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潔教授為河北省首屆名中醫,國家級優秀臨床人才,從醫三十余載,擅用經方,臨證之時,每起沉疴。過敏性鼻炎是以陣發性噴嚏、鼻流清涕、鼻塞、鼻癢為主癥的疾病,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多發病,據發作時間的不同,分為常年性和季節性,病情常反復發作,且易伴發支氣管哮喘,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及生活,劉教授運用經方治療過敏性鼻炎療效卓著,筆者有幸侍診左右,將其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中醫智庫醫在江湖說明:過敏性鼻炎中醫藥治療有很好的效果,本文以經方治療,是本病之正治之法。
1 調和營衛法 適用于晨起鼻流清涕,陣發性
噴嚏不止,鼻塞,鼻癢,惡風怕冷,自汗,舌質淡、苔白,脈浮。《傷寒論》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肺和皮毛,肺氣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氣不利,則見鼻塞。此型以秋冬季多見,老師抓住原文鼻鳴干嘔副證,根據病機用藥。故用桂枝湯以調和營衛。《劉河間醫學六書·素問玄機原病式》說“鼽者,鼻出清涕也”;《金匱要略》:“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由此可見,病屬表虛肺經受寒,即肺虛營衛失調,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蘊于鼻竅。藥物組成:白芍15g,桂枝、辛夷、白芷、羌活各10g,生姜8g,炙甘草6g,細辛4g,大棗6枚。方中桂枝、生姜主散屬陽為“動藥”;辛夷、白芷、羌活、細辛祛風散寒,宣通鼻竅;白芍、大棗、甘草主陰,為“靜藥”走里,其中蘊含有“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全方共奏調和營衛,祛風散邪之功。
2 調理樞機法 適用于鼻塞,流清涕,陣發性
噴嚏,伴有口干,口苦,無明顯惡風,舌質略紅、苔白,脈弦。《傷寒論》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本病以春季多發,春為少陽升發之氣。病在少陽半表半里,以至少陽樞機不利,郁熱上擾于肺,肺開竅于鼻,故發此病。治以調理樞機法。方用小柴胡湯加減:桑葉15g,柴胡、黃芩、半夏、黨參、蔓荊子、辛夷、蒼耳草各10g,生姜8g,薄荷6g,大棗6枚。方中柴胡發越上焦郁火,疏邪透表,且辛甘化陰而滋養營陰;黃芩性寒能清寒邪久郁所化之火,兼能防辛燥傷肺;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陽之邪;半夏和胃散結;黨參補肺健脾,以助少陽升發之氣;生姜、大棗益胃氣,和營衛,扶正祛邪;辛夷、蒼耳草散寒通竅;蔓荊子、桑葉、薄荷祛風散寒,通利鼻竅。全方共奏清熱通竅,調理樞機之效。
3 溫肺化飲法
適用于鼻流清涕,量多,鼻塞,惡寒,無汗,口不渴,舌質淡、苔水滑,脈沉。本病多發于冬季。《傷寒論》:“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由于患者惡寒,無汗,說明表邪未解;而從其舌苔及脈象表現可看出里有水飲之邪。即外束風寒,內停水飲。“肺開竅于鼻” ,“肺氣通于鼻” ,肺和則呼吸通暢,肺氣虛,津液停聚,壅塞鼻竅,遂致鼻鼽。老師抓住外束風寒內停水飲的病機,根據病機用藥,故用小青龍湯治療,以溫肺化飲,即原方加辛夷、白芷各10g,方中麻黃、桂枝為君藥,發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氣;干姜、細辛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五味子收斂肺氣,以防溫燥傷津;辛夷、白芷散寒通竅;甘草益氣和中;芍藥與桂枝配伍,調和營衛,全方溫肺化飲,宣通鼻竅。
4 典型病例
劉某,女35歲,干部。2007年11月12日初診。主訴:鼻塞,流清涕,噴嚏連作數十次3年,西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服用多種抗過敏藥物并應用滴鼻劑,效果不明顯。診查見:鼻流清涕,量多,鼻塞,畏寒,口渴,并伴有喘息,納可,二便調,夜寐尚可,舌質淡、苔水滑,脈沉細。診斷為鼻鼽,辨證為水飲內停,治以溫肺化飲,方用小青龍湯加減,麻黃、桂枝、干姜各9g,細辛3g,五味子、半夏、辛夷、白芷、甘草各10g。 7劑,水煎服,1d1劑,7d后復診,流清涕減少,鼻塞減輕,宗前方7劑,癥狀消失,隨診2年無復發,纏綿難愈的過敏性鼻炎告愈。
按語 過敏性鼻炎即變態反應性鼻炎,是I型變態反應性疾病,還與鼻部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一些非特異性因素有關。臨床以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為特征。發病率較高,秋冬多見,也有的好發于春暖花開的季節。現代醫學對本病雖有許多抗組織胺藥物和種種脫敏療法的問世,但療效尚難令人滿意。根據其臨床表現,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應歸屬于“鼻鼽”的范疇,《素問》指出:“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金不及,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肺氣通于鼻,其臟有冷,冷隨氣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肺和皮毛,肺開竅于鼻,肺氣虛衛表不固,腠理疏松,風寒乘虛而入,犯及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得通調,津液停聚,鼻竅壅塞,遂致噴嚏流清涕。劉教授博覽群書,深諳原文精髓,擅用經方,辨證論治,每獲良效。
中醫智庫醫在江湖點評:過敏性鼻炎,多為外感風寒,內有痰飲,以小青龍湯加蒼耳子散(蒼耳、辛夷、白芷、薄荷),加過敏煎(銀柴胡、防風、五味子、烏梅、甘草)多可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