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激那些連續出現的小虧損。正是這些令人討厭的小虧損,把那些比我們更聰明的交易者擋在了獲利的門外。
從一個交易者對虧損的認識境界,就完全能夠看出這個交易者的交易境界。“虧損”是一個那么令交易者討厭的詞匯。但事實上,交易長期穩定獲利的秘密就在于對虧損的正確認識。
第一:拒絕面對虧損
生活中有這么一類人,他們永遠對自己的錯誤視而不見,并且總是會在犯錯后找出這樣、那樣的理由來使自己所犯的錯誤合理化。
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人,市場上就會有什么樣的交易者。也許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似乎每個交易者的成長道路中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同樣,他們對待市場上的原因根本無法客觀的分析。事實上,他們并不是用原因來綜合分析得出結果,而是站在固定的、并且是自己希望出現的結果的基礎上來尋找原因。簡單的說,他們不是因為看漲而作多,而是因為做多而尋找看漲理由。這樣交易者在不斷對自己心里暗示的催眠下,慢慢的使自己的信念同市場的客觀現實越走越遠。如果市場最終的走勢真的和他們所希望的結果一致的話,對于他們也不會有任何好處。這樣會使他們的自尊心膨脹,下次就更難面對自己的虧損。想和市場一爭高下的動機,早晚會被值得敬畏的市場所掃地出門。沒錯,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第二:努力規避虧損
這類人在生活中應該算得上“完美主義者”,他們根本不允許自己犯任何錯誤。如果真的犯了什么錯誤,他們就會陷入反復的自責當中無法自拔。也許他們的目標就是努力使自己在未來能夠不再犯錯。
市場上的這類人已經比第一類人進步很多了。他們已經明白在市場上的生存法則是通過敬畏市場使自己的交易能夠保持彈性。他們明白市場永遠是對的,和市場“理論”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但是他們還是沒有跳出“對錯與盈虧具有完全相關性”的怪圈。他們對自己過于苛刻,而把自己根本無法左右的事情,讓自己來負責。
如果說第一類人是在和市場較勁,那么第二類人就是在和自己較勁。他們認為虧損是可恥的、是應該避免的,或者說自己應該為虧損負全部責任。這類交易者可能會陷入自責的痛苦中而無法自拔,并且最終成為'學習效應'的受害者。
第三:承認虧損的合理性
如果說生活中的完美主義者是那些把避免犯錯看得比獲得輝煌更重要的一些人,那么通常做起事來就會畏首畏尾。什么都不做,就會什么都不會做錯,但同樣什么也都不會做對。
在市場上,如果你能承認虧損的合理性,并且能夠接受虧損交易是可能會發生的,那么你的交易行為才不會畏首畏尾,而能夠做到得心應手。否則前怕狼、后怕虎的拖拉作風,只會讓我們最終等到真正的狼、真正的虎。但無論如何,這時的交易者還是希望最大程度的規避虧損。只不過他們把獲得利潤看得比避免虧損更重要。
第四:認識到盈虧同源
這時的交易者已經意識到盈虧是我們所左右不了的事情,我們只能從宏觀上來尋找所謂的概率優勢,而在為微觀上的得失只能交給“天意”來決定。這時的交易者已經發現,無論是盈利還是虧損,我們都是在不斷的做同一件事情。當我們規避了虧損,同時也就規避了利潤。如果說我們的交易方法是具有正期望收益的話,那么避免虧損就是一件不劃算的事情。假設我們采用的是趨勢跟蹤系統,那么正確率就會必然的低于50%。這時規避一次虧損似乎并不困難,但問題是這種規避虧損從賠率上來講根本就不劃算。也許這時的交易者,已經開始思考交易的本質到底是什么?人類的智慧在市場面前到底意味著什么?
第五:得失隨緣、心無增減
當交易者已經明白,除了尋找宏觀的概率優勢以外,我們對市場根本無能為力時。他們明白獲利的交易來自于我們通常會不斷出現的虧損。如果說這時的交易者已經能夠“愛上你的虧損”,那么可能顯得有些夸張。但最低限度,應該可以做到“得失隨緣、心無增減”。明白這意味著什么嗎?這已經到了我所知道的交易最高境界:放下交易,而跳出市場之外。這是一個心靈成熟的標志,需要很長時間來慢慢的磨練。對于交易的結果而言,交易者已經從“依賴”轉變為“順其自然”。對于交易信仰而言,交易者已經從與市場的“對抗與爭斗”轉變為“包容與融合”。這就是道教文化中所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