的還會在各種雜志登出,如《物理》每年第11、12期。(基金的申請可否走 “全面公開” 全面公開就是所有的申請本子,(1)不管是中還是不中的,每年的都能查到題目,中了的能查到本子內容。 這樣能避免 某些不良專家抄襲別人的idea;(2)評審專家的意見公示,讓申請人有反饋和 defense。)答:“全面公開”很好呀!我也舉雙手贊成!基金評審最好也像青歌賽那樣搞現場直播就好了。但這樣一方面可能做不到,另一方面即使做到這樣也不一定就絕對公平公正,讓大伙心服口服了。 “評審專家的意見公示,讓申請人有反饋和defense。”
指望基金評審也像雜志論文評審那樣,把基金委當成一個雜志編輯部,架起申請人與評審人之間的橋梁,讓雙方你來我往,相互較真,達到死也要死得明明白白之目的,這在中國目前可能還不現實。再說,申請人要與多位評審人過招,其中反復的時間沒有個一年半載是完不成的。
這個國慶節,如果不想去逛人海,在家好好研究研究2017年的本子怎么寫,也不失為明智的選擇哦。 以上問答資料來源科學網主辦的2016年國自然基金評審專家的網絡專訪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