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的奧斯卡頒獎又結束了,特別想看這三部電影,獲得最佳影片獎的《綠皮書》,獲得最佳攝影、外語片獎的《羅馬》,以及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獎的《蜘蛛俠:平行宇宙》。
可是這個七八分鐘的動畫短片《包寶寶》吸引了我的眼球。這部動畫整個過程沒有只言片語,憑借此時無聲勝有聲,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這個短片的故事情節(jié)是,一位生活在加拿大的華裔母親,正在經(jīng)歷著家人紛飛,飽受著空巢之苦。
一天她做了一籠包子,丈夫吃完飯就出門了。她孤身一人在家,讓人驚奇的是,一個包子變成了小孩包寶寶。
驚訝、欣喜、寬慰,一臉幸福地將包寶寶擁在懷中。她用心撫養(yǎng)孩子,陪他玩耍、帶他逛街、買菜、買糕點,感到開心幸福。
孩子一天天長大,他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耍,想要加入他們,這位母親神經(jīng)緊張地阻止了孩子。
回家路上,母親把好吃的點心拿給包寶寶吃,他很不開心地拒絕了。
隨著孩子長大成人,想要獨立,而母親的過度保護,使兩人的關系變得緊張起來。
母親開始從門縫里窺視孩子的私生活,為了哄孩子開心,給他做了一桌子好吃的,而他卻跑出去跟朋友玩。
當孩子帶著未婚妻回家,并要搬離出去的時候,母親傷心欲絕,再三加以阻止。一氣之下,吃了孩子。
看到這里,我的胃感到翻山倒海,太詭異了。好瘋狂的母親。為了霸占孩子,擁有孩子,不惜毀滅他。
還好,這僅僅是一個夢。最后兒子帶著未婚妻回家了,并與母親和好。
現(xiàn)在我女兒才一歲多,我很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她每一次奶聲奶氣地喊我媽媽,每一次喝著奶的時候沖我笑,睡著了中途醒來抬頭偵查我是否在旁邊的表情,都讓我的心融化了。
我現(xiàn)在就很清楚地知道,以后我會多么懷念現(xiàn)在的生活,懷念女兒和我捆綁在一起的日子。
可是這種捆綁是有期限的,畢竟孩子在我們身旁,卻并不屬于我們,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屬于明天。
想到終有一天,我要和女兒解除捆綁模式,當女兒離乳時,當女兒上幼兒園時,當女兒住校時,當女兒搬出家門時,我也會感到落寞惆悵。
特別喜歡龍應臺《目送》里的一段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也特別喜歡紀伯倫所寫的一首詩《論孩子》: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龍應臺的《目送》告訴我們,我們終將要目送著兒女長大遠離,也要目送著父母變老,自己也會被目送著老去。我們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該放手時要放手。
紀伯倫的《論孩子》告訴我們,孩子是獨立的,是與父母平等的個體,父母只能給予孩子愛,卻不能代替他們思想、靈魂的形成。
作為父母的我們最容易忽視的是,教育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人格,總想去干預子女一切重大的人生選擇。
最后孩子可能喪失了獨立這個優(yōu)良品質,變成了媽寶男、媽寶女,而媽媽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失去了自我。
《安妮日記》這本書的作者安妮,十三四歲的年齡就很清楚的認識到,不要像媽媽和其他那些女人一樣生活,整天忙忙碌碌,干完活后就被人遺忘。
除了丈夫和孩子,還要擁有自己的事業(yè),全身心投入的事業(yè)!不愿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一生徒勞。
下決心做全職媽媽之前,我的內心是煎熬的。我也不想在養(yǎng)育女兒的過程中失去自我,變成整天圍著丈夫孩子轉的女人,所以我著實痛苦了很長一段時間。
這個影片讓我看到了所有母親可能要面臨的結果,也包括我。所以我們應該防范于未然,眼中有兒女,有丈夫,也要有自己。
當女兒不滿足媽媽這個小天地生活,開始對更大的世界感興趣的時候,我也想把她緊緊擁在懷里不放手,可是這樣既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該陪伴的時候多陪伴,該放手時就要放手!適時地把理應屬于孩子的舞臺讓給孩子,讓他們去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而我只想告訴女兒,你只需勇敢地朝前走,我會一直都在你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