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越來越多的人現在開始通過中醫養生知識來保養自己的身體了,這種養身方式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醫養生知識的基礎來源于中醫理論,所以我們要了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前提就是先來了解中醫。
中醫養生知識
中醫是什么呢?中醫就是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與經驗總結出來的一些疾病理論和知識,這種知識經過漫長歲月的反復探究最終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理論體系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已經初步形成,但是在炎黃時代就已經開始有相關的記載和研究了。比如對后世影響極大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這些都對后世的中醫養生知識的形成影響巨大。
中醫理論的基礎是陰陽五行論,在這里人們將人體當作形氣神的統一體,所以中醫養生知識里面也比較注重形氣神的培養與健康,一切中醫養生知識都離不開養形、養氣、養神。
中醫養生知識中比較注重臟腑的功能,認為要調理身體首先要將臟腑功能維持在較高水平。那么中醫養生知識中的臟腑指的是什么呢?臟腑指的是人的五臟六腑,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五臟和六腑還形成了表里關系,比如:肝與膽;心與小腸;脾和胃;肺和大腸;腎和膀胱。了解這些臟腑的表里關系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中醫養生知識的根本,下面我將分別為大家介紹一下中醫養生知識中臟腑這一部分。
臟腑與五行關系圖
肝與膽:肝臟主要起到儲藏和調節血液的作用,是人體精力旺盛的根源所在。肝臟功能強大,對人體的視力也比較好,能夠讓人眼睛明亮有神;肝臟還對人體的筋比較重要,肝臟好才能保證軀體運動靈活;肝氣不足會導致有氣無力,肝火旺盛會讓人一聲怒火。所以中醫養生知識中注重肝與膽的調理。
心與小腸:中醫里面“心”不止是心臟,還包括大腦。所以心對于人體來說,不僅主導其他臟腑的功能,還主導人體精神運動。心氣足的人才能積極向上、聲音洪亮、面色紅潤;心氣不足的人往往就會看起來中氣不足、虛弱郁郁。所以中醫養生知識中也比較關注心與小腸的調理。
此外,脾與胃主管供應人體的物質需求,是人體賴以生存的根源;肺與大腸主管人體與外界進行氣的交換,氣與血相互依存,氣不足則必然導致血枯;腎與膀胱主要是排水的場所,所以起到很大一部分排毒的作用,體內無毒則自然能夠延年益壽,毒素侵蝕就會導致各種疾病。所以中醫養生知識中,這幾個臟腑的調理也是至關重要的。
可以說,只要將人體的臟腑功能調理好,疾病自然遠離,所以有關于中醫養生知識這一部分,我們只要了解臟腑關系并將這種關系維持好,讓其處于一種平衡狀態,就能輕松達到養生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