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脾胃病證有何臨床特點?從生理功能上看,脾主運化,統血,脾主升清;胃主受納,腐熟,胃主和降。脾升胃降,燥濕相濟,共同完成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與轉輸,所以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后天之本。故凡有關飲食水谷的受納、消化、吸收、轉輸障礙,或升降失常,出現納呆、腹脹、水腫或嘔惡、泄瀉等癥;或因氣虛下陷,統攝無權所致的內臟下垂、各種出血;以及因上述原因而造成的氣血不足諸癥,均應考慮為脾胃病的臨床表現。
如脾失健運,消化吸收功能障礙,水谷精微轉輸失職,則可見腹脹、便溏、食欲不振、倦怠消瘦。脾運化水液失職,水濕潴留,則可見痰飲、水腫、泄瀉。如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可見頭目眩暈,久泄脫肛,或內臟下垂等癥。如脾氣虛衰,失其統攝之職,血失常道而溢于脈外,可見便血、崩漏、肌衄、紫斑等各種出血證。若脾失健運,氣血不足,清陽不布,四肢肌肉無以充養,則可見肌肉痿軟、四肢倦怠無力、口唇淡白不澤,甚則萎黃。
總之,臨床上凡運化、升清降濁及統血功能失常,均為脾胃病證臨床特點。掌握這些特點,即可對中焦脾胃病證進行辨證分析。脾胃病證有虛有實,脾病以虛證為多,胃病以實證常見。虛證常為氣虛、陽虛或陰津的虧損。實證則多為寒、濕、燥、熱、食積等病變。
279.肝病證有何臨床特點?肝在生理上是主疏泄而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郁,又主筋,開竅于目,其華在爪,與膽相表里。故病理上凡因疏泄失職而致之氣滯血瘀,脹悶疼痛,抑郁不舒,或煩躁易怒,或風氣內動,頭目眩暈,筋脈拘急,以及多種目疾等,均應考慮為肝之病變。
此外,肝膽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之消化轉輸,故肝膽疾患,常可影響脾胃而表現為納食與消化吸收功能的異常。
如肝失疏泄,氣機失調,常表現為肝氣抑郁或亢奮。肝氣抑郁,表現為胸脅脹滿,郁郁不樂,多疑善慮,甚則悶悶欲哭。肝氣亢奮,表現為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頭漲頭痛,目眩頭暈。如肝失疏泄,木郁乘土,而使脾胃腐熟運化失調,則可見胸脅脹痛,急躁易怒,口苦,噯氣嘔惡,腹脹腹瀉等癥。若兼濕熱,可出現黃疸。
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又可引起瘀血阻滯,而使經脈氣血運行不利,如當前臨床常見之冠心病常因肝郁氣滯而誘發。此外肝失疏泄,氣機不利,亦可影響水液代謝而使水液潴留,發為水腫、腹水之證。
肝主筋,主要在于筋膜有賴肝血之滋養。若肝血不足,血不養筋,則可見筋肉拘攣,肢體麻木,屈伸不利,手足震顫等癥。若熱邪劫灼津血,血不養筋,出現四肢抽搐,甚則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癥,稱之為“肝風內動”。
肝氣易亢易逆,肝氣橫逆,則使氣機逆亂影響及血,血不循經而妄行,可出現吐血、衄血、婦女血崩等癥。
爪為筋之余,肝血不足,血不榮筋,可見爪甲軟而變薄,枯而色天,甚則變形或脆裂。
另外,眼目主要依賴肝的陰血濡養,若肝血不足,可見夜盲,或視物模糊。若肝陽上亢則目眩,肝風內動則目斜上吊。
總之,凡臨床所見屬于疏泄功能、藏血功能異常,以及筋、爪、目等病變反映,均為肝病證候特點。掌握這些特點,即可對肝病證候進行辨證分析。肝病臨床亦有虛實之分,虛證多為肝陰肝血之不足,實證則多是肝氣肝火之有余,或為濕熱病邪蘊結肝膽。臨床所見肝病風陽上擾之證,多屬肝陽亢奮或屬本虛標實。
280.腎病證有何臨床特點?
腎的生理功能,是主藏精、生髓、通于腦,又主骨,主納氣,主水液,開竅于耳及二陰,其華在發,故病理上,凡有關生長發育、生殖機能、水液代謝的異常,腦髓骨以及某些呼吸、聽覺、大小便的病變,多應從腎進行辨證分析。
例如,腎藏精功能失常,精氣不足,則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能力減退或障礙,表現為不孕癥,精子缺乏癥,發落齒松,以及小兒發育遲緩,筋骨痿軟等癥。
腎陰、腎陽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根本,兩者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如腎陽虛,溫化功能不足,臨床可見精神疲憊,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夜尿頻繁,男子陽痿早泄,或女子宮冷不孕等癥。如腎陰虧損,陰不制陽,相火妄動,則可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男子遺精,女子夢交等陰虛火旺之證。
腎的蒸騰氣化作用,在人體水液代謝調節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腎虛,氣化功能失常,開合不利,則會引起水液的潴留,可見水腫,小便不利等癥。又如腎氣虛,攝納失權,則可見動則喘甚,呼多吸少,呼吸困難等癥。又如腎精不足,耳竅失養,則可見耳鳴,聽力減退等癥。腎氣不足,氣化失常,則可見二便排泄異常。
總之,凡臨床上表現為藏精、納氣、生長發育、生殖、主骨生髓、聽覺、毛發及二便之排泄異常,并伴有相應的臨床表現者,則多為腎病證之臨床特點。
應當指出,腎為人體元陰元陽秘藏之所,元陰元陽為人體生殖發育之根本,故宜秘藏,不宜過泄耗傷。固秘則能維持生理的正常,耗傷則根本虛衰,諸病由之而叢生。所謂“腎無實證”,即是指腎病虛證為臨床所多見。因此,腎的病證雖多,但不外腎陽虛、腎陰虛、腎精虧與腎氣虛等幾方面。
281.心氣虛與心陽虛兩證在病理上有何聯系?
心氣與心陽,都屬于心臟機能范疇,心陽更有熱能的含義。心氣主要能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唐容川所謂“運血者,即是氣”,《內經》所謂“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靈樞·刺節真邪》),這說明宗氣是通過“貫心脈”而行氣血的,所以《內經》又說“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素問·平人氣象論》)。因此,心臟搏動,推動氣血運行于周身,主要取決于宗氣的作用,而宗氣的強弱也反映了心臟的功能活動。
心陽,主要是指心臟的陽熱功能,具有溫煦血脈,抵御陰寒病邪的作用。心陽旺盛,陰寒之邪,不易內侵心臟,血液運行不易阻滯,心氣充足,則心功能正常。
所以,心氣虛,主要是指心功能的衰退,血運無力或血運不足;心陽虛則既有心功能的衰退,又有陽熱溫煦功能不足,陰寒之邪易于阻滯心脈,導致心脈血行不暢。
從病因上分析,心氣虛、心陽虛多有一致之處,常因如下幾種因素而致病:
(1)久病體虛,慢性病遷延不愈發展所致。如肺病,宗氣虛損,貫心脈行氣血能力減退;腎陽不足或水氣凌心,損傷心氣、心陽;風寒濕邪,痹阻心絡,內舍于心,損傷心氣、心陽。
(2)暴病傷陽耗氣,多見于急性病,由于全身性陽氣暴脫,導致心陽、心氣衰竭虛脫。
(3)年老臟氣衰弱,心陽、心氣不足或衰退,或先天稟賦不足,心氣、心陽虛損。
從病機發展來分析,心氣虛為心功能減退或衰退,而心陽虛多由心氣虛發展所致,或因陰寒病邪直接傷損心陽而發病。臨床上心氣虛常與肺氣虛同時并見,故稱心肺氣虛。心陽虛則多與腎陽不足有關,故又稱之為心腎陽虛。
282.如何鑒別心氣虛和心陽虛證?
關于心氣虛證和心陽虛證的臨床鑒別,主要應從共同脈證和不同的臨床表現上去分析,心氣虛證和心陽虛證的共同脈證為心悸氣短,活動時加重,脈見細弱或結代。
心氣虛證為上述脈證兼見面色□白,神疲體倦,自汗少氣,舌淡胖嫩,苔白脈虛。
心陽虛為在上述脈證的基礎上,又兼見畏寒,形寒,肢冷,面色滯暗,心胸憋悶,或心前區作痛,舌淡胖嫩,或紫暗。若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神志模糊,甚至昏迷,多為心陽虛脫危證。
心氣虛證與心陽虛證,可見于現代醫學之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不齊、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全身性衰弱、神經官能癥等疾患。
283.心血虛與心陰虛兩證有何不同?在病理上有何聯系?
心血,指心血管系統的血液。血屬陰,所以心陰也包括心血在內,同時又包括心的陰精和津液在內。心血和心陰,都有滋養心臟和心神的作用。故心血虛與心陰虛,多表現為陰血不足、心神失養,或心功能虛衰等病理反應。
從病因上分析,心血虛與心陰虛的病因多為如下幾方面:
(1)血的化源不足。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血少,故心血虛常與脾虛證并見,稱之為心脾兩虛。
(2)繼發于失血之后,而導致心血虧損。
(3)見于熱病后期。熱病傷陰,最后傷及腎陰,故心陰虛多與腎陰虛同時并見,稱之為心腎陰虛。
(4)七情內傷,“五志化火”,暗耗陰血,導致心血、心陰虛損。
可以看出,一般來說慢性消耗多傷心血;熱病灼津多傷心陰;情志暗耗則多傷陰血。
從病理上分析,心血虛是單純的血液不足,血不養心,主要表現為心神失養和心功能失常方面;心陰虛除包括心血虛外,還可見到陰虛不能制陽,心陽虛亢,虛熱內生等情況。
心血虛、心陰虛臨床表現亦有不同。其共同癥狀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等。心血虛證則兼見眩暈、面色不華(蒼白或萎黃)、唇舌色淡、脈細弱。心陰虛證則兼見五心煩熱、盜汗、口咽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心主血,血屬陰,陰血不足,心失所養,故心悸。血不養心,神不守舍,故失眠多夢。血虛不能上榮腦髓,故健忘。心血虛,氣血不能上榮顏面脈絡,故面色不華,唇舌色淡。心血虛,血虛及氣,心氣亦必不足,氣血不能充盈于脈,故脈見細弱。心陰不足,陰不制陽,虛火內擾,故五心煩熱、盜汗、口咽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心血虛證與心陰虛證,可見于現代醫學的營養障礙、神經官能癥、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某些心臟疾患,如先天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
284.心氣虛、心陽虛、心血虛、心陰虛的治療有何不同?
心氣虛證,由于是單純心功能減退或不全,故治療方法是補益心氣,兼以養血安神。
心陽虛證,由于是既有心氣虛,心功能減退,而且有熱能減少,溫煦力弱,心功能衰竭之虛寒征象,故其治療則應以溫補心陽,或溫通心陽,兼以安神,方如保元湯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一般溫通心陽多以桂枝、附子為主藥。重證則可加干姜和附子。I臨床如心悸甚者,重用龍骨、牡蠣、五味子。自汗加浮小麥、麻黃根以止汗。脈微則常用生脈散加減。
心陽虛證,胸陽不振,易導致心血瘀阻,胸痹不宣,故臨床上心陽虛,常與心血瘀阻證并見;發作時心前區憋悶疼痛或陣痛,其治療則宜加用行氣活血化瘀藥,如薤白、元胡、川芎、桃仁、紅花、三七、降香、乳香等。
心陽虛脫證,則宜急用回陽救逆固脫法治之,常用參附湯、獨參湯,亦可加用磁石、龍骨、牡蠣等藥以重鎮安神,并結合西醫藥進行搶救。
心血虛證,為單純的心血虛虧,而無陰虛陽亢虛熱之象。由于血虛不能榮養心神,故多伴有心神不安等癥。其治療方法是養血安神,方用四物湯加減,并可配用安神定志藥如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龍齒、琥珀、朱砂等。由于血虛能傷及氣,益氣則能生血,故臨床血虛證,多并見氣虛身倦、自汗等癥,宜在補血方藥中加用黃芪、黨參、龍眼肉等補氣之品。
心陰虛證,除有陰血虧損外,由于陰不制陽,虛陽亢奮,多伴有虛熱之象。故其治療宜用滋陰清熱安神法,方如補心丹,滋陰以清虛熱。常用藥如生地、元參、天冬、麥冬等藥物,配以知母、黃柏等。
285.何謂心血瘀阻?與心氣虛、心陽虛有何病理聯系?心血瘀阻的臨床表現和治療如何?
心血瘀阻證,又稱瘀阻心絡,古稱“心痹”或“胸痹”。《素問·痹論》說:“心痹者,脈不通。”《金匱要略》說:“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所以,心血瘀阻是心臟血脈瘀阻不通所出現的證候。
心血瘀阻常繼發于心氣虛或心陽虛損病證之后,也可以認為是心氣虛和心陽虛病證發展的一個類型。本證之形成,主要原因是心氣心陽虧虛,心血供養不足,心脈失養,若再遇喜怒不節,情志內傷,或過度勞倦,或感受寒邪,或痰濁凝聚等誘發因素,致使血行滯澀不暢,瘀血痹阻心脈,不通則痛,而發作心前區憋悶疼痛。
本證多屬本虛標實證候,常見于現代醫學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病癥。
心血瘀阻的臨床表現:心胸憋悶或刺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此為心陽不振,胸陽失于宣通,或痰瘀阻塞心絡,故發心前區憋悶刺痛。手少陰心經循肩背而行,故痛引肩背內臂。由于并非絕對氣血梗阻不通,機體尚有自行緩解調節之機能,故疼痛時發時止。
舌紫,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此為瘀血痹阻之證。脈或見結代,則為心陽心氣虛損兼有氣滯之象。
心血瘀阻證候嚴重發作,則可見心前區絞痛欲絕,不能自行緩解,口唇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厥冷,昏厥,脈微欲絕等癥。此由于心陽暴絕,心脈氣血凝滯梗阻不通所致。
心血瘀阻證的治療:主要宜用宣通心陽,活血化瘀,辛香化濁等法治之。方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通竅活血湯及蘇合香丸等。心陽暴絕之重證,則可用參附湯或四逆加人參湯,以急救回陽,并配合西藥進行搶救。
臨床常用藥物:
宣通心陽:桂枝、薤白、瓜蔞。
溫陽益氣:附子、干姜、肉桂、人參、黨參、炙甘草。
活血化瘀:丹參、當歸、紅花、桃仁、山楂、三七、赤芍、乳香。
辛香化濁:蘇合香、降香、菖蒲、郁金。
286.痰迷心竅與痰火擾心的病因病機有何不同?
痰迷心竅,又稱痰蒙心包。其病因多由七情所傷,如抑郁、暴怒,或思慮太過,積憂久郁,則損及心脾,心氣不舒,肝失疏泄則氣滯,脾不運濕,則水聚飲凝,聚而成痰,痰氣上逆,則蒙迷心竅;或外受濕濁邪氣,阻滯氣機,濕郁成痰,痰濁上蒙心竅;或素體肥胖,痰濕偏盛,復因惱怒氣逆,痰隨氣升,上壅清竅,閉阻神明所致。
由于痰濁屬陰,陰主靜,心竅為痰濁所閉,則心神不用,神志為之昏蒙。故《臨證指南》說:“病在心脾包絡,三陰避而不宣,氣郁則痰迷,神志為之混淆。”
總之,痰迷心竅的病機主要是痰濁阻遏心竅,心神被蒙而不用,從而導致精神意識活動發生障礙。
痰火擾心,多由于七情所傷,肝氣郁結,氣郁久而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痰火上擾心神;或外感熱病,邪熱內陷,灼液成痰,痰熱閉阻包絡,以致神志昏蒙,又稱之為邪熱逆傳心包。痰火擾心的病機,主要在于火熱之邪挾痰而擾亂心神,從而使神志為之狂亂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