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語叫做“自尋煩惱”,意思是自找本來不該有的煩悶苦惱。更有甚者,不是為當下煩惱,而是為未來、未知自尋煩惱。
比如,月底考試,但早在幾周前就開始擔心能不能考好,為此憂心不已。
比如,周一上班,但周日還沒過完,就開始發(fā)愁下周的工作能不能順利進行。
許多人總是習慣性預支明天的煩惱,妄想能提前解決未來的憂患,然而預支煩惱能夠解決未來的問題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預支煩惱,就像是把自己封閉在虛擬的精神陷阱,又如愈掙扎愈收緊的繩索,束縛了自身的能動性,也造成了對自己心力的無端消耗。提前焦慮的下場往往是:既改變不了未來一定會到來的事實,又耗費了當下的精力,對于事情的進展并無利益。因此,我們需要具備對治這種困境的能力。
身體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體在做什么,心里就想什么;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離,身心一致。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由于對生活中的日常事務已經(jīng)很熟悉,有些慣性動作,不須加以思考,所以在做事的時候,思緒早已跑到其他事情上,無法做到一心一意,這就產(chǎn)生了妄念。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都應將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為那件事在做,專注當下就不會起妄念。我們要訓練自己,經(jīng)常保持身體的動作和心的念頭處在合一的狀態(tài)。
譬如你在說話時,腦中又在想另外一件事,那可能會變得語無倫次,也將產(chǎn)生妄念。我們應該將心念收回來,在講話以前,先考慮要說些什么,說話的過程中同樣保持這樣的思考。
心口一致必然知道自己要講什么,表達出來的內(nèi)容也是清清楚楚的。這是我們對自己身體的動作、語言的行為最起碼的修煉,如此就不容易做錯事、說錯話了。
胡思亂想的人可從其眼神窺見,因為眼神飄忽不定,心中無主,不知看什么,表面上好像什么都看,事實上沒有集中焦點的對象,更不明白自己的眼睛為什么要看,腦中的思想不斷切換,所以眼神也似幽浮般地飄動。如此而行,思想必定無法集中和穩(wěn)定。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要對自己的任何一個動作全部負責。做什么、說什么、看什么,心念都要同步。
當外在的境界擾亂你的時候,先試著把心念收回來。少一些妄想,加一點正念,則智能日增,可開慧眼。慧眼開了,必然是煩惱和困擾的消除。唯有心得穩(wěn)定,才能減少煩惱。唯有練習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心中的煩惱才能日減。
所以,要練習把心念專注到此刻,專注到眼前,只有好好地把握現(xiàn)在,很多事情才可能出現(xiàn)新的轉(zhuǎn)機,不要提前預支明天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