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下痢赤白,腹疼,里急后重初起者。若服藥后病未痊愈,繼服后方。 【組成】:生杭芍一兩、當歸五錢、山楂六錢、萊菔子五錢(炒搗)、甘草二錢、生姜二錢 【加減】:若身形壯實者,可加大黃、樸硝各三錢下之。 【方解】:試述其方解:白芍配甘草為芍藥甘草湯之義,白芍養血和營,配甘草更緩急止痛;當歸伍以山楂,二藥能化血中之滯,遵“行血則膿便自愈”之旨;萊菔子行氣中之滯,又從“調氣則后重自除”之意;芍藥與生姜并用,一陰一陽,可平調寒熱之互凝之滯。張錫純在其《藥物解》中收錄:“凡治痢疾,于消導化滯藥中,加當歸一二錢,大便時必覺通暢。”諸藥合用共奏化滯之功。 痢疾江某, 男,26歲。1987年8月18日初診。發熱惡寒,便下膿血2天,伴腹痛、里急后重,納差乏力,大便每日10余次,T39.1C,白細胞16.5x10*/L, N: 0.82,大便檢查黏液(++),紅細胞(+++),膿球( + +),吞噬細胞3~5個。舌紅、苔厚膩,脈滑數,證屬熱迫陽明,食滯腸道。治則:清熱解表,理氣化滯,方藥:杭芍30g,山楂、金銀花各20g,當歸、萊菔子、白頭翁各15g,木香、甘草各6g,柴胡12g,檳榔10g,3劑,水煎服,每日3次。肌內注射柴胡注射液2支。藥盡熱退,各種癥狀明顯減輕。原方去柴胡、檳榔又進3劑而愈,囑口服黃連素膠囊3天以善其后,隨訪半年無復發。[曹恒.化滯湯治療痢疾50例.陜西中醫,1990, 11 (6): 271] 【臨證提要】:本證有活血消積功效,用于痢疾。張錫純云:“身形壯實者,可加大黃、樸硝各三錢下之。”若服本方后病情未愈,可用燮理湯。此外,尚可加白頭翁、鴉膽子。若發熱兼表證者可加柴胡、葛根;后重甚者加檳榔、秦皮;便血重加丹皮、地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