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的寶庫,與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
北魏孝文帝時,深感位于北方的國都平城,即今天的大同不利于統治,而洛陽地處中原、土地肥沃、形勝甲于天下,于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此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所有洞窟中,北魏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唐代詩人韋應物在《龍門游眺》中用“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來描述龍門石窟的壯觀勝景。作為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奉先寺,開鑿于唐高宗初,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據《大盧舍那佛龕記》載:“實賴我皇,圖茲麗質。”而推斷盧舍那就是武則天的形象。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面部豐滿圓潤,露出祥和的笑意,微微凝視著下方,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這尊佛像,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以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用一周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這組雕像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洞,又稱賓陽三洞,是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營造的洞窟之一。僅中洞的開鑿就耗時24年,其富麗堂皇的景象為龍門石窟之冠。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每尊小佛像只有四厘米高,洞窟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時代延續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一個洞窟,聞名于世的魏碑作品“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出于古陽洞。
香山寺,因盛產香葛而得名。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武則天稱帝時重修此寺,并常駕親游幸,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自號“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曾捐資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表達對香山寺的推崇。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歷經400多年,跨越近10個朝代,保留著大量的宗教、建筑、美術、書法、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可謂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2000年,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的世界遺產概述
第八講 世界遺產: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
第九講 世界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
第十講 世界遺產:廬山
第十一講 世界遺產:平遙古城
第十二講 世界遺產:頤和園
第十三講 世界遺產:天壇
第十四講 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
第十五講 世界遺產:麗江古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