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是一個樂觀的人嗎?我有時候會問自己。我是一個樂觀的人 ,偶爾也會有負面情緒。
在還沒遇到挫折的時候,我知道自己當自己遇到困難時,應該用什么態度面對,但身在其中的時候,難免也會陷入悲傷的情緒。但怎么從中走出來呢?
之前家里出了事,加上自己所處行業的受打擊,頓時有種“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感覺。
在處理事情的過程當中,我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處理事情中,而且把困難當成磨煉和挑戰。反而是事情處理過后,我一度擔心父母(這件事情發生以來的連帶效應),傷心難過,心情抑郁,暗自神傷。而這些情緒,除了我自己,其實其他人都不知道,因為我不想說,每說一次,感覺把痛苦又重復了一遍。
我自己也嘗試調節自己的情緒,但還是時而難過,時而擔心與恐懼。
去年2022年3月,當讀到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的時候,我想到了一句話“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如此悲涼?'我已經分不清這是與作者的共鳴還是為自己的經歷而難過;看了飛機失事的新聞,心情跌落谷底......
后來,我也意識到負面帶來的負面,便主動少接觸負面的東西,不看不聽。
我在大家面前看起來還是積極樂觀,有說有笑。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內心還是隱隱作痛,可我依然沒有找到從傷痛中走出來的辦法。
02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好幾個月。直到自己遇見了一個人,這一切才慢慢在我心里被解開的感覺。
跟她聊這些經歷時,她跟我說,“要用成功者的心態去面對這些不太好的經歷,而不是用受害者的心態去面對。”
這句話給了我一些啟發和力量,我頓時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后來,與一位愛運動的朋友交流,也讓我意識到我沒有必要過于擔心父母,因為擔心除了讓自己心情焦慮外,別無用處。
對父母處境的擔憂是我的主觀看法。我的父母很勤勞,靠著自己的辛勤耕作和生產技術,生活也在慢慢改善,這是客觀事實。
而我要做的是做好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在過好自己生活的基礎上給予父母。
03
我嘗試著找回把困難當挑戰的自己。這個時候,我會想到“自古英雄多磨難”。從古至今,有多少人都歷經過艱難困苦,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在受了腐刑之后寫出了《史記》,蘇軾在貶謫之后依然保持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而我的痛苦,在他們的痛苦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算不了什么。
如果人被毒蛇咬傷,首先要做的是排毒、處理傷口和治療,而不是忙著去追蛇;如果不慎摔入陷阱,要做的也是努力爬出陷阱,繼續趕路,而不是守在陷阱邊上抱怨誰這么缺德,等待別人的安慰與同情。
但有時候我們就會像追蛇的人,像掉進陷阱的人一樣,做了錯誤的反應。
成功者的心態怎么樣的呢?尼采曾說,“那些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強大。”
接受現實,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所發生的事情,感恩那些給我們曾經逼迫、諷刺和嘲笑我們的人們,是你們讓我磨煉了自己的意志,使我內心變得強大。我們依然要積極樂觀面對當下,懷著感恩前行。
什么是受害者心態呢?就像停在陷阱旁邊抱怨的人,不往前走了。
抱怨痛苦,自己只會更加苦悶,停在這件讓自己受傷害的事上,不愿意往前走,這件事傷害了你是其一;停下來不愿意往前走,停止了發展自己,這件事就相當于對你產生了二次傷害。
04
等待他人的同情和憐憫并不現實,這是外在的開導,關鍵還是在于開解自己的內心,自我療愈,使自己走出傷痛,想開了,就不會停在傷痛里。
對于那些傷害我家人的人,說實話,我非常憎恨他們。但是,我知道我的心,空間有限,應該用來盛放那些美好的事,儲存美好。好的事情,好的思想,好的觀念......我不愿騰出一點空間來裝這些負面的東西。
如何最強有力地回應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與事?我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好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保持開心和快樂,遠離這種人。要相信美好,期待好事發生,因為美好會呼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