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值得父母借鑒的一些心理學效應,如果學會了,在教育孩子時將會事半功倍。
1. 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叫溫暖效應。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讓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了個寒風刺骨,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春意上身,紛紛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 ,于是南風獲得了勝利。
給父母的啟示:
在教育孩子的時,一味地打罵責怪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封閉自己的心里,不愿與父母溝通,也不可能聽從父母的意見,從而改進自己的行為。最好的方法是循循善誘,耐心溫和而又堅定地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主動看到錯誤,從而從內心開始改正。
2.破窗效應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后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給父母的啟示:
環境能夠影響人的行為。想讓孩子擁有一項好的品格和行為,父母必須給他營造種良好的行為,讓孩子在環境的熏陶下,看到好的東西是什么,從而向好的方面開始學習。另一個啟示就是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家長要警惕孩子看似很小但會造成大影響的行為,將不良行為扼殺在搖籃里。
3.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說的是: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邊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幾下翅膀,就有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的一場龍卷風。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并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給父母的啟示:
教育孩子要從細節入手,父母多關注孩子的言行舉止和心理發展,孩子一個細微的行為,背后可能藏著很多父母不曾了解過的心理和想法,如果父母沒有及時發現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反之,如果父母關注孩子細微行為的變化,及時給予引導,將會帶給孩子莫大的幫助。
4.羅森塔爾效應
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或“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給父母的啟示:
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多給孩子正向的引導,希望孩子往哪方面發展應該往好的方面引導而不是從壞方面進行威脅恐嚇。如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可以跟孩子說只有好好學習,以后才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幫助爸爸媽媽,或者幫孩子樹立一個正能量的偶像。而不是告訴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就只能去掃大街。想讓孩子養成哪一方面的良好品格,應該多夸夸孩子身上類似的特質,從而激發孩子努力去達成。
5.門檻效應
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給父母的啟示:
向孩子提出要求時,不要一次性提出過高或是孩子根本達不到的要求,而是要一步步來,先提出一些小要求,當孩子應允后再提出下一步的要求。如想讓孩子學會收拾自己的房間,不能一下子就能孩子把房間的所有東西都整理好,而是先讓孩子學會收拾自己的書包和玩具,然后再收拾床鋪,最后再把整個房間的東西都收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