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人。啟功先生的《啟功論書絕句百首》,是我們當代非常優秀的書論。
此書不但有絕句百首,更是有啟功先生的自注。
本文是《啟功論書絕句百首》第十五首,啟老在自注中點了題。此首主要說:趙孟頫。
【詩文】
十五:趙孟頫
樸質一漓成側媚,吳興贗跡日紛淪。
明珠美玉千金價,自有流光悅婦人。
詩文一人注釋:啟老此詩批評冠名趙孟頫的偽作,將趙孟頫的樸質變成媚俗,然而很多人對這些偽作議論紛紛還非常喜歡。
貶趙孟頫,成了很多學習書法必有的階段。董其昌和傅山下,這個現象非常普遍。然而董其昌年老時,方覺趙孟頫不可及。
啟老這句“自有流光悅婦人”,并不高段,啟老在后期自注也覺得自己年少時候有問題。
人是會改變的,人的觀點也是會改變的。年少時候,啟老不那么喜歡趙孟頫。
【啟功自注】
趙孟頫 。
真書行書,貴在點畫圓潤,結構安詳。自此深造,進而益工益精,蓋無不至于妍美者。韓昌黎石鼓歌云:“羲之俗書趁姿媚”,乃針對石鼓文而言,以篆籀為雅,故作真行者,雖王羲之亦不免俗書之誚。實則篆籀又何嘗無姿媚之致哉!孫過庭《書譜》云:“篆尚婉而通”,試問婉而通之境界,又何似乎?米元章謂柳公權書為“丑怪惡札之祖”,然而《唐書》柳氏本傳則謂其“體勢勁媚”,可知姿媚、丑怪,與夫雅俗,亦各隨仁智之見耳。
【一人簡說】
這一段啟老,認真的贊美趙孟頫。并且引用后人對王羲之、柳公權的評價,得出“可知姿媚、丑怪,與夫雅俗,亦各隨仁智之見耳。”
啟功到了些自注的時候,也是看明白了。所謂了媚,都是個人的觀點。前輩書家的評論,不可偏信。而且有些評論是有預設立場的評論。
比如韓昌黎石鼓歌云:“羲之俗書趁姿媚”。
韓昌黎,即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極高,他也寫過很多書法相關的文字。但是術業有專攻,韓愈的書法水平在唐代并不突出。他的評價不足信。而且《石鼓歌》比較長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了解一下。此詩故意提倡“篆籀”保護“石鼓”,當然韓愈還有其他的目的,要把“石鼓”的重要性提升,所以要貶損下在唐朝就被稱為“書圣”的王羲之。
王羲之和趙孟頫的字總是后人貶損的焦點,后人老師拿他們說事。王和趙的字,接受度高,拿他們的字說事引起的話題大,說到底還是羨慕嫉妒恨。
米芾也說過柳公權的字“丑怪惡札之祖”。我個人認為,柳公權是楷書集大成者。學他的字,不但對我們書法愛好者有難度,對柳公權之后的書法家,學柳公權的字也是難度很大。
千古學柳無大家,不好意思米芾的楷書是不能和柳公權相比的,米芾對柳公權的評價不可信。啟老引用《唐書》對柳公權的評價“體勢勁媚”,這是稱贊。媚這個詞,被當代用的已經變了味。
我非常喜歡柳公權,柳公權的字是很難模仿的,沒有一個通用的規律。上面這個“臣”字出自《玄秘塔碑》,有不少人印象中柳公權的字比較“方塊”,其實柳公權的字真的是又勁又媚。“臣”這個字的左邊的“豎”,真是太媚了。
啟老這一句“可知姿媚、丑怪,與夫雅俗,亦各隨仁智之見耳。”,我個人非常同意,盡信書不如無書。文人的文章和詩詞都是有自己目的的,不可輕信。
【啟功自注】
趙書真跡,今日所見甚多,然在有清中葉,精品多入內府,世人可見者,率屬翻刻舊帖,其中尤多偽帖。若陜西碑林之天冠山詩,用筆偏側,結體欹斜,而通行海內,摹之者,流弊日滋。即此澆漓偽體,當時亦曾有學之得名者,致包慎伯、康長素共斥趙書,蓋未嘗一見真跡也。
今日傳世之真書碑版,如膽巴碑、三門記、福神觀記、妙嚴寺記等,無一不精嚴厚重,其他簡札,更不及具陳矣。此詩少作也,故有微詞可悔。
【一人簡說】
這一段啟老的話很有趣,趙孟頫的真跡雖然很多,但是有些人抨擊和排斥趙孟頫的字,有一個原因是他們沒有看到真跡。 我個人覺得啟老真是含蓄了,畢竟啟老是老好人。
啟老說“包世臣和康有為共斥趙書,蓋未嘗一見真跡也。”包世臣寫了本《藝舟雙楫》,康有為寫了本《廣藝舟雙楫》,清朝時期比較推崇篆隸,王羲之太久遠了,趙孟頫這個“二臣”正好是一個靶子。
包世臣和康有為這兩個人心思主要不是在書法上,他們想借書法說點事情。他們的言論不足信,啟老也是含蓄。包世臣和康有為,就算看到趙孟頫的真跡又如何,趙孟頫當著他們面寫字也沒有用。
此詩少作也,故有微詞可悔。時間過去了,啟老也覺得此詩有點問題。
膽巴碑、三門記、福神觀記、妙嚴寺記,這四本被認為是趙孟頫的墨跡。
《三門記》全名《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紙本,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部分如下圖。
《膽巴碑》全名《趙孟頫楷書帝師膽巴碑卷》 紙本,現藏故宮博物院,部分如下圖。
《福神觀記》即《杭州福神觀記卷》紙本,現藏故宮博物院藏,部分如下圖。
《妙嚴寺記》即《湖州妙嚴寺記》紙本,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部分如下圖。
【一人有感】
每個人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有一些是非對錯是必然的很正常。
趙孟頫的字,在我們當代仍然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古人名人也說錯話,而且他們有時候都有目的的故意說一些話,我們不必輕信。
本文中特別提到的書法家:王羲之、柳公權、趙孟頫,都是用筆的好手。
想要在書法史留名,不是那么簡單的,字是最重要的,而不僅僅是寫書論。
以我的知識,盡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19年12月19日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