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troduction
在戲劇制作中,有一個叫做設置場景的過程,以便觀眾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為后續的行為預期奠定了基礎。同樣地,科學論文中的Introduction為讀者設定了場景,它告訴讀者發生了什么或發生了什么(上下文)。
不難看出,Introduction的目的是為讀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了解我們進行研究的原因并陳述研究問題。它通過總結迄今為止的相關文獻,來闡述我們探究的問題的當前觀點,以此確定所呈現我們研究背后的“場景”。
那么,基于“a 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一個好的Introduction,必須允許讀者理解研究背后的生物學,臨床或方法學原理,根據將提交論文的期刊量身定制,并把這個研究“賣”給編輯,審稿人,讀者,有時甚至是媒體。
二、Introduction的寫作套路
對于撰寫科學論文的Introduction,通常使用“演繹法”:應用一般理論和原則來達到具體結果或假設的推理。
驚訝的是,Introduction是有形狀的,可視為漏斗、錐體或倒金字塔。無論你選擇什么研究主題,Introduction都應該從大到小,寬到窄。
Introduction的寫作套路(三段走):
1.首先向讀者提供有關論文主題的背景信息。描述對疾病,技術或化合物的了解以及為什么它是一個重要的主題。謹記一點,確保背景信息與我們的特定研究直接相關。如我們正在報告胰腺癌的新標記,請不要將不必要的文本用于癌癥的流行病學,治療,預期壽命,醫療費用等信息,聚焦重點是正道。
2.縮小范圍,將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繼續研究特定方面的重要性上。告訴讀者必要但未知的信息,未解決的問題,知識差距或先前研究的局限性,如缺乏良好的分析技術或新動物模型的可用性等。目標是向讀者展示需要解決的難題的重要缺失部分。本段中的應避“坑”:遺漏一篇重要論文和夸大研究的新穎性。
3.再次縮小范圍,關注我們的研究目標。從這一點開始,該文本必須為開展研究的原因提供明確的理由。在陳述研究的基本原理時,作者應該澄清該研究是一系列調查中的下一個合乎邏輯的步驟,解決了以前工作的局限性,且明確指出了“What was done in your paper?”。一般而言,該段落可有以下幾種形式:
1.We hypothesized that…
2.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3.We asked whether…
4.To answer this question,…
5.This prompted u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6.To resolve this apparent difference…
7.We solved this problem by…
8.The purpose of our study was…
最重要的一點,告訴讀者期望在文章末尾有關研究目標或假設的明確答案,即真/假,是/否,有效/無效。
(實例在文章最后)
三、Introduction的寫作技巧
1
Introduction長度
Introduction部分,一般不超過1頁紙(1倍行距),約250–300單詞比較適合,有時也可能是更長的(500- 600個字),但是,根據受眾和紙張類型,引入的長度可能會有所不同。
建議Introduction部分應占寫作稿(不包括抽象和參考文獻)的不超過10%-15%,如果Introduction部分超過Results部分長度的2/3,則可能太長。使用較長篇幅的Introduction來補償有關實際研究的有限數據,這是同行評審員所厭惡的一點。
2
句子與段落
在科學論文,每個段落應該包含一個主要的想法,是孤立,是很清楚的。段落的第一句應該告訴讀者段落的核心觀點。流暢性是段落結構中的一個關鍵要素,即每個句子應該從它之前的句子邏輯上出現,并邏輯地轉換到下一個句子。
科學文本中,句子的長度不應超過25-30個單詞;在論文中允許最多三到四個30個單詞的句子。一個段落的理想大小是3-4個句子(最多5個句子)或75 -150個單詞(理想情況下不超過150個單詞),段落的最大長度不應超過15行。
為了測試句子或段落的可讀性,學者推薦了Gunning Fog評分公式,得分通常在0到20之間(5-非常容易;6-很容易閱讀;14-很難;16-很難)。分數計算如下:
3
時態
科學寫作中,使用正確的動詞時態,這使作者能夠管理時間并在論文的不同部分建立邏輯關系或“時間框架”。目前,在科學寫作中的時態主要有兩種:現在和過去。
“現在時”是用于建立基本知識(一般真理),而“過去時”是用于報告我們論文剛完成的結果。一些學者認為,“現在時”更好地描述在科學論文大多數意見。
為了管理Introduction的時間框架,學者推薦:從一開始的“一般現在時”(描述一般背景)到“現在完成時”(隨著時間推移的問題描述),再到“一般現在時”(陳述假設和方法)。
4
參考文獻的選擇
根據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http://icmje.org),Introduction部分的參考文獻數量應保持在最低水平。只有直接相關的應該參考選擇,但不能漏了以前的重要研究成果。一個常見的錯誤:檢討論文提供的所有研究證據,常常將讀者埋沒在這些信息中。
在選擇標準上,一是應從具有較高IF的期刊選擇參考文獻,二是選擇Research文章而不是Review文章,因為這是大多數編輯或審稿人所期望的。
此外,應避免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的參考文獻的不必要重疊,強烈建議引用最有意義的參考文獻。如DNA的雙螺旋結構等公認的事實,無需強調。
四、Introduction的注意事項
(1)提供過多的大背景信息;
(2)內容上,深入研究先前的研究;
(3)包含太多引用文獻(重點);
(4)時間上,過于聚焦近期研究;
(5)提出研究觀點,但與主題不太相關的研究除外;
(6)與寫作稿的其他部分不一致;
(7)包括與Discussion部分重疊的信息(重點);
(8)漏了最重要的最相關的研究成果。
五、Introduction的評價體系
六、小結
下面看一個實例:
如上圖,Introduction部分以簡單的現在時寫成,其包括縮寫,首字母縮寫詞及其解釋。根據上面的陳述,我們可以這樣看:
1) 在第一段中,描述了兒科腔內器官的小型化和演變,以及PNL,ESWL和URS在治療泌尿系統結石病中的競爭,換言之,準備了背景。
2) 在第二段中,描述了一種新定義的系統,該系統便于PNL程序中的腎內訪問,并聚焦于此,展開。
3) 在第三段中,直指“What was done in your paper?”。
那么,當我們完成Introduction時,不妨試下以下這種方式:
1)檢查是否有漏斗形狀:
a. 一般背景(這是怎么回事?);
b. 關于這個特定主題的已知和未知的內容(為什么需要這項研究,為什么重要?);
c. 主要研究問題(我們想知道什么?)和研究目標和設計(我們做了什么來回答研究問題?)。
2)查看長度(最多占總字數的10-15%)。
3)通過查看輪廓(骨架)來確定這是否是論文故事情節的開始。
4)問問自己,“這篇Introduction會將我的論文賣給編輯,審稿人,讀者和媒體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