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協合大學于1904年開始籌建,1910年正式開學,迄今已是百多年。百年來她到底給我們沉淀下什么遺產與特色呢?
首先,她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學校?早在1934年,大學籌建者之一,首任校長畢啟寫了“從東方地獄到西方天堂: 一個大學的成長旅程”。概述了籌建的艱辛與成就。他寫道:“人們發現,位于成都城墻南端的這塊占地約154英畝(約一千畝地)的地界已宛如漂亮的花園。處處溝端路直,路邊種滿了西方和本地的奇花異木。園內殿堂林立,到處是塔樓高聳的建筑群。成百上千的教師和學生,聚會于樓堂廳室之前;成雙成對的情人,漫步于花叢樹蔭之間。于是人們給它安了一個漂亮的名字:‘西方的天堂’,或直接稱它為:‘華西壩’ ”。 相比而言,四川最悠久,最負盛名大學的鳥瞰圖是四年后的1938年才繪制成的。
又說:這是最初由四個來自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基督教新教差會聯合創辦的大學。現在是由五個教派差會和他們的3個婦女教會團體參與,由大學聯合托事部主理,還加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校董會參與管理,并已在中華民國教育部注冊,董事會2/3的成員由中國人擔任的一間大學。大學有6個獨立的差會學舍,和文學,理學,醫學和牙學等四個學院及他們的三個附屬醫院, 再加上一個初級和高級中學部共同組成。大學圖書館有藏書95,000冊。大學的考古,自然歷史,和醫牙三個博物館有53,000件藏品。其中11,600件藏品屬于考古博物館,集中地代表了中國西部和邊疆土著民族豐富的文化歷史。1933年時全校教職工人數為120人。其中71人為中國人。同年的學生總數為900人。其中大學生355人,高中生450人,高崎初中的學生120人。自1910年建校以來,本校第一屆大學畢業生僅2人。到1933年大學畢業生為232人。
百年來在人們的心目中,這西方天堂的華西壩如果是一首詩,荷塘鐘樓便是她的詩眼。鐘樓金聲玉振,響遍蓉城。荷塘“葉婆娑以翩翩”,“花搖韻于裊裊”,“出淤泥而呈潔,懷清芳而弗眩”,翠鳥、白鷺飛躍留連。鐘樓、池水、荷花、銀杏融為一體,沉載于多少學子的記憶中,又是對外交往的“形象大使。”
那么她給我們沉淀了什么?最重要的或許是:以醫為主,文理兼備,全面發展。華大一開始就建立了文科和理科。1914年建立了醫科,1917年設立了口腔醫學。百年來華西醫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四川、西南都產生了廣泛影響。口腔醫學則不僅在四川,而且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
華大由五個教會共同建成,校長、校務長美籍畢啟,副校長、副校務長加籍杜煥然,宋道明、羅成錦、林則,英籍石恒勵、蘇道璞,理事會主席加籍啟爾德,美籍周忠信等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是畢啟無論是辦學思想,組織管理,經費籌措方面都起了決定性作用。他1946年告老還鄉,為大學奮斗了一生,是一位對華大有巨大歷史貢獻的、熱忱的教育家。華西醫學的建立和發展中,加拿大起了“領頭羊”的作用。他們一開始向海外派出人員時,就十分重視醫學傳教士的作用,1892年派出時有辦醫的背景的赫斐秋被邀為領隊,醫學出身的啟爾德、史蒂文森是骨干。他們進四川后即建立了西醫院。華大的醫科又是啟爾德等人親自建立。其后又陸續增派醫務人員,他們所建立的醫院又加入了大學的醫學教育。1985年校史組整理了從建校起到1951年,在華西工作的部分西方學者有185人,加拿大82人,美國61人,英國25人;從醫的有43人,加拿大占28人。不僅人多,很多人又在醫學教育的重要崗位上,致力于它的發展。除啟爾德在華西建立了醫科外,啟真道1922年任生理系主任兼醫科副科長,其后任醫學院院長、總院長,直到1952年離校,在職30年。參加籌建,并兩次出任過醫學院長的莫爾思,實際上是出生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的人。謝道堅1914年即教產科、兒科、衛生;胡祖遺1920年到1949年任四圣祠醫院外科主任,期間亦任過醫科科長。內科醫師楊濟靈1922年到校,1933年后任內科主任,醫院院長,到1942年。眼科醫生韓培林,1923年來校,從事眼科教學,1940年主持了存仁醫院的工作,將醫院改成為五官專科醫院。婦產科醫生韓芳清,1938年以后主持了婦產科的工作,直到1951年離校。高文明,1925年到校,任公共衛生學主任、教授, 1939年建成了四川第一所齒輪狀麻風病醫院。姚守仁1948年重返四川后在華西從事骨科,對華西骨傷醫學的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米玉士1913年來成都,是經過系統現代藥學專業訓練有人,主持了仁濟藥房的工作,并開始創建藥學教學,終于在1932年建立了藥學專業。啟智明1926年隨加拿大聯合教會女子志愿隊來到華西,參與婦女兒童醫院醫學和護理學的教學。1942年母病逝后,她再次回成都擔任大學護理專業的負責人,直到1950年有一班學生畢業后回國。韋廉士1912年到忠縣行醫,到校后教細菌學和病理學,建立了檢驗專修科。醫科從1920年有畢業生,到1937年已有羅光璧、杜順德、謝錫瑹、樂以成、曹鐘梁、顏訚、熊璧雙、白英才、楊嘉良、彭吉人、吳和光、周緒德、毛文書、張君儒等留校充實醫學師資隊伍。
1922年醫院的全班人員
抗戰時期,學校先后接納了中央大學醫學院、金陵大學、濟南齊魯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北平燕京大學,蘇州東吳大學生物系、協和醫學院的部分師生以及護士專科學校等聯合辦學,有文、法、理、醫、農五大類,77個系、科,匯聚了數千名專家和莘莘學子,是戰時中國學科設置最多、規模最大的大學。醫學精英會聚一堂,如病理大師侯寶璋、黃克維,內科學家戚壽南、Struthers、Forckner,外科學家董秉奇、Loucks,眼科專家陳耀真,生化學家鄭集,預防醫學家李廷安、陳志潛,精神病學家程玉麐,兒科學家樊培錄,解剖學家張查理,生理學家蔡翹,童第周,藥物學家湯騰漢等,他們與華大的外籍教師和早期的畢業生一起,從事科研、臨床工作,嚴謹地培養人才,對華大醫學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戰后又得到了鞏固與發展。
1952年院系調整中,重大醫學院的黃克維、陳志潛、徐福均,王永貴、林志靖、王正儀、諸相堯、林廉卿、李清潭、付世春、張健孚、瞿定亞、李望霓等來我校。1955年山東醫學院藥學系蔣佐輝等和浙江醫學院衛生系的蓋寶璜、過基同等分別到了我校。增強了相關部門的師資力量,對后來醫學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華西大學醫學教育最早確立的目標是,為解決中國的健康問題奠定“戰略性的基礎”,并以此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做出貢獻。盡管受到缺醫少藥的現實壓力和政府人員的批評,醫學院仍然以培養醫學骨干人員為主。既培養醫療臨床人才,又培養醫學教育人才。雖然精英教育與滿足社會需求始終存在爭論,但學校仍堅持把醫學研究與臨床訓練結合起來,確信學院的責任是訓練全科醫生,而不是科學家或專家,使學生既能研究又能致力于社會,同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生-研究者最高的標準的精英模式也有所不同。按照這種模式,華西醫學百年來向社會輸送了數以萬計的臨床醫學人才,使四川以及鄰近地區大量的患病男女從現代醫學中受益,在群眾中取得了崇高的聲譽。因此當人們在書寫四川的醫學史的時候華西協合大學是不可能以其他的名稱取代的。
與多倫多大學簽署校際合作協議
口腔醫學在百年的發展中,特色和影響更大。1908年中國牙醫學之父林則到達成都就開啟了在中國創建、發展牙醫學的偉大進程。在此進程中,林則選擇了精英教育的目標。就是“選英才,高標準,嚴要求,淘汰制”。他反復強調“保證學術質量,而不是數量,造就合格畢業生,要求學生真正實用于社會。”他說:“我希望通過建設世界一流的牙學院,培養有國際一流水準的牙科醫生,讓他們能夠通過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術減輕同胞的痛苦,并通過他們提高社區社會生活質量。我們期待中國的社區都擁有受過最好高等教育的牙醫,因為中國也正要求擁有所有的科學技術,包括牙醫學。我真誠地希望我具有這種遠見卓識,真誠希望我能充分把握住向我們敞開的機會之門,站在西方牙醫學教育的前沿,在中國建設一所世界水準的牙學院,培養具有一流水準的牙科醫生,輻射到中國各地以及更遠的地方,成為世界牙醫學教育的一個典范。”他強調“以第一流牙醫學教育為目的,成為一個示范的中心。用這個示范可以推廣到全中國,甚至于到國際上。他認為這里的畢業生,完全可以和美國、加拿大和其他國家牙醫學院畢業生相比”。
為實現這個目標,他認為口腔醫學并非單純的牙醫學,而是牙與口腔及其他相關組織之間關系的大醫學的一部分。要求學生要學習與醫科學生相同的基礎生物學和醫學課程。使學生認識,口腔衛生的重要及與全身的關系。培養出來的學生首先是醫學家,然后才是專科醫生,而不是匠人。在安排教學計劃時,剛成立的頭兩屆,前三年的課程與醫科基本相同,為了保障廣泛而扎實的醫學基礎和臨床基礎,要求學無機化學與化學系的學生在一起,學內科學與醫學專業的一樣,課時相同,考試亦相同。其他各科也按這個原則執行。后三年專業課有口腔解剖學、比較解剖學、口腔組織學與胚胎學、牙科修復學、手術學、齒冠與齒橋學、特殊麻醉學、矯形學、口腔外科學、特殊病理學等十多門。1920年起改為七年,第五至七年為臨床實習,并穿插一些課程,1923年進一步規定了各門課的時數。而且總是實行嚴格淘汰制。把課程按學分制分為重點學分和一般學分,重點學分不及格的升級就會受影響;還有學生的整個表現和對專業的能力表現不隹也可能被淘汰。所以20多人的班畢業時只余下不足10人是常有的事。
為保證目標的實現,他首先吸引、組織國外的牙醫志愿者,多倫多大學皇家牙醫學院碩士、博士、專家來與之共事,形成最早的牙醫骨干隊伍。他們是:1909年來的唐茂森(Dr.John E. Thompson),講授牙體外科學,冠橋學,為在我國開設最早的這些學科的教授。1917年來的吉士道(Dr. Harrison J. Mullett),是在我國講授正牙學最早的教授, 1920年來的安德生(Dr.Rog M.Anderson),講授牙體修復學。1923年來華的劉延齡(Dr.R.Gordon Agnew),國際上很有名的組織病理學家。此外還有1922年來的葉慈夫婦(Dr.and Mrs.Morton Yates)。1932年來的甘如醴(Dr. W.G. Campbell)等。正是這些當時國際上有名的專家的陸續加入,中國的口腔醫學一開始就建立在國際水準的基點上。
林則不僅開創了牙醫學,而且采取積極的措施培養中國第一代牙醫學生。1919年他首先從醫科三年級學生中說服了黃天啟改讀牙科專業,1921年成為第一個從高等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的中國人。此后口腔醫學也吸引了來自歐洲、朝鮮、蘇聯、印尼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學生。女生也不少。1936年張瓊仙、黃端芳成為華西協合大學培養的第一批牙醫女博士。
1931年華西協合大學給在美國的托事部的報告中為牙學院的成就感到自豪。它說:“我們牙學院正在為全國范圍服務。一年前,北京協和醫學院要求我們一名畢業生到那里去行醫及教授牙科學,另一位畢業生應邀到山東齊魯大學。目前還在要另一位畢業生。與此同時,南京國民政府已經要了一名畢業生到國家衛生委員會工作。”1939年中央大學籌建牙科時也請求華大給予幫助。就這樣華西口腔醫學早期的畢業生又在全國各省、重要城市或軍隊中開創了牙醫學。
他還從優秀的學生中選拔一批學生,陸續送到國外培養,為中國口腔醫學奠定了人才基礎。如1926年、1937年他兩次讓黃天啟赴加拿大進修,黃回國后任華西協合大學牙學院教授,中央大學醫學院牙科主任、教授;1930年畢業的席應忠博士、毛燮均博士都先后兩次在美國進修,回國后分別參與創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和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同年畢業的陳華博士,1945年到美國深造,其后領導創建了口腔醫學院,任副校長;1934年畢業的戴述古,到美國專門學習牙科公共衛生學,回國后成了我國開展口腔預防牙醫的創始人;1937年畢業的夏良才博士,1944年赴美國進修,其后曾任四川醫學院口腔系主任,后來又領導創建了湖北醫學院口腔系、院;同年畢業的鄒海帆博士,1948年到1949年到美國和加拿大研修,回國后,創建了我國牙周病學研究室;1938年畢業的魏治統博士,1946—195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專門進修冠橋學與烤瓷學,回國后一直從事牙體修復學;1939年畢業的宋儒耀博士被送到國際上著名的整形外科泰斗艾偉博士(Robert Henry Ivy)所主持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進修學院學習,得到了美國醫學科學博士學位(Doctor of Medical Sciences)。以后他在北京創建了我國第一所整形外科醫院,被稱為“中國整形外科之父”;廖韞玉,羅宗賚和鄧述高、周少吾等也曾被派往美國學正畸學,他們后來都成了正畸學的先驅。此外北京的朱希濤、上海的張錫澤,天津的吳廷椿,重慶的安龍章,西安的章爾倉、廣州的梁紹仁、軍隊的龍哲三、歐陽官、王惠蕓,香港的嚴開仁、葉仁輝等都成了中國知名的口腔醫學家。可見中國各地的最早的口腔醫學、大城市的口腔醫院要不是從國外學成的牙醫學者創建,那一定有華西協合大學口腔畢業者的身影。當他們在書寫自己的歷史時又怎么換成其他的名字呢?
華大建校之初就是文理兼備。1933年立案時形成了文理醫三個學院,各科除了在自己的專業上造就人才外,為學校提供了文理滲透,促進人才全面發展的優良環境。如設立各種選修課,提供給愛好的學生選修,包括鋼琴、風琴、國畫、油畫等,學生都可以報名選修;學校經常組織各專題演講,允許學生自由參加,如李曉舫的天文學講座,藍天鶴的原子彈演講,羅玉君的法國文學作品介紹,文幼章的世界和平與民主之關系,韓培林的民族衛生之重要,何偉發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羅忠恕的人類的前途,滕茂桐的國際貨幣會議與中國經濟等等都吸引了大量學生;學校也邀請當時的名人演講,如英國學者李藥瑟的生命物質與靈魂,化學與生物學的關連等12次演講;艾格斯頓的二十世紀思想之沖突等6次演講,西南聯大教務主任潘光旦的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的八次演講,在體育館,樓上樓下,擠得水洩不通。學校還建立有藝術、體育指導委員會,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團、運動項目,華西合唱團長久不衰,正聲詩社包括了幾個大學的學生。這些對于學生明理、專業成就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后來的事實證明,許多醫學生不僅醫學知識豐富,在文化藝術上也有深厚的造詣。這對于我們辦好高等教育無疑也是一種可供借鑒的遺產。
華大的建立,戰時聯合辦學的偉績以及醫學上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早期有莫爾思、周忠信向世界介紹,其后比較完整的是黃思禮的華西協合大學,稱她為朝氣蓬勃的,成熟的,富有成效的大學。他說:華西協合大學的畢業生和校友遍及中國、遠東和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世界許多國家。他們因自己的杰出工作而在許多地方多次獲得榮譽。他們具有架接東西方兩種文化橋梁的特殊資格。又說:華西協合大學的若干最偉大的成就或許存在于一個最難以估量的領域,它是與一種生活方式相聯系,也包括人們世界觀認識的拓展。華大為中國西部引進了西方許多美好的事物。它將許多新觀念注入到中國人的思維觀念和社會價值之中。它提供了文化上的雙向交流。
最為深入的研究則是與華西毫無關系的加拿大學者文佳蘭女士,她以12年的時間,聚焦于華西協合大學的建立、發展與變遷。對她跨越80年歷史的技術傳播進行了縱向研究,檢測了跨文化傳播的機制和內涵。寫出了《竹石——華西醫學精英的成長》,1994年在多倫多出版,2014年再版,在英語世界發行。她從從世界看中國,從人類文明的大視覺來審視華西發展的歷史,向世界展現華西人值得注意的光輝,對塑造她的國際形象有歷史性的影響。作者強調,華西的畢業生融合了大學文理科知識和技能。他們的特征決定了后來他們的生活和職業素質上影響的趨向。很多校友懷有的很深的愛國主義感情,激勵著他們為中國的自強做出貢獻,將西方的科學醫學教育模式貢獻給綜合性大學。她是中國現代口腔醫學的誕生地,被廣為承認,并且是一直都被承認的卓越中心。盡管曾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沖淡了科學精英的作用。但是,改革開放后,華西醫科大學是全國112所醫科學校中的6所重點學校之一。位于北京、上海之后重點學校的第三位。但因處于中國西部,她引領著為10億人口服務的三級醫療保健機構,并且是四川省醫學教育的中心。高年級的校友也積極追逐醫學院與國際聯系的重建,他們精通英語,理解西方文化,并在從前與外國機構有聯系,便成為中國科學國際化努力中的新的先鋒。正是有它提供了20世紀50年代后的人力資源,使今天的華西成為大型醫療與教育中心。正是如此,作者在再版序言中說:一想到能和大家分享著他們非凡的故事,就讓人激動不已。又說,如果我再次選擇這本書的書名,我仍然會選擇《竹石》。它代表著竹子撐開巖石的堅韌性。這是為那些加拿大傳教士們及其他們所造就的中國繼任者們最貼切的墓志銘。他們的眼光及持久性的努力書寫了一篇偉大的故事。
大學是一千年來世界文明最偉大的進步。她的核心是理想,更是眾望所歸的“精神家園”。她是知識的聚散地,社會前進的火車頭。華西協合大學是西方職業知識人員,按照早有的大學藍圖,在內陸構建了一座中外溝通的大橋,開啟了中西文化交融,踏上了人類文明進步軌道的新篇章。醫學是她最大的主體,既飽含著現代大學的素養,又有文、理、醫共聚一堂。百年并不短暫,那是需要幾代人的連接,才積累起深厚的沉淀,厚重的無形資產——文明、進取、關愛、平等、開放、尊重、誠信、友誼等。這在融入人類的文明進步、育人、內外交往的偉大進程中是多么寶貴。岷峨青,錦水藍,四川匯入長江長。大浪淘沙見真金,華西壩,醫牙科學,萬古流芳。她于大學,正如“西方天堂”中的鐘樓荷塘,令人怦然心動,如醉如癡。特以[浪淘沙]寓意之:好雨入西疆,春滿荷塘。娉婷玉質散馨香。何處飛來雙翠羽?添足風光。 鐘塔映朝陽,大雅恒昌。金聲叩響百年長。呼俊登樓高眺遠,共振家邦。不經意中那些寶貴的大學遺產被拋棄,幾十年過后再來惋惜,已經晚了。當我們看到圣約翰大學、燕京大學等塑造的精英,聯想到他們的消失,難道不值得可惜嗎?可60多年,老人幾乎逝之殆盡,惋惜又還能重建嗎?而世界那些百年以上的知名大學,那一個不是靠歷史沉淀,即使遭遇嚴重戰亂的破壞,也得以延續。因此應該愛護大學悠久歷史的沉淀,決策者更是應當重視保護與發揚,既促進中華文明的進步,又提高在世界上的聲譽。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