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于江蘇省鹽城市,主要由潮間帶灘涂和濱海濕地組成,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也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
候鳥,是一種隨季節不同周期性進行遷徙的鳥類。夏天,這些鳥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繁殖;冬天則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夏末秋初,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南遷到越冬地,春天的時候,由越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 濕地,是重要的生命支撐系統,具有維持生物多樣性,保持水源,凈化水質和防洪減災等諸多功能,也是全球眾多遷徙水鳥繁育、停歇和越冬的重要場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簡稱“遷飛區”)包括2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5000萬只候鳥從美國阿拉斯加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越冬地遷徙。這5000萬只水鳥,分屬250多個種群,包括33種全球瀕危物種和13種近危物種。遷徙期間,這些水鳥需要依賴一系列優質濕地進行休息和覓食,積聚充足的能量,以完成下一階段旅程。對于遷徙水鳥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的保護是至關重要的。 黃河、長江、淮河等大江大河持續輸送大量的河流泥沙和營養物質,在洋流的互動作用下,強烈影響鹽城濱海平原的發育,形成了粉砂質潮灘和全世界罕見的輻射沙脊群,輻射沙洲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海底沙脊群,被成為“海上迷宮”。鹽城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這里是一千多種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爬行動物、昆蟲的幸福家園。溫暖的氣候、充沛的水源、豐富的食物資源使這里成為鳥兒遷飛途中不可替代的中轉站。在這里,可以觀測到415種鳥類,這里為23種具有國際重要性的鳥類提供棲息地,支撐了17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包括1種極危物種、5種瀕危物種和5種易危物種。勺嘴鷸,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這里是它們重要的棲息地。冬候鳥的代表丹頂鶴,全世界約有2000只,這里是它們最大的越冬地,穩定的越冬種群有600—800只。夏候鳥的代表黑嘴鷗,數量稀少,分布范圍狹窄,對繁育地的要求苛刻,被稱為“濕地的精靈”,黑嘴鷗選擇鹽城作為繁殖地,將美麗的身姿在這里展現,在大海上,出海的人看到黑嘴鷗,就看到了家的方向。
候鳥的遷徙,歸來的約定。2019年7月5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中國第一個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的申遺成功,體現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保護全球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大國擔當。其它相關文章:
中國的世界遺產概述
第八講 世界遺產: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
第九講 世界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
第十講 世界遺產:廬山
第十一講 世界遺產:平遙古城
第十二講 世界遺產:頤和園
第十三講 世界遺產:天壇
第十四講 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
第十五講 世界遺產:麗江古城
第四十二講 世界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
第四十三講 世界遺產:三清山
第四十四講 世界遺產:中國丹霞
第四十五講 世界遺產:紅河哈尼梯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