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科普由北京大學關節病研究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專家為您解讀在權威雜志所發表的大數據研究,告訴您人工關節“壽命”到底有多長,哪些壞習慣會讓關節“折壽”,以及術后康復鍛煉應該注意什么。
按照部位分類,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肩關節等大關節均有人工關節。但是技術最成熟、療效最確切、應用最廣泛的是膝關節和髖關節。因此,本文重點介紹膝關節和髖關節的人工關節。
何時手術主要看四點
所有人都想換一次關節就能用一輩子。但是人工關節畢竟是人造的,就像汽車,終究有需要更換的一天。因此,何時手術就成為關鍵所在。在決定何時接受關節置換術的時候,首先考慮疼痛程度、功能障礙和關節變形程度,其次考慮年齡。具體來說,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疼痛程度
疼痛是決定是否手術的首要標準,也是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當經過運動康復、打針、吃藥等保守治療無效的時候,出現持續性疼痛影響睡眠,或者必須離不開止疼藥的時候,就要考慮關節置換了。
功能障礙
如果連500米都不能走,或者出不了小區大門,就應該考慮關節置換了。
關節變形
如果出現嚴重的“羅圈腿”或者“X形腿”,導致嚴重疼痛和走路困難,要考慮手術。
年齡
年齡沒有絕對的界限,也不是優先考慮的因素。根據前面介紹的人工關節壽命,大多數人能用到20年。按照老年人預期壽命來講,一般建議65歲前后接受關節置換術,是醫學界普遍認可的界線。
人工關節并非越貴越好
一般情況下,越新的人工關節價格也越貴,但對于患者而言不一定是最好的。那么,什么樣的人工關節是最好的呢?
適合自己的 這主要取決于疾病嚴重程度。有經驗的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人工關節。就好比買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好看的才是最好的。
醫生擅長的 不同的人工關節,由于設計有所不同,手術方式也有所不同。每位主刀醫生都有擅長的人工關節置換術。因此,要選就選主刀醫生最擅長的術式,不僅有大量的病例驗證了效果,而且手術技術熟練,有利于預后。
三大標準判斷手術是否成功
1.傷口愈合良好。
2.關節活動度良好,基本能夠完全伸直,屈曲至少達到90度。
3.日常活動基本恢復正常,如走路、坐椅子等。
以上三條標準分別對應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第一,術后兩周:也就是傷口愈合拆線的時間。
第二,術后6周:此時大多數患者能夠達到膝關節完全伸直、屈曲至少90°。
第三,術后3個月:大多數患者在術后3個月的時候可以達到行走自如。在術后3個月的恢復期之內,出現跛行、肢體輕度腫脹等問題屬于正常反應。
此外,年齡大、肥胖、并發癥多的患者恢復時間可能較長。這類患者術后康復要有耐心。因此,術后遵照醫囑定期隨訪,特別是術后6周和3個月,對于追蹤和判斷手術效果十分重要。
術后康復不要忽視
術后康復有幾大好處,必須要重視。
1.傷口護理。
術后2周內的傷口護理,有助于傷口愈合。
2.疼痛和腫脹管理。
術后的疼痛和腫脹是常見的正常反應,術后康復有助于減輕術后的疼痛和腫脹,使患者加速恢復。
3.關節功能訓練。
術后康復有助于患者達到良好的關節活動度和日常功能,早日實現日常活動基本恢復正常。
人工關節“壽命”有多長
對于全膝關節置換術,根據對近30萬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隨訪結果,使用壽命達到15年的比例是93.0%。更長的隨訪結果顯示,使用壽命達到20年的比例是90.1%,達到25年的則有82.3%。
對于單髁置換術,也就是只換一半的人工關節,使用壽命達到15年、20年和25年的比例分別為76.5%、71.6和69.8%。
根據對超過21萬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隨訪結果,使用壽命達到15年的比例是89.4%;更長時間的隨訪顯示,20年的比例是70.2%,25年的比例則是57.9%。
用兩張表格來總結患者所關心的數據。
術前做好準備才能打勝仗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發展到現在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常規的骨科手術了,手術操作、手術前后的管理都已經形成了規范。如果準備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不用過于緊張和擔心,這個手術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講,為了進一步確保手術的安全和成功,術前進行一些準備還是有必要的。
做好準備,降低感染風險
目前,國際大量研究報道的數據統計顯示,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發生率為1%左右,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發生率低于膝關節置換,其中大部分發生在術后1年以內。筆者的醫院,每年約做2000例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后發生關節感染的患者有1例~2例。有許多因素可能會導致術后發生感染的概率增加。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改善的,這就需要大家提前做好準備:
處理身體潛在感染灶
如果您有口腔牙齒等方面的問題,應在手術前去口腔科進行處理;如果有腳氣,應該前往皮膚科進行處理,并在手術前每天使用消毒液進行清理;如果有皮炎、皮膚破損等問題,應進行相應的診治,保證手術前皮膚破損干燥、無滲液。
調整用藥
如果您因為其他疾病需要長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應在手術前到相應專科就診,看能否調整劑量或暫停使用(激素的用量調整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不能馬上停用,以免出現危險)。
避免穿刺治療
避免手術前一個月進行患側膝關節的玻璃酸鈉注射等關節穿刺治療。
戒煙
吸煙會增加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也會增加感染風險。
管理慢性病,保障手術安全
血糖控制
如果您有糖尿病,需要您在住院前將血糖控制好。目標血糖值為:空腹8mmol/L以下,餐后10mmol/L以下。
留意降壓藥
如果患者長期服用降壓藥利血平,術前應到心血管科就診,更換其他降壓藥。
管理心腦血管疾病
如果半年內出現心絞痛或心梗、腦梗,應考慮推遲手術時間。
術后康復鍛煉 別錯過“黃金時間”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鍛煉很重要,關系到關節置換手術的效果。如果說好的關節置換手術是獲得良好效果的基石,那么,規范、有效的術后康復鍛煉就是獲得良好效果的保證。
要分階段制定康復目標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不同階段康復鍛煉的要點有所不同。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期一般為半年至一年。
術后1周內是手術創傷所致組織水腫期
一般關節周圍腫脹比較明顯。在這個階段,下地活動不要過多,更多的是在床上進行肌肉鍛煉和關節活動度鍛煉。
術后6周內是肌腱等軟組織愈合期
在這個階段下地活動一般需要扶習步架或雙拐,注意避免跌倒。
術后3個月內是手術創傷瘢痕化階段,是關節活動度鍛煉的“黃金時間”。
因此應盡可能在3個月內達到目標關節活動度。
術后3個月至1年是人工關節與人體的磨合期。
在這個階段,應該根據關節疼痛和腫脹情況逐漸增加行走活動的鍛煉,以促進人工關節的磨合。
康復鍛煉強度要拿捏好
術后住院期間,醫生會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比如術后2天~3天,一般會給患者放置鎮痛泵,還會配合使用一些其他途徑的鎮痛藥物,包括口服、外用、靜脈輸液、肛塞等,以盡可能減輕病人術后的疼痛。目前的鎮痛技術已經可以將大多數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控制在輕度以下。
出院后,康復鍛煉難免會出現疼痛。當康復鍛煉強度過大時,疼痛可能會比較明顯,甚至影響睡眠。在這種情況下,應適當減少康復鍛煉的量,配合使用鎮痛藥物。如果在康復鍛煉后關節局部溫度比較高,可以用冰敷減輕疼痛。
術后康復主要瞄準兩點
人工關節的康復主要是圍繞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度進行的。
肌肉力量
股四頭肌 是大腿前方的那塊肌肉,是膝關節活動最重要的動力系統。股四頭肌最常用的鍛煉方法是“勾腳抬腿”:1.勾腳尖。2.蹬腳后跟,盡量將膝關節繃直。3.抬起下肢,腳后跟距離床面約20厘米,堅持5秒~10秒,放下。勾腳抬腿鍛煉5次~10次為一組。每天可進行多組。
臀中肌 目前大多數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操作都需要部分損傷髖關節周圍的肌肉,所以一般需要等到術后6周肌肉組織愈合后再開始臀中肌的鍛煉:患者向健側側躺,患肢向側上方抬起,距離床面約20厘米,堅持5秒~10秒,放下。側抬腿鍛煉5次~10次為一組。每天可進行多組。
關節活動度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膝關節能伸直(平躺時膝關節下方基本貼上床面);膝關節屈曲達到110°左右。膝關節伸直是必須達到的,如果術后伸直困難,可以通過壓腿鍛煉來幫助伸直。每位患者屈曲活動度不同,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值也不同。一般應至少達到90°以上,這樣便于從坐位站起來。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髖關節術后早期因為擔心存在脫位的風險,因此不主張患者進行過大的活動度鍛煉,反而要求患者在術后6周內限制髖關節屈曲不超過90°,6周以后才開始逐漸加大活動度鍛煉。目標活動度為可以自行穿褲子、鞋襪。
十大壞習慣 會讓關節“折壽”
人體的所有器官或組織都有一定的使用壽命,關節也不例外。隨著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的延長,保護關節健康亦成為“健康”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某些壞習慣會讓關節“折壽”,列舉如下:
久坐
關節健康不在于省著用,但很多人往往存在這種錯誤的觀點。長期久坐會導致肌肉僵硬或無力,從而失去了肌肉保護關節的作用。年輕人的肌肉功能在久坐后可以很快恢復,但老年人的肌肉在拉伸后短時間內很難恢復。醫生建議,平時要加強肌肉力量的訓練,保持關節的穩定性。
纜車上山、步行下山
傳統的觀點認為登山費力,因此更多的人選擇纜車上山,步行下山。相對于上山而言,下山對膝關節的損傷更加嚴重。一方面,下山時股四頭肌收縮,牽拉著膝蓋骨沿股骨運動,對膝關節的磨損更嚴重;另一方面,下山時缺少重力緩沖,身體的瞬時重力會加載至一側關節。
“跪膝”
有些患有膝骨關節炎的中老年人認為“跪膝”可以緩解膝關節炎疼痛。長期保持這種錯誤的體位,髕骨的壓力會壓在股骨上。這就相當于兩塊骨頭間的軟骨直接壓到地面上,會增加軟骨損傷的風險。
反復蹲起
常常見到一些膝部不適的人,通過反復蹲起緩解腿部的不適癥狀,并自稱通過磨損可以修整關節。反復劇烈的蹲起運動對髕股關節和脛股關節的損傷較大,會引起更嚴重的軟骨或半月板損傷,影響關節的“壽命”。
長期屈膝
老年人打太極拳不僅可以防身健術、增強體魄,還可以改善肌肉力量、下肢關節活動度、姿勢穩定和平衡。雖然太極拳的運動幅度不大,但長期屈膝的姿勢會引起膝關節疼痛。因此,掌握好太極拳的正確姿勢,是保護膝關節的關鍵。既要讓下肢關節保持適當的壓力,也不能不用力。
經常爬樓梯
有些中年人為了在繁忙的工作中維持一定的運動量,經常去爬樓梯。殊不知,上下樓是最傷害關節的一種活動方式,尤其對髕股關節的傷害最大。在上下樓步伐交替的過程中,單腿需要承受4倍~5倍的體重壓力。
經常用跑步機
跑步作為一項有氧運動,可能是所有健身愛好者的必選內容。然而,更多的人喜歡在跑步機上選擇恒定的速度和坡度。這種長時間、恒定坡度的跑步會增加關節局部軟骨的應力,最終可能造成該區域的損傷。因此,建議在跑步機上運動時,動態變化跑步模式。
不科學的徒步及登山
徒步及登山是有利于腿部肌肉和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之一。科學的徒步及登山需要選擇科學的登山鞋、登山手杖以及護膝。登山鞋和登山手杖可以分散膝關節的負重,護膝可以維持關節的穩定性。錯誤的徒步及登山方式會讓關節“折壽”。
在水泥地上跳繩
人類關節軟骨的厚度大約兩毫米,作用是緩沖壓力。正如運動員在塑膠跑道上跑步一樣,是在利用專業跑道緩解軟骨的應力。然而,在生活中,大家經常可以看到中老年人在水泥地上跳繩。身體下落時,水泥地的反作用力會對關節和脊柱造成傷害。
運動前不熱身
非專業性的運動愛好者在運動前往往缺少科學合理的熱身運動。肌肉從靜止到活躍需要一個喚醒的過程,才能有效保護關節。缺少熱身過程的運動會增加肌腱、軟組織拉傷的風險。一旦關節缺少肌肉的保護,便會面臨損傷的風險。
換了關節 要謹防摔跤
人工關節畢竟不如天然關節,只要下地活動,人工關節一定會存在磨損。人工關節就像汽車輪胎,再耐磨的汽車輪胎,只要車子在跑,輪胎一定會出現磨損,跑的路越長,輪胎磨損就越多。但買車就是為了方便,如果因為怕輪胎磨損而不開車,那就本末倒置了,買車也就失去意義。
打個比方,先天的關節就是拖拉機,想怎么開就怎么開,上山、下河都可以。一旦換了人工關節,尤其是人工膝關節,它是小汽車,小汽車就得在很好的馬路上開,這樣開很多年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小汽車在顛簸和不平的路上開,就會出很大的問題。如果開溝里了,那小汽車就會拋錨。
很多人換了人工關節由于不小心摔倒,導致人工關節周圍發生骨折。比如,有的患者看電視上說,金雞獨立能練習平衡能力,倒著走有利于健康,模仿著練習,結果不小心摔倒了,導致關節周圍骨折,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這種假體周圍骨折處理上很棘手。而且,骨折后再處理的效果也比不上初次手術后的效果。所以換了人工關節的患者要謹防摔跤,走路時要留意地面,注意安全。
小貼士★★★
家庭護理 要記住三個預防
預防跌倒
因術后6周內要扶習步架或雙拐下地活動,所以要做好在衛生間放置防滑墊子,保持地板干燥,穿防滑鞋等防跌倒的措施。
預防脫位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6周內需要避免脫位。具體方法是:1.避免坐矮凳子。2.準備一個合適高度的馬桶架。3.翻身時在兩腿之間夾一個厚枕頭,避免髖關節過度內收,導致脫位。
預防感染
術后兩周拆線。一般術后3周傷口才能沾水。術后1個月左右可以洗淋浴。
文:北京大學關節病研究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 邢丹 劉強 李虎 李儒軍 林劍浩
編輯:管仲瑤
審核: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