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
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
發展,傳統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適應現實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在所難免。
關鍵詞:學校;德育;創新
德育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智育、
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同屬于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系統。長期以來,在各級教育實踐中,德育一直倍受重視,也積累了許多可供借鑒的經驗。隨著時代的發展,開放的深入,我國的教育現狀確已發生巨大變化,傳統的德育理念已不能全部適應現實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的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在所難免。
那么,現在的德育實踐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德育理念呢?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摸索,
總結了一些經驗和體會,愿在此與同行共勉。
1 堅持全面的德育理念
在德育實踐中,人們往往過分重視了德育中“知”的因素,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如“情”、“意”、“行”與“信”等因素。導致德育的結果是,培養出來的人有很多雖然知道道德準則,能背道德教條,卻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與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人們過度重視公德教育,而忽略了私德的養成。事實上,私德是公德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因此,我們在德育實踐中應該特別重視私德的培養。舉個例子,為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品德,可當眾懸臂高管執毛筆書寫小楷。這個高難度的動作和比較好的書寫效果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不斷地說“居然能這樣寫,太神奇了。”此時,可因勢利導告訴學生,“此無它,但手熟耳。”同時教育他們凡事貴在有恒心,很多事情只要堅持就能取得勝利。事實證明,這樣做得到了學生的認同,并在情感深處產生了共鳴,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團結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旗幟,是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小康社會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精神,所以愛國主義教育應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教師的天職,教師應該以高度的責任心、責任感把愛國主義的種子播在學生的心里,讓學生懂得過去,熱愛今天,創造未來。具體應該怎么做呢?比如說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突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講《詹天佑》一課時,就可以針對課文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詹天佑在那種情況下,做出那樣的決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氣,這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精神的最好體現。詹天佑身上,洋溢著強烈的民族主義精神,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
中國人學習,在語文學科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必造作,可以利用原有的的課文內容,信手拈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當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知和行必須和諧統一,愛國行為的引導是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選取不同的教育內容,比如說英雄革命故事,還有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比如說夏令營、升旗儀式等都可以抓住教育的一切機遇更好的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大到抗洪救災活動,讓學生體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學生中開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活動。小到揀起地上的紙片,不闖紅燈等。這樣專題教育和滲透教育相結合,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有形教育和無形教育相結合才能使活動豐富多彩,以達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3 堅持適度的德育理念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成語道出了凡事要適可而止的道理。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的德育存在著過度的問題,主要是道德認識教育過度,對學生開展的道德知識教育過多、過繁、過于教條化與形式主義,這導致了學生比較普遍的反感,進而滋生出抵觸情緒。與此相反,應該更加注重潛移默化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和道德信念卻被過度漠視與過度虛化。這客觀上加劇了學生對說一套做一套的認同與實踐。不能不說這是德育的悲哀。基于此,我現在幾乎不用口頭說教反復嘮叨的方式進行德育,也不規定太多的條條框框,而是給學生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行動。我始終堅信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飛了的作法是很難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