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內蒙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
內蒙古,一個東西狹長、大到沒邊的地方。
內蒙地圖象一只草原狐
內蒙古擁有世界遺產(2項):
1、呼倫貝爾草原
2、科爾沁草原
3、貢格爾草原
4、烏蘭布統(tǒng)草原
5、錫林郭勒草原
6、輝騰錫勒草原
7、希拉穆仁草原
8、葛根塔拉草原
9、鄂爾多斯草原
沙漠:
1、巴丹吉林沙漠
2、騰格里沙漠
3、巴音溫都沙漠
4、烏蘭布和沙漠
5、庫布奇沙漠
沙地:
位于內蒙古高原最東端的呼倫貝爾高原,因呼倫湖和貝爾湖兩個泊而得名。高原內山丘環(huán)抱、森林茂密、草原廣闊,加之大片的沙地和豐富的水源,形成了山水相映、林草同輝、沙環(huán)水饒的獨特高原風光。
呼倫貝爾草原聞名世界,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yè)的基地和最好的天然牧場,有"牧草王國"之稱,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
元朝實行兩都制度,以大都(今北京)為首都,上都為夏都。從忽必烈時期開始,一般每年夏歷三、四月從大都出發(fā),“北巡”上都,八、九月返回大都,皇帝每年在上都居留的時間近半年之久。
上都不僅是避暑勝地,也是一個時尚、開放的國際大都市,始終是元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這里收藏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中匈奴、鮮卑、契丹、蒙古族的歷史文物以及蒙古等北方民族、民俗文物,古生物化石等15萬余件組。以“草原文化”為主題思想貫穿全部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
鄂爾多斯博物館外觀非常獨特,造型似一顆墜落沙漠的隕石,又像極具現(xiàn)代氣息的蒙古包。
館中以中生代恐龍足跡化石、河套人與薩拉烏素動物群、烏仁都希山巖畫、朱開溝文化、鄂爾多斯青銅器、西夏文化以及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等蜚聲海內外。
展廳重點展出:紅山文化遺址、契丹大遼帝國時期文明、蒙元時期的草原文明。
坐落在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的庫布其沙漠中,因“這里的沙子會唱歌”而得名的響沙灣。這里沙丘高大,比肩而立,浩海茫茫。當人們從沙頂向下滑動,便會聽到猶如飛機掠空而過的轟鳴聲。
成吉思汗陵,是蒙古帝國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爾多斯市區(qū)40公里。
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史料記載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氣——也就是靈魂的駝毛,幾百年來一直收藏于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區(qū),是相距成吉思汗陵3公里的獨立景區(qū),構建了成吉思汗祭祀區(qū)、歷史文化旅游區(qū)和天驕浩特娛樂區(qū)三大核心區(qū)域。
歷史文化區(qū)復活了蒙古民族英雄的驚天奇觀和蒙古民族深邃文明;成吉思汗祭祀區(qū),點燃了八百年不熄的圣燈,傳誦著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靈魂;
滿洲里是中國最大的陸運口岸城市,融合中俄蒙三國風情,素有“東亞之窗”、“歐亞大陸橋”之稱。
套娃景區(qū)作為中俄邊境旅游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滿洲里和俄羅斯相結合的歷史、文化、建筑、民俗風情為理念,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大型俄羅斯特色風情園。
阿爾山地處大興安嶺林區(qū)腹地,是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科爾沁草原交匯處。森林覆蓋率超過64%,綠色植被率達95%。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非常高,外國游客贊譽“空氣都可以罐裝出口”,是非常理想的避暑、休閑、度假、療養(yǎng)的地方。
阿爾山天池像一塊晶瑩的碧玉,鑲嵌在雄偉瑰麗的高山之巔,四周被茂密的森林和野杜鵑團團簇擁。池水深不可測,神奇的是,久雨水位不升,久旱水位不減。水平如鏡,倒映著青山綠樹、藍天白云。
克什克騰石陣景區(qū),蒙古語的意思是“險峻的巖石。它將石林之秀、石林之美、石林之靈、石林之形集于一身。主要景區(qū)有草原鯤鵬和試劍石等,鯤鵬展翅九萬里,棲居草原不思歸。
翹首而臥的鯤鵬與藍天、草原相諧成趣,構成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
它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齊名,是中國藏傳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內蒙古自治區(qū)最大藏傳佛教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