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爾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是同時跨越歐、亞兩大洲的名城,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曾經是古代三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初建這座城市,后成為了羅馬帝國的首都,于公元330年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即拜占庭帝國的首都;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奪城后,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成為土耳其帝國的首都。直到1923年,土耳其遷都安卡拉。燦爛的歷史,孕育出古城獨特的文明,以一系列建筑為載體,傳承至今。
瓦倫斯渡槽,于公元368年羅馬皇帝瓦倫斯統治期間竣工,它和運河組成了長達250公里的供水系統;是土耳其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歷史遺跡之一,現幸存部分的長度為921米,阿塔圖爾克大道從拱門下經過。
僅保存少數片段的君士坦丁堡賽馬場,始建于公元330年,是一個羅馬競技場,位于老城中心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賽馬場長約450米,寬約130米,能夠容納10萬觀眾,賽馬道呈U形。
在整個拜占庭時期,賽馬場是城市社會生活的中心,到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時,跑馬場已成為一片廢墟。今天,真正的賽道位于路面以下的2米,賽道內幸存的古跡,兩個方尖碑和蛇柱。
蛇柱,來自于公元前5世紀修建的阿波羅神廟的普拉提亞三腳祭壇,其頂端是由三個蛇頭支持的金碗,現僅剩的就是祭壇的下部。
圣索菲亞大教堂建于6世紀,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座豐碑。早期是拜占庭帝國的主教堂,被土耳其人占領后改建成為清真寺。教堂采用了集中式的造型,東西長77米,南北長71米。
布局屬于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突出的巨型圓頂,直徑32.6米,離地面55米,卻沒有用室內的柱子支撐,通過帆拱支承在四個大柱墩上。
穹隆底部一圈密排著40個窗洞,教堂內部空間飾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鑲嵌畫。
教壇上鑲有象牙、銀和玉石,大主教的寶座以純銀制成,祭壇上懸掛著絲與金銀混織的窗簾,上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瑪利亞祝福的畫像。
藍色清真寺,原名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因清真寺內墻壁全部用藍、白兩色的依茲尼克瓷磚裝飾故名,是伊斯坦布爾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藍色清真寺屬拜占庭風格的圓頂建筑,周圍有六根宣禮塔,象征伊斯蘭教六大信仰,藍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
蘇萊曼清真寺,是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建造的,被稱為伊斯坦布爾最的清真寺。
它呈長方形,禮拜殿用3個大跨度的拱頂將前廳、正廳、側廳組連為一體,殿上正中覆蓋著直徑31米的大圓頂,內部首次使用了紅色的依茲尼克瓦片。窗戶使用130種不同顏色的玻璃拼成,色彩和諧,富麗堂皇。
2000多年來,伊斯坦布爾一直是土耳其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這里保留了輝煌的歷史遺產。
1985年,伊斯坦布爾歷史區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