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lǐng)讀:渺渺銀河
主播:曉念
“
本期,“10天陪你讀本書”為您帶來金惟純的作品——《人生只有一件事》。
如果人生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你覺得是什么呢?是幸福的婚姻、美滿的家庭,還是富足的生活,或者無上的權(quán)力?
在本書作者金惟純先生看來,這些答案都不是,他認為,這世界上沒有比“學怎么活”更重要的事。
1952年,金惟純出生在中國臺灣高雄眷村的一個普通家庭里,這個家庭的生活并不富裕,全靠母親微薄的收入生活。
17歲時,金惟純考入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此后算是漸漸擺脫了少年困頓的局面。他被李敖譽為“臺灣新聞界大才子”,28歲擔任《中國時報》的主筆;35歲,還創(chuàng)辦了《商業(yè)周刊》,歷經(jīng)7年的經(jīng)營危機,將公司扭虧為盈,創(chuàng)下商業(yè)雜志發(fā)行量超過八卦雜志這一全球媒體發(fā)行記錄。
金惟純的生活似乎變得越來越得意了起來,他的事業(yè)順遂,交游廣闊,家中無事,生活悠閑,他能騎著自己養(yǎng)的大馬馳騁大地,可以駕著滑翔機御風而行,還可以穿著潛水裝和魚群共舞。
可是,他的內(nèi)心卻漸漸變得空虛了起來,他開始問自己:“生而為人,我到底是來做什么的?”帶著這個問題,金惟純遍搜典籍,請教高人,折騰了好幾年,最后終于浮現(xiàn)出一句話:“我是來學怎么活的!”在這句話變得不容忽視后,金惟純放下了自己創(chuàng)辦的事業(yè),走上了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
十年間,他嘗試了許多其他的職業(yè),試圖站在不同的角色上來理解生活,做義工、刷馬桶、拖地板、開山種樹、當服務(wù)員……這本書,就是他這十年一路走來的“心靈日記”。
接下來的十天,我們將分享金惟純的“心靈日記”,分享他對于“怎么活”的感悟。
如果你覺得認同,那當然很好,這說明你們在學習怎么活這條路上,或許可以結(jié)伴同行,如果你不認同,也沒有關(guān)系,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那么接下來,讓我們正式進入這本書的分享吧!
”
大家一定很好奇,學了十年“怎么活”,我如今到底活成什么樣了?
我覺得最能代表我此刻生命狀態(tài)的,莫過于下面這則小故事。
一只小螞蟻在沙漠里趕路,遇到一位師父,師父問他:“為何匆匆?”
小螞蟻說:“我要去朝圣”。
師父哈哈大笑:“圣城那么遠,你走得這么慢,生命又這么短,怎么可能到圣城?”
小螞蟻說:“沒關(guān)系,只要能死在朝圣的路上,我就無比幸福!”
小螞蟻不知道圣城有多遠、能不能走到、到了以后會怎樣,但它還是堅持要去朝圣,為什么呢?
我認為答案可能只有一個:因為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幸福,自從走上這條路,就越來越幸福。
這就是此時此刻的我。
如果有人問我,假設(shè)人生可以重來,最想回到什么時候?
以前的我可能會認真考慮是回到二十幾歲還是三十幾歲,而現(xiàn)在的我會斬釘截鐵地回答:無需重來,此時此刻就是人生最好的時光。
盡管此時此刻的我和過去比起來或許并沒有那么好,頭發(fā)稀疏許多,體能差了許多,生活和個性上還有不少的毛病,但如今的我更能接受自己,接受別,接受發(fā)生的一切。
因為接受,所以自在、臣服,因而感恩、樂于分享和付出,并在其中不斷超越自我,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人生風景,這一切讓我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并讓我感到幸福,這是過去所不曾有的。
所以,我才會像朝圣的小螞蟻,篤定地走在這條路上,無怨無悔。
過去我總覺得,外面的人和家里的人對我的看法不一樣,覺得家里的人不太了解我,他們不知道我有多大能耐,在外面有多受尊重。
但最近我突然想,外面的我和家里的我,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呢?
外面的我其實不夠真實,也不夠全面,出門在外與人交往,常帶著目的,不是別人有目的,就是自己有目的,只要任何一方有目的,彼此的交往就難免失真。
我還想到,自己有時與人相交,深感心領(lǐng)神會,頗有知音難得的感受,是不是其實只是對方認同我而已?
反過來有些人我講話他聽不懂,是不是其實也只是他不認同我而已?
把認同誤當了解,把不認同視為誤解,因而不斷錯過看清自己的機會,越活越虛假,誤了自己的人生。
我小時候覺得父母不了解我,上學后覺得老師不了解我,上班后覺得老板不了解我,結(jié)婚后覺得太太不了解我,做父親后覺得孩子不了解我……活到一大把年紀,才發(fā)現(xiàn)世上最不了解我的人,居然是我自己,真是讓我汗顏啊!
曾聽一位大師說,世間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回想過去的自己,活得不怎么樣,是因為把“當真”和“認真”弄顛倒了,那種活顛倒的樣子,就是拿別人的事和老年的事太當真,面對自己的事卻不認真。
別人的人生要怎么活,你若認為是自己的事,太當真,結(jié)果可能就會因擔心而束縛彼此,或者想掌控而讓人窒息。
而別人如何對待我們,也是別人的事,不能太當真,在各種關(guān)系中,只有我如何對待別人,才是自己的事,是能做主的事。
無論別人活得好不好,無論別人如何對待我,我都接受、尊重、關(guān)心、付出,并把關(guān)系中的問題當作功課,拿來修正自己,這些才是該認真的事。
有這樣的體悟后,每發(fā)生一件事,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是誰的事;然后對老天的事和別人的事保持幽默,不當真;對自己的事,認真對待,莫放過。
能這樣活,才算沒活顛倒,才算對自己的人生負起了責任。
不過,怎么樣才算對自己的事認真呢?
認真,就從“承認自己真的是這樣”開始,這就叫作認真,如此而已。
不要以為這件事情很容易,放眼望去,少有人能如實承認真正的自己,這是一門大功課。
圣嚴法師說過八字箴言:面對,接受,處理,放下,它們清楚地揭示了“認真”的次第。
不面對,怎么可能接受?不接受,又將如何處理?不處理,哪有什么放下?
“接受自己”這門功課,我過去一直欠缺,因為前半生一直忙著“證明自己”,沒機會看到自己對自己的不接受,我只是模糊地感覺到,為什么做事不難,做人那么難。
后來才慢慢看到,難的不是別人,是自己。
因為沒有接受全部的自己,所以和人靠近,就會不自覺人活著地緊繃、不自在,也難怪做人那么累。
以我的經(jīng)驗,“接受自己”像是在挖礦,挖了一層還有一層,每一層都有傷痛,都需要勇氣,也都收獲滿滿、萬分值得。
這是一條在世上返璞歸真的道路,這條路的盡頭,站著一個有赤子之心、充滿智慧的人,這個人,就是我們“認真”的樣子。
發(fā)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