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互聯網廣告迅速發展,到直播廣告的興起,互聯網營銷更加多元化。企業和品牌的營銷,可以用越來越豐富、立體的方式呈現出來,從傳統的文字、圖片、視頻到新興的直播,內容生產的方式不斷發展,使得營銷有了無限的可能。
從
互聯網
到
互聯網廣告
據最新數據統計,2016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廣告運營商市場規模達118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3%。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的不斷增長,意味著互聯網廣告備受企業和品牌的青睞。
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使得用戶快速向移動端遷徙。與此同時,移動端較強的信息傳達廣告形式的不斷推出并普及,傳統品牌廣告主更加認可移動互聯網營銷模式,品牌廣告主對移動廣告的投放意識也逐漸增強,為移動廣告投放的規模化奠定了基礎。
一方面,常規的廣告市場已經不能滿足移動端高速發展的廣告投放需求;另一方面,移動端的廣告形式飛速發展。
移動營銷的載體越來越豐富,以軟文和圖片形式進行展示,隨著用戶對資訊信息快餐化的消費,以及場景的豐富,不僅局限于靜態場景,動態場景下如行走、駕駛等環境下的移動營銷場景也變得日益頻繁,用戶要讀、要看、要聽, 多感知器官接收感興趣、關注的移動資訊信息。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用戶接觸的屏幕趨于增多,智能手表、眼鏡、手環以及虛擬現實設備等漸漸豐富移動終端載體,移動營銷展現形式需更加普適性,多方因素催生移動營銷內容及終端載體的變革演變,未來手勢、音頻、機器人語音助手等內容載體形式或將大量應用于移動營銷市場。
此外,移動互聯網廣告資源的迅速整合,讓廣告與媒體精準匹配。
程序化購買加快了媒體資源在移動端系統內部的流轉速度,未來大量的廣告需求與移動端稀缺的優質廣告資源矛盾日益明顯。同時矛盾也促進行業前進,更多的移動端廠商意識到移動端廣告市場的價值,加入到移動端程序化購買的市場中,帶動行業蓬勃發展。
程序化購買在移動端迎來媒體資源搶占的黃金時期,DSP對接海量媒體資源,滿足廣告主一站式投放的需求。
2016年上半年,視頻媒體巨頭紛紛在內容上擴軍備戰,并開始布局垂直視頻領域。
愛奇藝引進的版權劇《太陽的后裔》占據著網絡視頻播放的首位;百度視頻籌備獨立運營,瞄準PGC垂直方向;樂視繼續發力自制內容,2016年擬推30部以上自制劇; 優土則推出了動漫“創計劃”,全面布局動漫產業中下游,宣布未來每年投入5億元支持動漫產業,持續性孵化國產動漫精品內容,并攬下包括《美國偶像》在內的20多檔海外綜藝。
視頻媒體通過加大內容投入,優質廣告資源得到補充,具有大規模粘性用戶的版權內容更有助于廣告主對品牌傳播的需求,而自制內容則突破了廣告位資源限制的屏障,同時內容和用戶與廣告流量形成水漲船高的關系,帶動媒體收入增長。網絡視頻變現能力被市場普遍看好。
網絡視頻廣告,其交互性及感官性極強,可通過互聯網將企業的產品、服務、品牌更好地為客戶呈現。
隨著上網方式從傳統的PC端更多地向移動端的發展,移動視頻廣告市場規模也在加速增長。2016年上半年,中國移動視頻廣告市場規模達82.6億元人民幣,與2015年上半年相比增長了87.3%。
中國網絡視頻市場繁榮發展以及移動端強勁驅動,為整體網絡視頻廣告市場發展帶來積極影響。不論是在傳統廣告淡季,還是在春節期間傳統媒體對用戶的搶占,中國網絡視頻廣告市場規模仍達到66.9億元,同比增長62.8%。
更多行業廣告主、品牌廣告主開始制定移動視頻廣告投放計劃,網絡視頻市場整體廣告收入格局改變,移動端成為網絡視頻廣告市場主要驅動力量。
預計到2018年移動視頻廣告規模將達到340.0億元,占總體規模的57.6%,成為網絡視頻廣告市場主要收入來源,移動視頻流量已經超越PC端視頻用戶流量,且用戶覆蓋率與時長增長趨勢明顯,廣告主對移動視頻營銷認可度提升,移動用戶價值將會被更大力度挖掘。
月活躍用戶數達到千萬以上的視頻類應用中,包含了綜合視頻、短視頻、直播等多個領域;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以及優酷視頻用戶規模達億級以上,其中,騰訊視頻月活躍用戶數接近2億。
2016年上半年,“網紅”Papi醬運營視頻自媒體半年,獲1200萬元首輪投資估值過億,首條廣告以2200萬元的價格被拍下,讓大眾將目光匯集在了UGC、PGC模式為主的短視頻、直播視頻,成為行業的新風口。
雖然綜合視頻用戶規模遙遙領先,月活躍用戶數接近3.5億,但是,短視頻、垂直視頻以及直播用戶規模快速成長。
其中,視頻直播成為2016年上半年視頻領域的最大亮點。映客、花椒、一直播等視頻直播APP相繼發力,使中國直播視頻市場活躍用戶規模爆發式增長,2016年6月,視頻直播活躍用戶規模達到2704.62萬人。
2016年上半年,樂視體育3億人民幣收購擁有足球前國腳徐亮、臺球女皇付小芳等的原創體育主播直播平臺——章魚TV;斗魚TV完成新一輪約6.7億元人民幣的融資, 騰訊出資4億元領投。視頻巨頭和資本紛紛看向直播領域,以期豐富完善其內容生態,搶占直播風口。
內容方面趨向專業化,本山傳媒旗下藝人入住YY直播,AngelaBaby、周杰倫、鄧超等綜藝明星等加入競技游戲直播間以及PGC團隊,為直播視頻平臺內容創作加入了“光鮮而專業”的血液。 另一方面,直播平臺開始與傳統媒體節目的合作,比如映客與《我是歌手》合作等,進一步帶動直播視頻制作程序化、專業化。
伴隨淘寶、微博、網易新聞等有資源平臺嵌入直播,直播 已進入綜合電商、綜合視頻、微視頻、社交網絡、新聞資訊以及移動音樂等領域,大大拓展了直播的形態外延。
購物平臺的直播 讓用戶置身于實時互動的銷售場景中,主播的試穿、試吃與介紹可帶來用戶的準現場感,外加主播與用戶的互動交流可提升用戶的購買率,直播 購物儼然成為用戶消費行為的閉環引導。
內容產業迎來一個爆發的時期,社會化媒體的多中心特性、多元的內容形態選擇、內容創作者和內容消費者的近距離連接、平臺對內容創作者的保護、扶持與激勵都為社會化平臺上的內容生態運營帶來良好發展環境。
微博、陌陌、nice等社交產品都推出直播功能,直播作為一種互動性、黏性更強的社交方式補足平臺內容形式,并加強了商業變現能力。
對于企業營銷來說,最重要的是直播營銷能夠幫助企業接近和吸引消費受眾,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在相對低廉的成本下幫助其業務精準抵達有所需求的目標群體并保持互動聯系。
隨著大數據營銷日趨主流,廠商在技術方面的差距將逐漸縮小,技術上的同質化,必然導致互聯網廣告市場參與者向垂直領域服務能力、市場資源占有、產業鏈整合、以及創新能力等方向發力。
相較于傳統的視頻營銷方式,視頻直播與IP、網紅的連接更加緊密,通過娛樂化的傳播方式,將品牌信息內容化,以用戶與主播互動、用戶之間的互動避開生硬的品牌曝光。當前視頻直播的營銷方式仍處于探索階段,未來還需要廣告主與媒體方進一步實踐,為市場提供可供規模化復制的營銷方式。
(本文數據和資料來源:中商情報網、Analysys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