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課堂改版了,視頻可以點播看
為了方便廣大杏林學苑用戶觀看學習課程,杏林學苑技術團隊特地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在線學習課程,大家可根據自己特長選擇相應課程學習,隨時隨地點播學習,每周一、四會上傳新視頻,祝您高效快速的提高診療技術。
觀看方法: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系統,選擇相應課程進行
⊙作者:王蘇婷,馬鐵明,蘇顯紅
⊙編輯:杏林君
周圍性面癱,亦稱面神經麻痹、周圍性面神經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中醫亦稱“口僻”。多由衛陽不固,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脈絡,以致經氣阻滯,氣血運行遲澀,經筋失養,筋肌縱緩不收而發病。周圍性面癱發病突然,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松弛,不能作皺額、閉目、聳鼻、鼓頰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病側露睛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少數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如治療及時得當則很快恢復健康,否則留有后遺癥。只有通過選擇恰當的穴位、施以科學的針灸手法,才能做到預后更明確、療效更肯定。
多數正氣不足,絡脈空虛、復感風寒,導致面神經營養血管痙攣收縮,使神經缺血水腫受壓而中風,最終脫髓鞘及軸突變性改變,神經失去應有功能不能支配相應肌肉運動而癱瘓。
按中醫理論,以單側為例,陽明內蓄痰濁,太陽外中于風,風痰阻于頭面經絡,則經遂不利筋肉失養,故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氣血尚能運行,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所牽引,故口眼歪斜,治宜去風痰逐瘀血,止痙攣,通經絡。則痛可愈。
其次,是肝腎陰虛,風陽上亢。再次是七情六欲,還有內囊受損、顱內出血、顱內腫瘤、感染(如耳廓帶狀皰疹)、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腫瘤(如聽神經瘤)、外傷(如碰摔傷)、中毒(酒精)、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營養缺乏(如神經B族)、免疫障礙,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經發育不全等諸多因素。
面部屬于陽明、少陽經循行之處,又因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故取穴以陽明經為主,循經取穴,激發經絡之氣。鼓舞陽明經氣,促進氣血運行,通經活絡,直達病所。
選穴以手足陽明經和面部穴位為主。張林昌選取主穴:牽正、翳風、禾髎、地倉,均取患側;眼不能閉合配陽白、太陽,流淚配睛明,鼓腮困難配頰車,久病體虛加足三里。劉萍根據面神經出入走行部位和經絡循行治療周圍性面癱,腧穴主治作用取穴,即患側陽白透魚腰、地倉透頰車、承漿透頰車、地倉透迎香、下關、太陽、牽正、翳風、風池、健側合谷。祝才銀取患側睛明、地倉、頰車、水溝、牽正、勞宮、對側合谷治療周圍性面癱。李世君以神庭、印堂、人中、陽白、太陽、地倉、顴髎、迎香、牽正、合谷(對側)為基本穴,病程在1周以內加風池;肝膽火盛型配足臨泣、外關、太沖;氣血不足型以及病程在20天以上者,配用足三里、三陰交等;病程在2個月以上者或伴發面肌抽動等情況,在配用足三里、三陰交、解溪的基礎上,面部患側對應取穴治療。用此法治療100例患者,痊愈83例,顯效11例,好轉5例,無效1例。董媛選取陽白透魚腰、太陽透承泣、顴髎透人中、頰車透地倉,每次選用1~2個配穴,隨癥加減,聽覺下降取翳風、聽宮;口?流涎者取人中、承漿;聳鼻不能者取迎香透睛明。100例患者經2個療程治療,痊愈90%,好轉10%。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確切。但近幾年來,學術界對治療的最佳時機存在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面癱急性期是否能夠針刺治療尤其是在患部進行針刺。目前,西醫及針灸界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急性期針刺只能加重病情,故主張在發病1周內不能針刺治療,尤其不宜強刺激或用電針。朱春華等將面癱病程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發展期,指發病后1~7天;第2階段為靜止期,指發病后7~20天;第3階段為恢復期,指發病20天以后。認為針刺治療本病的最佳時機是靜止期。因為發展期機體與病邪正處在抗爭階段,該時期筋脈空虛,正不勝邪,局部取穴易傷正氣,會導致虛則更虛、邪盛更盛的局面。位孟元等認為在面神經炎急性期,神經正處于急性炎癥水腫階段,若用電針連續刺激,會使神經組織水腫加劇,使面神經受到進一步損害。對于上述觀點,另有一些醫家則持有不同見解,認為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愈早愈好。何聰針對面神經炎急性期屬針灸禁忌的說法觀察了針灸治療急性期面神經炎的療效。結果發現,患病后接受針灸治療越早者痊愈率越高。因而認為面神經炎急性期不僅可以用針灸治療,而且宜早不宜遲。李國臣也就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時機及急性期能否應用針刺和電針的問題進行了臨床觀察。結果發現,周圍性面癱急性期不僅可以應用針刺和電針,而且是針刺和電針治療的良好時機。治療愈早治愈率就愈高,同時療程也明顯縮短,只是需要嚴格掌握最佳適量刺激。劉勝認為周圍性面癱的早期可以進行針灸治療,只不過要注意手法的輕重。對于發病前2周內的患者以及面神經測定提示輕中度變性的患者,由于神經依然有活性,針灸治療時以輕刺激為宜,以補、以灸為主;而對面神經重度變性的患者,針灸治療時則應以強刺激為宜,以瀉為主。
鄭暉等檢索出2001-2007年針灸治療面癱的相關文獻1691篇,分析研究表明,針灸早期介入有助于縮短療程,提高療效,并推薦使用電針或毫針剌結合灸法進行治療。
由此不難看出,早期及時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是疾病恢復的關鍵,但同時要注意不傷元氣,以防耗氣傷血。
4.1 毫針療法
(1)常規針刺法
病之初期,邪氣盛,正氣足,以實證為主,治宜用瀉法,以祛其邪,每日1次,留針30min;病之后期,外邪已祛大半,正氣亦損,酌情施以補法或平補平瀉法,隔日1次,留針30min。無論急性期、緩解期,還是后遺癥期,面部穴位手法總以輕靈為好。尤應注意在急性期面部腧穴宜淺刺、弱刺激,不宜用透刺、強刺激,刺激量要小。陸曉紅以祛風通絡,調和氣血法選患側地倉、頰車、陽白、下關、翳風、風池、合谷(雙側)為主穴加上配穴,然后在各穴上施以不同手法治療50例。結果,痊愈12例,占24%;顯效16例,占32%;有效18例,占36%;無效4例,占8%,總有效率92%。起效時間最短為5天,一般10天左右均可改善臨床癥狀。
(2)淺刺法
一些醫家認為周圍性面癱病位主要在絡脈、經筋和肌肉之間,部位比較表淺,所以針刺深度宜淺不宜深。用毫針淺刺法治療本病,痊愈率在85%~98%之間,總有效率在97%~100%之間。劉敏還對淺刺多針法和西藥療法治療面癱進行了對比觀察,發現淺刺多針組療效優于西藥組,同時通過觀察針刺前后肌電圖的即時變化,發現針刺對面神經有即時的良性調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經的興奮性。
(3)透刺法
是臨床上治療面癱的常用針法。它不僅能促使氣至病所、顯著增強針感,而且在面部經筋相應穴位上進行的同經間或異經間的經筋透刺,還能更好地激發相關經筋之氣,從而達到疏調三陽經筋、恢復經筋功能的作用。邱曉虎對臨床收治的5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使用該法,痊愈38例,愈顯率達92.0%。
(4)其他特殊刺法
劉曉娟以毛刺、盤刺法治療面癱患者65例,發現盤刺刺激眼瞼下緣,可增強眼輪匝肌的收縮功能,進而糾正下瞼外翻,改善流淚癥狀。毛刺法刺陽明經、少陽經之皮部,可調和營衛,養血柔筋,以解決面部板滯不舒。楊改琴等應用繆刺法配合點穴治療頑固性面癱120例,其中痊愈88例,總有效率為98.3%。張憶平用滯針牽拉法治療頑固性面癱50例,療效較滿意。認為久病入絡,氣血瘀阻,滯針牽拉法可加強行氣活血、疏通經絡之功能,使頑固性面癱的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林海瑞等用子午流注納甲法治療頑固性面癱,發現其療效明顯優于常規針刺法。
4.2 電針療法
恰當選擇電針對面癱恢復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但要特別注意選擇合適的腧穴、波形、刺激量和適當的治療時期。王體敏取患側穴位,陽白透魚腰、攢竹透魚腰、絲竹空透魚腰、四白、地倉透頰車、翳風、風池、合谷等。先用毫針,快速刺入皮膚,施用捻轉為主。急性期(1周內)得氣后用補法,恢復期用平補平瀉法,然后接通G6805治療儀。采用斷續波,加用特定電磁波譜照射患部,1次/天,每次30min,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50例,痊愈43例,顯效5例,好轉2例,總有效率100%。彭易雨等根據周圍性面癱的不同時期,發展期電針采取疏密波,通電時間短、刺激強度輕;靜止期采取低頻連續波與疏密波交替;恢復期電針以高頻連續波為主,與低頻連續波交替使用。用此法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均獲得滿意療效。
4.3 火針療法
王桂玲等采用毫針結合火針法治療面癱患者28例,并與26例單純毫針治療的病人進行療效對比,前者總有效率達97.7%,明顯優于對照組的90.2%。謝挺杉等將普通毫針尖燒紅,快速刺入太陽、迎香、地倉、耳門、顴髎等使患者有酸脹痛或閃電樣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結果45例中痊愈42例,好轉3例,總有效率100%。
4.4 穴位注射療法
高淑紅等用維生素B1和維生素B12穴位注射的治療方法,臨床觀察50例,治愈36例,顯效11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100%。楊大志治療面癱72例,用當歸注射液2mL,維生素B12500g混合液,選陽白、太陽、四白、地倉、頰車、翳風穴,每次取穴4個進行穴位注射,每穴注射0.5~1mL,另選針刺穴位陽白透攢竹,陽白透絲竹空,太陽透頰車,地倉透頰車,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3個療程后痊愈率87.5%,顯效率11.1%,好轉率1.4%,有效率100%。
4.5 耳針療法
劉本立采用耳針,主穴取肝、肺、大腸、口、眼、面頰區;配穴:風寒襲表型加神門、下屏尖;肝膽濕熱型加膽、三焦;氣滯血瘀型加心、皮質下;肝腎虧損型加腎、內分泌。先用HB-EDT型袖珍穴位診斷治療儀在耳穴上尋找敏感點后,按中醫理論辨證分型取穴。每次視病情選6~8個穴位,隔10min針1次,日針刺1耳,兩耳交替治療,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3天,3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治療組104例中,治愈86例占81.9%,總有效率為92.5%。韓小軍等以耳背放血法治療周圍性面癱,共治療100例,痊愈70例,收到顯著效果。
4.6 艾灸療法
李延輝用艾條在健側陽白、地倉、翳風穴位上進行艾灸。穴位微紅為度,每次20min。結果136中,癥狀體征全部消失者134例;癥狀體征明顯好轉,但示齒稍不對稱者2例。有效率100%。馬祖彬取患側翳風、地倉、頰車,雙側足三里,每穴灸10min。翳風穴用雀啄灸法,地倉、頰車用往返灸法,關元、足三里用溫和灸法,灸至穴位局部皮膚紅暈潮濕為度。治療47例,治愈28例,好轉1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7.23%。
綜上所述,周圍性面癱為針灸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根據中醫辨證有:正虛邪侵;風痰阻絡;肝腎陰虛,風陽上擾三個類型;針灸是目前治療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選方法,辨證選穴是關鍵,抓住時機是條件,而且越早采用針灸治療,預后越好,治療上,穴位不宜多選,手法宜輕,平補平瀉,刺激量合適為要,針刺及透刺時以淺刺,斜刺為主,才能收到理想療效。在針灸方法中以毫針療法最為常用,且療效確切。
存在的問題:在周圍性面癱的針灸治療方法中進一步明確毫針、電針、耳針、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的適應癥,禁忌癥,整理統一標準,如:分型標準、診斷標準、治療方案。確立臨床路徑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略。
來源:《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年9月第30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