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外科的醫生說,有人因工作繁忙無法按時就餐,有人卻因為減肥絕食而入院治療;絕食會使得免疫力受損,導致各種疾病。
但越來越多熱衷于健康的養生人士卻愛上了“斷食”,例如馬云、王菲等名人,都會通過短期斷食來做清腸養生。這是否真的可行呢?有科學依據嗎?
科學家終于拿出了實錘:合理的斷食有益于健康!
眾所周知,在滿足人體正常需要的情況下,吃的越少越清淡,可能越健康。
高血脂在歐美地區的人群中很常見,除基因決定外,他們的日常飲食熱量過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很多疾病在發病過程中都有炎性細胞在作祟,高血脂與系統性慢性炎癥性反應的發生有直接相關性,包括代謝綜合癥、非酒精性脂肪肝、II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
前些天,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Stefan Jordan教授團隊在《Cell》上發表了題目為Dietary Intake Regulates the Circulating Inflammatory Monocyte Pool 的文章,通過實驗摸清了斷食消除慢性炎癥的機制,短期斷食可降低人體單核細胞的代謝和炎癥活性,大幅減少血液和組織中炎癥相關單核細胞的數量。
作者主要介紹了合理適度禁食對于免疫炎癥反應的影響。我給大家概括一下就是:少吃。減少卡路里的攝入能夠在不犧牲機體整體免疫功能的前提下減少活躍的炎性細胞數量、抑制炎癥反應。
1.實驗步驟
①為了搞清楚低熱量飲食/禁食調節全身炎癥的可能機制,研究人員分別采集了12名健康正常體重志愿者(平均年齡為30±5歲,BMI為22±2 kg/m2)進食后3小時(進食狀態)和禁食后19小時(空腹狀態)的血液樣本;
②能發CNS的文章必定離不開動物實驗,帶著禁食是否會引起小鼠同樣血液成分變化的疑問,課題組按照對動物影響最小的禁食策略對實驗小鼠進行測試;
③研究者們引入胰島素調節糖代謝機制,揪出引起體內炎癥反應的幕后真兇;
④對禁食小鼠骨髓中的單核細胞進行提取分析。
2.
實驗結果
1
分析發現禁食19小時階段采集的血液中單核細胞水平明顯低于進食階段采集的血液樣本中單核細胞水平。
有趣的是,盡管水平較低,但仍未低于生理最低值,也就是依舊具有完整的免疫能力。另外CD141+DC這一類樹突細胞水平也降低,中性粒細胞可能比較抗餓,沒有明顯減少。這一結果表明合理禁食不會犧牲人體的免疫能力。
2
另有分析發現血液中,甚至是腹腔、肺、肝、脾和脂肪組織LY-6游離單核細胞水平在禁食20 h后顯著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可憐的小鼠被餓了48 h后,嗜酸性粒細胞、NK細胞和T細胞在內的其他外周血白細胞水平也降低了,不知道是不是餓過頭兒了,免疫力就急性降低了。
3不讓小鼠吃東西,營養物質就無從攝取,血液中單核細胞池就會縮小。那么究竟是哪些營養成分決定了單核細胞的數量呢?用含同等熱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分別喂養斷食期間的小鼠,只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能讓單核細胞水平恢復正常,而脂肪沒有這個功能。而且,斷食期間單細胞數量恢復的程度,與碳水的攝入量也呈正相關:碳水攝入越多,體內的單核細胞越多。該結果從側面證實碳水化合物確實有促進炎癥的作用。
4,禁食會使單核細胞會處于“靜止”狀態,其中與“關節炎癥”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的基因表達減少,單核細胞炎癥活動減少。而合理禁食情況下,小鼠的免疫功能也同樣未受到影響。
短期禁食20小時單核細胞面對李斯特菌依舊十分活躍。長期間斷性禁食6周后免疫系統依舊生龍活虎。而T細胞數量也保持不變。越餓越興奮,是不是這個道理啊?
3. 總 結
最后Stefan Jordan教授還不忘提醒大家,合理的禁食療法可以有益于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鞏固健康。然而,過度禁食導致饑餓和營養不良,顯然會損害免疫和組織功能。所以禁食療法還不能成為一種時尚,應該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