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股往往是誕生牛股的集中地...
但普通投資者可能對如何識別成長股及成長股具體投資思路不是很清楚,今天抽空來和大家梳理一下。這在后期撰文過程中都會陸續有實戰案例提到,以后就不具體表述了。
A股成長股投資大概分為價值(亦或稱為藍籌)成長股、周期成長股、小盤成長股...
逐一展開講講。
先說價值成長股,就以茅臺為例來說吧。很多人說買茅臺就是價值投資,這其實是不太嚴謹的。買茅臺的邏輯是,茅臺是典型的三高公司。高毛利、高壁壘、高成長。其實買茅臺的價值投資出發點是這公司還能維持當下凈利潤的增速。假設哪天茅臺利潤增速下滑了,那想必投資者會用腳投票,股價大跌。
這在之前都有過發生,茅臺個別季度業績不及預期,股價隨后大跌。你還能說它是價值投資嗎?其實買茅臺有個前提就是你認為它還能維持它當下的業績增速。而人們之所以覺得茅臺還能維持這種增速,是基于它的高壁壘,社交屬性投資屬性等等...
所以嚴格來說,這一類屬于價值成長股。
這類價值成長股的特點是真正的行業龍頭,享受了行業競爭格局穩定之后的龍頭溢價或者龍頭壟斷。比如近期的水泥,雖然在宏觀環境不佳的情況下,為什么海螺之類的還能屢創新高?
嚴格來說,海螺似乎是個周期股,水泥行業畢竟受宏觀環境影響。但為什么股價似乎不受宏觀周期影響?是因為水泥行業在過去幾年供給側改革和環保限產的背景下,行業出清之后,形成了龍頭局部壟斷的行業格局...
在比如美的格力,在早年,白電行業競爭的你死我活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去買美的格力的話是小盤成長股投資。那會春蘭都比格力牛...
但隨著行業競爭的演化,最終是美的格力勝出,他們現在依然保持的穩定的業績增速。他們其實也是局部壟斷了...因為渠道或者售后等各方面具有成本優勢,產品又是最好的,大部分人都會首選美的格力...
總結來講,第一類成長股投資就是買核心資產,買競爭格局已定的勝者為王。具體什么時候買,什么時候賣,這在后續的實戰中再講吧。
第二類成長股叫做周期成長,畢竟在A股像第一類的公司是少數的,剩下的八類都是普通公司。普通公司不代表沒有機會,行業在風口上的時候有的時候賺一波塊錢,股價也能享受飛速成長。
就比如說今年比較火的手機產業鏈來說。他們算不上價值成長股,因為這個行業變化快。A股的手機產業鏈公司大都還是比較低端的。受上游大廠的技術革新影響較大...
沒有高門檻、高壁壘、高毛利...但一旦行業來一波大的革新,就比如明年較大概率會出現的5G手機換機潮,那行業也有希望賺一波塊錢的。
做這一類股就需要對行業的周期有比較深的理解。5G的應用端明年勢必會有很多牛股,到時會逐一給大家分享。
最后一類股是小盤成長。怎么理解呢?就是享受一個公司從小做到中或者大的過程。一個公司要想從1E凈利潤做到10E還是比較多的。要想從10E做到百億甚至千億就寥寥了..
這里要找的就是那種從幾千萬利潤幾百萬利潤慢慢做大的公司。這類一般是做一些比較有特點的優質小盤股。
比如以千禾味業來說吧,行業龍頭是海天味業。但為什么千禾味業還能漲不少,優勢就在于小。它的凈利潤基數低,只要它能稍微搶海天那么一點市場份額,對于它的業績彈性都是客觀的。
還有比如說像2010年左右的光線傳媒和華誼兄弟,當時也是超級成長股。那時候我國的電影事業才剛開始發展的比較好。那時候十億票房都是天文數字。感興趣的可以復盤下光線2013-2014年的走勢,結合當時公告去看。那時候業績基數低,拍一部十億票房的電影,對業績的刺激就很大了。
而現在,傳媒行業這些公司已經從小公司成長為大公司,再來一部十億票房電影就沒啥用了...做這類票就是把握從mini到稍微做大的那一階段...
今天就先給大家分享這些了,后期實戰中碰到具體的例子再講,有好的機會再分享...
來了點贊轉發留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