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國 北京中醫藥大學
辛夷為木蘭科落葉灌木辛夷的花蕾。辛、溫,歸肺、胃經。有發散風寒,宣通鼻竅的功效。
辛夷雖能治療頭痛、齒痛,以及作面脂令人面色光華,但其最重要功效是宣通鼻竅。胃經布于鼻旁,鼻又為肺之竅,辛夷以辛溫之性入于肺、胃兩經,可以通達經脈,令鼻竅宣透疏暢,故歷代本草均將治療鼻病作為其主治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辛夷所含的揮發油有收縮鼻黏膜血管的作用,能保護鼻腔黏膜,促進鼻腔黏膜分泌物的吸收,并且減輕炎癥,使鼻腔通暢,這與古人對辛夷臨床功效理解是一致的。
鼻淵
鼻淵是鼻科常見病、多發病,亦有“腦漏”“腦砂”“腦崩”“腦淵”之稱,類似于西醫學的鼻竇炎。多因外感風熱邪毒,或風寒侵襲,久而化熱,邪熱循經上蒸,犯及鼻竅;或膽經炎熱,隨經上犯,蒸灼鼻竅;或脾胃濕熱,循胃經上擾等引起。以鼻流濁涕,如泉下滲,量多不止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頭痛、鼻塞、嗅覺減退,鼻竇區疼痛,久則虛眩不已。
辛夷治療此病,外用及內服均可,可以單用,也可以配伍其他藥物服用。外用可以直接用辛夷打粉,煎取濃汁,以棉球蘸藥液塞于鼻中;也可配伍蒼耳子、細辛、蔥白,前三味共為細末煎汁,加入生蔥搗碎取汁,合勻后用棉球蘸藥塞鼻。《外治匯要》載有吹鼻散,是用辛夷與白芷、蒼耳子、薄荷共為細末,吹鼻,對鼻淵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內服可用《濟生方》所載的辛夷散(辛夷、白芷、細辛、川芎、藁本、木通,防風,升麻)。此方適用于鼻淵偏于肺寒者或寒熱偏性不大者,也可以作為治療鼻淵的基本方,隨證加減。如果屬于肺熱者,可以在此方的基礎上,加入黃芩、鵝不食草、魚腥草,金銀花等同用。如兼有膽熱者,可以加柴胡、梔子。筆者治療此病,也常用川芎茶調散加入辛夷、蒼耳子為基本方,再略事加減,效果也很好。
鼻鼽
鼻鼽是指由于臟腑虛損、衛表不固所致,以突然和反復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類似于西醫學的變應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非變應性鼻炎等。筆者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為肺腎陽虛,太少不和,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內擾,本虛標實,治宜標本兼治。筆者習用柴胡桂枝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玉屏風散合方以治本,再加辛夷、蒼耳子、白芷等治其標,效果很好。另外一個習用方是陳士鐸的溫肺止流丹(訶子、甘草、桔梗、魚腦石、荊芥、細辛、人參)加辛夷、白芷、蟬蛻、蜂房,療效很好。
鼻窒
鼻窒,是指以長期鼻塞、流涕為特征的慢性鼻病。多因臟腑虛弱,邪滯鼻竅所致,鼻塞可呈交替性、間歇性、持續性,可伴有流清涕或黃涕,頭痛,嗅覺下降等癥狀。西醫學的慢性鼻炎等疾病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由于本病也以鼻塞流涕為主要癥狀,故也屬辛夷的治療范疇。如《證治準繩》載芎藭散,治鼻內窒塞不通,不得喘息,藥用辛夷與川芎、細辛、木通相伍,為細末,每用少許,綿裹塞鼻中,濕則易之,并云“五七日愈”,可見療效不錯。此方也可以內服,加入蒼耳子、白芷、魚腥草、敗醬草、蒲公英,效果更佳。鼻窒日久,會導致嗅覺受損,不聞香臭,辛夷有開宣肺竅之功,故用之效佳。《梅氏集驗方新編》載有一方,藥用皂角、辛夷、石菖蒲各等分,為末,綿裹塞鼻中,有效。
鼻痔
鼻痔,癥見初生形如石榴子,漸大下垂,色紫微硬,撐塞鼻孔,礙人氣息難通,類似于西醫學的鼻瘜肉。《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鼻部》曰:“鼻痔初起榴子形,久垂紫硬礙氣通,肺經風濕熱郁滯,內服辛夷外點平。”書載本病內用辛夷清肺飲(辛夷、黃芩、山梔、麥門冬、百合、石膏、知母、甘草、枇杷葉、升麻),外以硇砂散(硇砂、輕粉、冰片、雄黃)上為細末,以棉棒蘸藥勤點痔上,日用5~6次,逐日點鼻即效。而《瘍醫大全》載有一方,治鼻中長出一塊,用辛夷、桑白皮、梔子、枳實、桔梗、白芷相伍共為細末,每服2錢,以淡蘿卜湯服。此二方皆以辛夷為主藥。
辛夷入湯劑5~10克(沖服),入煎劑熏鼻15~ 30克,入丸散或外用適量。鼻病屬于內熱火盛、陰虛火旺、肺氣不足者,不宜單獨使用。
辛夷治療鼻病的有效成分為其所含的揮發油,入湯劑揮發油損失很大,入丸劑其揮發油也難以發揮作用,故以散服效果為好。如果入湯劑,可以將其打粉,用煎好的湯劑沖服即可。
本版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