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止"的方法幫助我們的心達到安定,偏"觀"的方法,幫助我們去觀察真實的現象,產生智慧。
01
我們面臨的方法,可以說是太多了,念佛、觀呼吸、慈心禪、內觀等等。
我也會糾結,到底用哪種方法好呢,是要一門深入,還是可以多種方法綜合運用?
后來我思考的答案是,可以各種方法綜合運用。
佛陀說"八正道",是指八種正確的道路,八種都是通往解脫的道路,而且我覺得八正道要結合起來,要平衡,不能光強調一個,這不就是綜合運用嗎?
每一種方法可能都有它的側重點和功效,只要知道它能解決什么問題,有可能有哪些走偏的陷阱,取其所長,避開陷阱,就好啦。
02
那我們怎么看各種方法的側重點呢?
這些方法通??梢苑譃椋⒅梗⒑停⒂^"兩類。
偏"止"的方法幫助我們的心達到安定,偏"觀"的方法,幫助我們去觀察真實的現象,產生智慧。
03
而且一個方法看怎么使用了,它既可以偏"止",也可以偏向"觀"。
比如說,念佛,如果一心念佛,不去理會其他的事情,它偏向于止,因為幫助心安定下來;如果念佛邊念邊聽邊觀,同時心跑了知道心跑開了,這就是偏向觀了(或者止觀同時)。
04
有一種說法來分辨"止觀"二法,我覺得挺有道理的。
所謂止禪一種"有為法",它需要人為去做些什么,比如人為把心系在呼吸或念佛上,人為用"慈心"對治"不善"心。
而觀禪是一種"無為法",只是不帶評判地看一切,而由心自然安住。
05
那一個時間運用止禪還是觀禪好呢?
我覺得根據個人及當時的情況來判定可能比較合適。
比如心很亂的時候,不妨用止禪,讓心達到基本安定;心已經有一定安定,不妨用觀禪去觀察,以產生智慧。
所以總體而言,各種方法靈活應用也比較好。
06
那會不會有一個問題,即,不能一門深入,而流于膚淺呢?
我也想過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一個人需要檢視一下自己的內心有沒有毛躁,沒有耐心,希望用一個方法快速達到效果這種心態。
如果有這種心態,就會產生各種方法淺嘗輒止了。
如果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希望達成什么方向,是不是有所進步,隨時看到有問題及時糾正,就是一個合適的態度和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