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強-OH
前幾天,恒大研究院經濟學家任澤平發布了《中國生育報告2019》,指出中國目前生育率下跌形勢及可能的原因。
▎任澤平微博截圖
現在中國人口生育率下跌的形勢基本已經是共識了,但是對于下跌原因則眾說紛紜。
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兩個決定要素:能力和意愿。缺失任何一方面,這件事都做不成,生娃也不例外。
在中國目前會把生育率下降原因主要歸結到能力層面,比如養娃成本高,對女性的權益保護不夠方面。但是這種歸因不能解釋一個現象——為什么經濟越發展,生育率越低?
經濟越發展,總體來說養育后代的能力越強、風險越小,婦女權益保護越得力,為什么反而生育率越低?
這可不是中國獨有現象,這是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現象。
正是因為這個現象難以解釋,所以干脆不解釋,甚至把該現象當成了一種規律——一旦遇到需要給出生育率下降的解釋原因,就把這個現象拿出來當證據,目前該現象確實也顛撲不破。
但是到底為什么經濟越發展,生育率越低?
根據前面所述,能力+意愿=生娃率,經濟發展總體上能力是提升的,但是生娃率這個結果反而下降,所以問題當然出在意愿上。
那么是什么影響了生育意愿?
很多父母責怪子女不生育,說他們太自私、自我,說他們那個年代沒有那么多自我意識,到差不多年紀就生了,現在的年輕人都自顧自生活,缺乏責任感。
要我說還真怪不得現在的年輕人自我。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由于科學大發展需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教育時間不斷被拉長。古人15歲左右就結婚生育,三十年前受過本科教育的也沒幾個,大多數人早早就接觸社會。
而現代社會即使法律不約束,結婚年齡也因為需要受教育而被不斷延后。
本該接觸社會、接觸異性、奔放自我的年紀全都壓抑在教室里讀書,一旦進入社會,怎么可能會有興趣立刻又投入一個被約束的環境之中?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現在很多人在表述、自我認同方面越來越趨向于幼小化,相比其父母在相同的年紀自我認同不一致,比如:
▎79年的“小姑娘”
SHE還有一首歌叫《不想長大》。
這種自我認同“幼小化”經常被他人冷嘲熱諷,但絕大多數當事人自己內心還是非常堅定認為自己比實際年齡小。這實際上是因為教育過程太漫長,占據太多人生美好時光導致的一種心里不平衡。
人一生最美、最有活力、感知最敏銳、最有生命張力的時光,基本都在讀書。
本該試錯、瘋狂、張揚、喧鬧的年紀,基本都在讀書。
讀書是很苦的事,除了少數變態學霸以外,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興趣。更何況現在的教育完全是西式的、強制學生使用邏輯的教育。
邏輯和感性很難兼容,甚至是互斥的。為了使用邏輯只能要求學生盡量調動抽象思維而關閉感知通道,這對于青春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壓抑。
所以當這幫人畢業走向社會,要做的第一件事當然是自我奔放啊!好不容易可以將責任暫時擱置,將逝去的青春彌補一點回來,怎么可能立刻生個娃給自己添堵?自己都還是個寶寶好伐?
這本質上是要將過往的壓抑宣泄出來,要將自己從小就不可掌控的漫長人生抓回來,而不是從教育的坑直接跳入養娃的坑。
可惜的是現在工作壓力日益增大,自我奔放其實也沒有那么盡興。即使不養娃,工作的責任就夠年輕人喝一壺。
不是有的女性表示生娃耽誤自己事業發展嗎?確實耽誤,但是這難道不是因為事業過分侵蝕人生嗎?生娃耽誤事業、結婚耽誤事業、旅游耽誤事業、自己的愛好耽誤事業,甚至父母生病照顧都耽誤事業,這只能說明事業侵占人生和人心已經太多。
這樣下來人當然沒有意愿生育,不論男女。
也就是科技越發展,經濟越發展;但是科技發展了,教育也必須跟上,人受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于是侵占生育意愿;同時,教育跟上了,科技進一步發展,形成正反饋,所以出現“經濟越發展,生育意愿越低”的現象。
這其實是人類文明和科技的發展對人性的碾壓。
在現代社會,為了生存不可能不接受教育,而這些教育又鋪墊在不斷發展的科技之上,不斷讓人不得不縮減在其他方面的時間和付出,專注于學習上。
人就像燃料一樣,不得不投入到科技發展這個大熔爐中,每個人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讓爐子燒得通紅。不適應這種環境的人就會被當成爐渣被社會拋棄。
在中國還要特殊一點。
長期以來從上到下宣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國家層面來說就是看GDP增速,而從普通人層面來說就是看你掙的錢多不多,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甚至是否算個人。
于是所有人都將自己盡可能地投入到了“經濟建設”的大勢中。
“生兒育女這種小事想起來就煩,毫無成就感,怎么值得我浪費時間精力呢?”
這種經濟發展為本的趨勢有多強?
男人就不用說了,現在中國男人要是沒錢很可能狗都不如;而中國女人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相比其他國家女性,工作時間和創造財富排名極靠前的群體。
不少女人說:要是不好好讀書是要被抓去結婚生孩子的。可見她們是自己主動選擇擁抱事業。
雖然大部分人只是把這句話當成調侃,但也可以看出工作和社會評價對一個人自我實現的異化及改變——動物繁衍的本能都異化為一種懲罰,這個力量之強嘆為觀止。
不少明星選擇凍卵,或者拖到很大年齡才生育,其實并不是她們不想生,而是事業誘惑和驅使太大,做出的退而求其次選擇。但是在自然規律之下,人的選擇顯得那么無力——年紀大了生育各種風險都顯著增加,不論使用什么技術。
但即便一般女性在事業上沒有那么勇猛精進,依舊有很多人怕生娃之后變成喪偶式育兒。這看起來是男人的問題,但是本質上是因為很多男人當爹了還是個孩子——
教育時間太長,進入社會之前很少承擔什么責任,除了學習也沒什么要做的,壓力大了就打游戲,心智成長長期停滯;
進入社會之后生存壓力陡增,面對女方結婚時候的物質要求就已經去掉半條命,面對娃這個負擔當然能躲則躲。作為當媽的女性躲不掉只好硬扛,扛太累自然有抱怨,不育意愿進一步加強。
我認識不少領導都說:一個男人如果當了爹而且家庭照顧的不錯,那么這個人多半靠譜,我更樂意和這樣的人合作。如果是戀愛都沒談過的那種男人往往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
這話有一定道理。責任感是在生活中逐漸訓練和培養出來的。
但是大部分年輕人每天焦灼于競爭壓力,這種情況下別說生孩子,連性欲都沒沒有了。
▎排名前三的原因都與工作直接相關
性生活還不需要像養娃那么費勁辛苦而且還快樂,比例都那么慘淡,養娃就更不用說了。
此外覺得養娃成本高不敢生其實本質上也是社會發展之后形成的結果——養娃成本最高在哪一塊?當然是教育。多個孩子多副碗筷的時代早已過去,為了讓孩子獲得足夠競爭力,在教育上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
還有想讓娃人格獨立、活出自我的人。這種想法理論上是好的,但是實際情況是家里有礦才玩得起,大多數家庭需要父母與子女相互扶持,比如孩子結婚父母得支持,父母生病孩子要照顧。
自我實現這種高端需求不是說說的,得有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下面的基座支撐,這個基座就是物質。物質怎么來?又回到前面一直在說的內容——工作。
也就是讀書+工作,導致了現代人生育意愿降低。
所以隨著經濟發展,生育率低的本質是:
經濟發展的成果,必然會忽略生育這一塊的反哺和投入,而是會流向短期更有效率的地方。非生育領域見效快、“成果使用”和轉化率高、可控性高,資金資源自然會流向能夠更好使用它們的地方,這是基本的經濟學原理。
而生育的投入高、見效慢、不確定性高,除非政府強制,自由市場經濟是不可能自發出現的。
自由市場經濟只會出現年輕人價值越來越高,但是絕不會營造適合生育的環境給適齡男女來生孩子期待十幾年后有個好的產出;
同時,年輕人價值越高,他們就更傾向于工作而不是生育,畢竟生個娃費那么大勁將來還可能成為一個廢渣,而自己牛逼為什么不立刻變現或者實現自我?
自我實現需求越大、自我意識越強的社會和人,生育意愿越低。而經濟發展必將導致自我實現需求增大、自我意識增強。這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這是經濟規律在起作用,這是人性——人生有限決定了人性中必然包含短視。
這是現代文明社會版的“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其實也不止是人性,動物也一樣。在生存環境變得惡劣的情況下,很多動物生育行為會普遍減弱,先保命為主。只不過人類社會是發展之后生存環境變得惡劣,而大多數人又沒有意識到而已。
所以那些呼吁政府用經濟發展成果反哺生育環境的人,實際上是在要求縮減市場自由度,讓政府這只本來已經閑不住的手進一步管控。政府當然能讓生育環境變好,而且政府能用的辦法超乎想象,但是代價卻未必是呼吁者樂意承擔的。
凡是選擇,必有代價;凡獲權利,必擔責任。
PS.
順便說一下,上述規律反過來也成立,中國農村就不用說了,顯然是符合的。文明先進的歐美國家,生育意愿總體趨勢還是下降;而很多伊斯蘭國家生育率卻很高,數十年來難民不斷從中東涌向歐洲國家。
根據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的研究:
按照目前發展的速度,39年后法國將成為一個伊斯蘭共和國。而在荷蘭,50%的新生嬰兒來自穆斯林家庭。十五年后,一半荷蘭人口將是穆斯林。在比利時,25%的人口已經是穆斯林,50%的新生嬰兒來自穆斯林家庭。在德國,聯邦統計辦公室說,到2050年,德國將成為一個伊斯蘭國家。美國盡管還沒有到歐洲那樣的嚴重程度,但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預測,非拉美裔的白人比例2050年將降至46%。
——來源:《觀察者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