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偃武修文”為執政主張,為人處事小心謹慎,不驕矜,不傲慢,不以黨派示人;既能符合潮流,大辦新政,也不疏遠舊派權要。兼收并蓄,廣結廣交,左右逢源,上下暢通,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做官的人。他總結自己為官八字秘訣即圓通、沉穩、柔韌、機警,把官場上的“中庸之道”拿捏得恰到好處,因此而贏得“水晶狐貍”的雅號。
徐世昌
小檔案:
姓名:徐世昌,字卜五,號菊存,一號菊人,晚號弢齋、水竹邨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
籍貫:遠祖浙江省鄞縣人,落籍直隸天津衛(古屬東??ぃ?,生長于河南省衛輝府府城。
高祖父:徐印川
曾祖父:徐新菴
祖父:徐思穆
父親:徐嘉賢
母親:黎氏,順天大興縣人;劉氏,安徽桐城縣人。
出生:1855年10月23日
去世:1939年6月5日
著作:《歐戰后之中國》、《退耕堂政書》、《大清琨輔先哲傳》、《書髓樓藏書目》、《東三省政略》等。
一、宦海沉浮不倒翁
有人曾這樣評價徐世昌:“僥幸入詞苑,學問非所長,終身未綰軍符,戎事更非所習,談笑從容,取功名如拾芥,仕清室忝握機樞,佐民國儼居元首?!?br>
這段話的意是說,徐世昌沒啥大學問,也不會領兵打仗,然而談笑之間,取功名如同拾芥一般,滿清政府的時候,官做到了協理大臣;而到了中華民國,則當上了大總統。徐世昌是亂世中國一個不折不扣的“太平官”,是中國歷史上最會做官的人。
事實果真如此嗎?
徐世昌的仕途之路是從結識袁世凱開始的。1912年3月,袁世凱終于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徐世昌把袁捧上寶座,功莫大焉,一般看法,國務總理一職非徐莫屬。然而,出人意外的是徐此時卻激流勇退了。按照徐與袁的交情,這里正是徐世昌嶄露頭角、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但是,徐世昌并未鋒芒畢露,而是隱居到青島去了。這恰恰顯示了他在官場上老到的一面。時局不明,即便他同袁世凱是老朋友,他也要看看再說。
1914年5月,袁世凱根據新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袁世凱力邀其出山任國務卿,并托人捎話給徐“耐心靜候也。”
徐世昌此時的態度仍然是不急不火,喜形而不露聲色,以靜制動。以他與袁的親密關系和自己在北洋的威望,加上高超的政治手腕,超群出眾,愈是不出山,呼聲就越高。
經過兩年觀察,老練的徐世昌看出來,袁世凱的位子真的坐穩了,這才正式由幕后走到前臺。等到袁世凱再次請徐世昌出山任國務卿之職,這時徐世昌動心了,入京當上了袁世凱的國務卿,并一度參與了洪憲帝制的活動。
徐世昌之所以靜觀其變,自有他獨到的思維邏輯。他受清廷厚恩,任國務卿之前一直是“護帝太?!保职抵兄蚨M退兩難,只能托言力辭太保,離京閑居,暫避“一時之謗”。如果馬上棄清報袁,難免遭到封建士大夫們的非議,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還是先“過渡”一下,方顯明迎新辭舊,不露痕跡。而閑居不仕,還可算作不負皇恩的前清遺臣。再則如前所述,眼下局勢仍動蕩不安,袁的寶座還不平穩,不如作個“局外人”以靜觀變化。
袁世凱稱帝后,就曾稱呼徐世昌、趙爾巽 、李經羲、張謇為“嵩山四友”,特許徐世昌不稱臣,不跪拜,這位前清的翰林借助和袁世凱“結拜兄弟”的特殊關系,以不同于其他北洋要員的儒者風度,以和事佬的身份調解著各個派系的斗爭,保持一種不溫不火、平穩上升的政治身份,在民國初期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徐世昌善觀政壇風水,但又不露江湖之氣,顯示了民國之初政治家與眾不同的素質。他陰鷙深沉、喜怒不形于色,游走于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玩弄政治權術于股掌之中。
1915年,袁世凱議帝制,徐世昌憑其敏銳的目光,立即判斷此事引發禍端,但又不敢公然對抗袁世凱,也不能嘲諷“君主立憲 ”之輩是“不識時務”。 袁世凱此時野心急劇膨脹,蓄謀恢復帝制,使袁氏子孫代代為帝。徐世昌卻認為帝制實不為可,不得民心;但看看袁世凱為了“過一天皇帝癮,死也無憾”的勁頭,只得緘口不言,作壁上觀;并為辭國務卿,以便將來可以局外人之身分收拾殘局,留下轉圜的余地。
袁世凱死后,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二人不久即發生府院之爭,徐以北洋元老資格應邀抵京,先調解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的權力斗爭,后又調解直系首領馮國璋和段祺瑞的矛盾。
1917年,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之間的矛盾因參戰問題而達到白熱化的程度,作為北洋元老的徐世昌,應邀前往北京調解黎、段之間的矛盾,徐世昌左右逢源,兩面都不得罪,展現出圓滑的政治手腕,結果,黎元洪撤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請徐世昌繼任總理,同時段祺瑞組織人馬在天津另立政府,也邀徐世昌為大元帥,徐世昌掌握主動,實現“雙贏”。
黎、段沖突不斷升級,張勛以調解為名帶兵至天津,企圖進軍北京,復辟帝制。在這關頭,徐世昌到天津勸說張勛放棄復辟,但張不聽,到達北京后悍然發動復辟。徐世昌被任命為偽弼德院院長之職,但他堅決托故不就職,顯出其政治上的老成。
袁世凱倒臺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直奉皖三派,權力傾軋愈演愈烈,作為北洋元老的徐世昌再次被推向政治的波峰浪尖。1918年10月,國會舉行總統選舉,馮國璋和段祺瑞都想爭奪大總統的寶座,各不相讓。為了協調二人的矛盾,國會通過協商決定,由中間派徐世昌任總統,馮和段都退到幕后。
皖系段祺瑞脅迫直系馮國璋下臺,操縱其掌握下的“安福國會”進行總統選舉,在辦理選舉以前,段祺瑞命令曹汝霖以鐵路為抵押,向日本借款數千萬,結果,徐以大多數票當選為總統。實際上,徐世昌的總統位置,是以對日借款數千萬元而換來的。但這筆賄選款項并不是徐世昌自己借的,而由段祺瑞命曹汝霖辦理的,因而他也不擔任何的罵名。
在中國的官場上,就有這樣的人,成事不是他的創意,敗事也不是他的首惡,功夫都在“運作”上。這種官的模樣和做派總是那么可愛,老成穩重,靜若處子。
1918年“雙十節”那天,徐世昌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憑多年練就的身段和功夫,如愿以償地登上了總統寶座。緊接著,在歐洲國家打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一方的勝利而宣告結束。作為戰勝國成員之一的國家代表,徐世昌可謂享盡了風光。
11月28日,紫禁城太和殿前的廣場上舉行了隆重的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儀式,在數以千計的高官顯貴、社會名流以及協約國和中立國公使的注視之下,身著盛裝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在各國樂隊演奏的樂曲聲中健步走上臺階,發表了慶功演說,并檢閱了參戰督辦段祺瑞率領下的中國參戰軍儀仗隊。慶功儀式結束后,徐世昌乘車回到了住所。這也許是徐世昌一生中最榮耀的一天。
徐世昌當政期間,雖然以老練和圓滑而在官場春風得意,但由于處處受人操縱,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當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迅速發展之時,面對新舊政治力量的消長,面對軍閥統治的混亂和轟轟烈烈的革命形勢,徐世昌這位畢生玩弄政治的人,雖有其深厚功底在胸,但也深感無能為力,僅僅作為一個看客而已。1922年,徐世昌又被直系曹錕趕下臺,從此結束了政治生涯。
在北洋軍閥各派系的斗爭中,徐世昌慣以元老身分和居間調和者的角色因勢操縱。徐世昌幾經官場磨練而成為不倒翁,其為政之道就在于精通黃老之術,而極盡縱橫捭闔之能事,在大是大非的緊要關頭,常常能夠城府在胸、內斂不張,心中之事而不為旁人所窺,是一位玩弄政治的高手。
徐世昌為人處事十分謹慎,絕不驕矜,以黨派示人;他既能符合潮流,大辦新政;亦不疏遠舊派、權要,可謂兼收并蓄,廣結廣交,左右逢源,上下暢通,從而為重掌樞要鋪平道路。
作為晚清入民國的大人物,有人曾這樣總結徐世昌的為官之道。徐從晚清重臣,做到軍機大臣,太傅銜太保,進入民國,做過國務卿,最后成了民國大總統。可細想起來,徐并沒留下什么政績,更沒有屬于他個人的東西,雖然一路大官做上去,但好像什么事也沒做過。這樣的人,你說他好吧,沒做什么好事,你說他壞吧,也沒什么壞事他是禍首;就是官運亨通,擋都擋不住。
二、分合結盟稱兄弟
在晚清的眾多封疆大吏中,爬上民國總統寶座者,只有袁世凱、徐世昌二人。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皆因袁世凱為竊國大盜、禍國殃民而臭名昭著,而徐世昌一生則力主和平則鮮為人知。袁、徐在30多年的政壇打拼中,相互提攜,謀臣和摯友的交情不同尋常。
徐世昌的發跡,蓋因同袁世凱的相識。袁世凱與徐世昌喜成為結盟兄弟,是中國近代史上極不平常的事件,它影響了中國近代社會、大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幾十年之久。徐世昌是如何同袁世凱走到一起的呢?
徐世昌遠祖為浙江鄞縣人,明末開始在京津一帶經營鹽業,后落戶于天津。徐世昌的高祖徐城攜家宦游,此后直到徐世昌的數代,都在河南為官,在徐世昌3歲的時候,徐家遷居到河南省城開封府雙龍巷,于是他就有了第三個籍貫河南。徐世昌的父親徐嘉賢,17歲時就敢于和太平軍搏殺,勇冠三軍,戰斗中身負重傷,嚴重損害了身體健康,25歲那年就死去了。
徐世昌出生在河南的汲縣(今衛輝市),1861年父親徐嘉賢去世的時候,徐世昌剛剛7歲,正在私塾讀書。徐世昌長到10歲的時候,祖父徐質夫也不幸病故,家中生計陷入困境。徐母劉氏出身桐城世家,知書達理,隱忍持家,挑起了家中生活的重擔。
母親非常重視對徐世昌的道德教育,據徐回憶,他小時候嘴饞,老想多吃一點,這時他母親就會嚴厲地訓斥他:“現在就這樣,長大還得了!”寧可將食物扔掉,也不給他吃。等他長大一點了,每次交朋友,他母親都會暗中觀察那人的人品,如果是有志青年,就拿好吃的招待他;如果是街頭小混混,就立刻把人家罵走。
母親對徐世昌管教甚嚴,雖家境貧困,即使典當家中物品,也要讓徐世昌進私塾讀書,并親自監督孩子的功課。徐家族人也為此感嘆道:“汝苦心持家教子,異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因此,徐世昌自幼便熟知經史,且能吟詩作畫,其價值觀取向與人生旨趣,在童年時候就已經奠定了基礎。
徐家祖上家大業大,一度還得到朝廷的敕封,歷代子弟都走科舉功名之路,曾出現過父子兩代都曾擔任山西巡撫的赫赫功名。少年徐世昌,雖有博取功名之心,無奈在經濟上和精力上都不允許。曾有人問他的志向,他慨然說道:“日后若能作官,定以俸錢多致賓客。”
到了20歲那年,徐世昌四處坐蒙館奔生計,先后到河南的沁陽、淮寧、太康等地,或幫助縣令整理文案,或在當地任家館教師,貧困生活使他充滿了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1879年3月,窮困潦倒的徐世昌,受邀為淮寧縣知事整理文案,結識了在陳州寓居的袁世凱。初次相見,即縱談“當世之務”,彼此之間“互相傾服”。袁見徐青衣敝履,雖邊幅不修卻神采飛揚;談吐間,顯露出勃勃雄心與滿腹經綸,贊道:“菊人,真妙才也!”發出相見恨晚之感慨。
袁世凱喜讀兵書,為人張揚不羈;徐世昌則老成持重,深沉謙遜;袁意氣磅礴,徐則唯否因人,兩人剛柔相濟,正好互補。袁世凱非常傾慕徐世昌的才氣,而徐世昌則認為袁世凱是一個有大志的人,相互傾慕之下,兩人遂結為金蘭之好。
因家境貧窮,當時徐世昌無錢赴應天府參加考試,袁即慷慨解囊,贈送了200兩銀子給徐世昌兄弟作為盤纏,以壯其行色,徐氏兄弟兩人得已成行,果然爭氣,并同時中舉;4年之后,徐世昌又中進士,先援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援編修。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張之洞、翰林院掌院學士李鴻藻成為徐的師長。
翰林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為科場尖子而設的最高機構,凡以科舉進身之文士,無不孜孜以求。徐世昌并不急功近利,而是積極結交,疏通上下,同時勤苦讀書,關心時事,作好各方面準備,以待時機。
甲午戰敗之后,袁世凱奉清廷之命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苦于手下無得力的可用之才,便想到了結盟兄弟徐世昌,急邀徐世昌前來幫忙。徐一接到邀請,就欣然從命。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徐世昌做了。事實證明,這一步,他走對了。徐世昌日后的功名利祿,都在于他做了這么一個當時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選擇。
1897年徐世昌離開翰林院來到天津,任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參謀營務處總辦,成為袁世凱最重要的幕僚。徐全力以赴,總攬全軍文案并參與機密,袁不在時且代理其職,很快成為袁的得力智囊。
小站練兵,是中國軍隊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袁、徐皆功不可設。徐世昌最先提出了比較完整的近代化軍事理論,制訂了中西結合的軍制、法典、軍規、條令及戰略戰術原則。后來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都是從小站新軍中成長起來的佼佼者。
徐世昌在經歷了家境困苦和考場搏殺之后,毅然投身小站的袁世凱,向日后仕途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意味著他買了官場潛力無限的績優股。事實證明,徐的運氣很好,他這關鍵性的一步邁出去,以后的富貴榮華居然全有了。徐世昌能夠抓住小站練兵之機遇脫穎而出,原因有三:
一是受到袁的高度信任與尊重,言聽計從,稱之為兄;袁世凱對徐世昌一口一個“菊人兄”,視之為股肱之臣,徐世昌由此取得北洋背景,走向民國的政治舞臺。
二是徐世昌是翰林出身,受到新建陸軍中將領的尊重,都稱他為老師,聲望很高,這在軍營中是很罕見的;他勤勉的工作態度加上他廣博的知識,使他獲得了馮國璋、王士珍、段祺瑞、姜桂題、張勛、曹錕等新軍將領的尊敬,這也是他日后縱橫民國政壇的一大資本。
三是徐世昌工作勤奮,肯于學習和鉆研。徐到天津小站練兵時已經43歲了,可以說已經過了學習知識的黃金年齡,但徐常常在軍營中秉燭夜讀,苦學不綴,夜以繼日地攻讀英語,又設立專門機構編譯西方軍事學著作,并主張將當時最先進的德國與日本陸軍的優點加以融合和吸收,以新的軍事思想統籌訓練及教育,成績卓著,從而奠定了自己在北洋軍隊中僅次于袁世凱的地位,也達到了“以文修武、以軍功進身”之目的。
徐世昌在袁世凱的資助下實現了封建知識分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而袁世凱的投資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袁日后天津小站練兵創建北洋軍,在清末民初政壇紛繁復雜的斗爭中嶄露頭角,成為國內外新舊各派重點拉攏的對象,炙手可熱,權傾一時,徐世昌作為智囊人物功不可沒。
徐世昌在小站練兵工作雖只兩年多,成為日后在政壇發展的起點,也成為徐仕途中走向發達的轉折點,此后累獲擢升。1905年,袁世凱創建警察,保舉徐世昌為巡警部尚書,負責京師的治安。
袁世凱被請出勸清帝遜位,功成后任中華民國總統,春風得意躊躇滿志,1914年他請出“菊人兄”做民國的國務卿。但好景不長,袁一時糊涂斷送了“中華民國”,也葬送了卿卿性命。徐世昌還算識時務,大節關頭力諫袁世凱,雖未奏效,但對得起袁世凱的知遇之恩,不失為袁之諍友。
徐世昌與袁世凱作為結盟兄弟,相識于中國社會歷史急劇變遷與動蕩的時代,在30多年的宦海沉浮生涯中,相互提攜,共損共榮,在政治、軍事激烈斗爭的旋渦中共創機遇,共迎挑戰,真可謂英雄得遇時勢,時勢造就英雄。
三、一朝覓得總統位
在正式當選總統之前,徐世昌未明確表示是否愿意出任總統,這又一次顯示其老到、獨特的政治手腕。在選舉中華民國第二屆總統之際,段祺瑞、馮國璋相持不下,鬧得不可開交。多面討好、兩面下注的徐世昌突然殺出,再次使出其圓滑的政治手腕,遂成為了總統的“最佳人選”。
看來,“中庸之道”確是在官場上保身保位的靈丹妙藥,徐世昌因此而贏得“水晶狐貍”的雅號。“水晶”指八面玲瓏的性格,“狐貍”當然是狡猾、陰沉的代名詞。
1918年9月1日,總統權位大戰的序幕剛剛拉開,徐世昌宅居北京東四五條胡同,參議院議長梁士詒和眾議院議長王揖唐特往徐宅探視,敦勸徐出任大總統。
徐世昌見火候未到,再次故伎重演:“諸君何苦推我衰朽之人登臺?”
梁士詒說:“除你之外,無人能解決時局。”
徐答道:“諸君以國家為前提,責我以大義,我亦無法。但是諸君舉我,是希望我將一切事件辦好,究竟我出山之后辦得好不好,我亦無把握。”
徐世昌先給自己留足了后路,才在眾人擁戴下出山。9月3日,徐世昌策劃了一個“安福俱樂部總統預選會”。到會者384人,徐共得了383票,其中有一人棄權,大家一致舉徐為總統。此時,徐世昌覺得心中有了底數。
9月4日,總統選舉在位于北京宣虎坊橋的眾議院正式舉行。為了營造濃厚的選舉氣氛,眾議院門前的樹上布滿彩架,中間嵌有金黃色的“總統選舉會”五個大字。絨線胡同、宣武門大街一帶,軍警戒備森嚴,居民商鋪奉命懸掛國旗。
選舉正式開始,眾議院議長王揖唐宣布:“出席選舉會的參議員131名,名眾議員305名,超過《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的須有選舉人總數三分之二以上出席的法定人數,選舉結果有效”。
身負重要使命的民意代表,排著“之”字形的隊伍,投下慎重一票。投票結果結果沒有絲毫懸念,徐世昌得到425票。當王揖唐宣布“徐世昌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二任大總統”的話音剛落,會場上響起一陣陣的掌聲和歡呼聲。
選舉會剛剛結束,徐樹錚即通電告知各省督軍:“本日選舉,天氣晴和,人心靜穆,議場秩序雍容,投票整肅,外人參觀者,同聲贊美,且謂既無武力作用,又無金錢關系,在歷史上殊不多見。”
1918年10月10日上午,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總統交接儀式舉行,風光無限的徐世昌乘汽車進了中南海,在典禮官的引導下,徐緩緩走到懷仁堂正中的大禮臺。
9點整,臨時大總統馮國璋由居仁堂來到懷仁堂,與徐同向中華民國旗行三鞠躬禮,禮畢,馮東向致頌詞,徐西向致答詞,詞畢互相一鞠躬,典禮官送馮回居仁堂,馮即遷出中南海,結束其總統生涯。
10時整,胸前戴著大總統專有“大勛章”的徐世昌,在居仁堂向議長及議員宣讀誓詞,宣讀完畢與議長議員同向國旗三鞠躬,然后,徐登上大禮臺,面向內閣成員及文武百官宣讀就職宣言,正式開始其總統使命。
曾國藩曾說過“李鴻章是拼命做官”,但拼命做官的李鴻章也趕不上徐世昌,李最終也沒有過上一把總統癮。兩朝宰輔“水晶狐貍”徐世昌,并未拼了老命做官,但卻官運亨通,不動聲色地當上了總統。
四、偃武修文謀和平
黎元洪去職后,1918年10月,徐世昌經皖系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直到1922年下臺,他標榜自己的執政主張是“偃武修文”。所謂“偃武”,就是下令對南方停戰,結束南北武力對抗;所謂“修文”,就是重用文臣,而排斥武人。
徐世昌為什么首先要提出“偃武”呢?
在國內方面,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南北分裂,北京的北洋政府和廣州的軍政府事實上處于敵對狀態。全國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非常強烈,為了反映民意,熊希齡、蔡元培等組織了和平期成會,梁士詒也組織了和平促進會,全國上下彌漫著一派祈求和平的濃厚氛圍。
在國際方面,美國總統威爾遜和英國公使朱爾典先后向徐世昌提出南北和平動議,法、意等國相繼表示支持。
徐世昌是在如此濃厚的和平氛圍下當選總統的,即便是廣州軍政府,也在通電聲明總統選舉不合法的同時,善意提醒徐世昌不要被人愚弄。在全國上下反對爭戰、謀求和平之時,作為新任大總統的徐世昌也躊躇滿志。在此后的半年中,他首先行使大總統的職權,主動下令對南方停戰,努力調和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籌劃“南北議和”會議。
于是徐世昌在就職15天后簽署和平令,11月15日,他在北京召集各省督軍會商和議,最終使這些桀驁不馴的軍閥一致表示“服從總統”、“贊成和平”。次日,他發布了停戰令,南北雙方遵命?;?。他十分高興地說:“和平統一的時機已到,機不可失,中國的安危在此一舉了?!?br>
但是,徐世昌過于樂觀了。次年2月在上海召開了南北“議和會議”,但未取得任何結果。蓋因和談的基礎十分薄弱,南北軍閥均擁兵自重,互不相讓,尤其是段祺瑞堅持親日主張,拒不讓步。關于上海的南北和會,徐世昌曾說:“乃滬議中輟,群情失望,在南方徒言接近,而未有完全解決之方;在中央欲進和平,而終乏積極進行之效?!司蛯妊灾荒懿灰陶咭病?。
針對“南北議和”裹足不前,在要和平、不要戰爭的濃厚氛圍下,社會各界紛紛奔走呼號,呼吁重開和談。徐世昌再次從中斡旋,多方努力,終于在4月9日且達成了一個“南北議和”的折中方案。但北京的“安福議員”又極力反對,致使和平的努力再次化為泡影。
南北議和停滯,北洋軍閥內部也矛盾激化,終于在1920年7月爆發了直皖戰爭。吳佩孚殺入北京,把奉軍趕出了關外,把段祺瑞趕下臺,直系獨霸北京。徐世昌馬上下令解散安福系,清除了南北和談的最大阻礙。徐世昌借勢頒布了南北統一及籌辦善后的命令,但隨即就遭到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等人的通電駁斥。不久,孫中山重組軍政府,并就任非常大總統,準備武力北伐。南北議和就此告終,徐世昌的“偃武”政策遭到沉重打擊。
徐世昌的“修文”與“偃武”是一項政策的兩面。徐自身乃文人出身,在擁兵自兵的軍閥之間左右折沖十分不易,其厭惡武將實屬無可奈何,重用文臣自在情理之中。因此,在他當總統時期的國務總理或重要閣員如錢能訓、龔心湛、顏惠慶、梁士詒、周自齊等,或出身翰林,或長于外事,或精通財政,都是當時公認的文才,政府的重要職務自然也是重文輕武。
徐世昌的“修文”的核心是“清靜無為”,他表面上圓通、沉穩、柔韌、機警,實則倨傲、吝嗇、拘謹、守舊,根本沒有能力治理當時中國軍閥混戰、政局動亂的局面。
面對軍閥武將爭戰不斷,爭雄不已,徐世昌實難做到真正的“偃武”,自然也難以做到真正的“修文”。“偃武修文”政策雖然符合當時中國人民的良好愿望,但在面對混亂不堪的武人爭雄的嚴酷現實,徐的政策幾乎毫無施行的空間,失敗是必然的,他的失敗是時代的悲劇。但他對當時政策修修補補,在緩南北爭斗的緊張局勢,謀求和平、促進和諧方面,還是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身為大總統徐世昌,雖然對學生的態度隨著事態的變化而變化,但總的來說,這位前清翰林出身的文治總統,對學生和知識界的態度還是比較溫和的。實際上,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之所以能夠蓬勃地展開,還是有賴于徐世昌“偃武修文”的治國策略所營造的寬松的政治環境。
徐世昌當總統的年代,夾在直、皖兩派中間,并無多大實權,此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倭寇虎視眈眈,國內軍閥割據,國民黨不承認其合法性,工人運動蓬勃興起。但就是他執政的這段時間,中國的民族工業蓬勃發展,社會思想也是中國歷史以來最解放的,所以五四運動才沒有遭到殘酷鎮壓,共產主義思潮也得以興起,報紙雜志言論大膽,也應歸功于他“偃武修文”的實際效果。
五、愛國忠貞重晚節
1922年直奉大戰爆發,徐世昌被吳佩孚、曹錕“逼宮”下野,結束了他5年的中華民國大總統生涯,也從此結束了他從政40余年的風雨歷程。
徐世昌退隱天津之后,自書“半日讀書半日靜坐之齋”匾額,立志不過問政治,不參與黨爭。他與北洋政府其他下野官僚不同,已經徹底斷絕了“伺機而動”、“東山再起”的野心,在政治上明哲保身,不在暗中進行任何政治活動,不復有出山的任何念頭。
徐世昌在天津隱居17年,幾乎與政治絕緣,不關心政治,也從不閱看報紙上的政治新聞。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后,他摒棄了不讀報的習慣,每天叫他的侄女念報給他聽,甚至懷疑西安事變能不能和平解決。后來蔣介石接受了張學良的八項主張,他卻不以為然,說蔣“縱然有些諾言,也許是權宜之計,過后可以不算數”。
后來事態發展的結果,確被他不幸言中了。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則改變了徐世昌的“閑居”心態,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作為一個中國人,他非常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與未來,對國家、對民族憂心仲仲,他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廣泛的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號召,對身邊的人鄭重地說:“大敵當前,國內應團結協作,一致對外,方可挽救民族危機。”
抗戰開始后,全國民眾同仇敵愾,對漢奸走狗恨之入骨。此時,日本大特務土肥原賢二為了在華特色代理人,竟派人造訪徐世昌,力勸徐出山為日本人做事,并信口胡言:“南京政府英美派當權,壓制日本在華勢力,使日本在中國的權利受到損失,日本被迫無奈才出兵與中國打仗?!眲窨瓦€以威脅的口吻對徐說:“總統此時如能出山,與日本訂立親善條約,日本即可撤兵?!?br>
聽了這番話,徐世昌不禁怒火中燒,斷然拒絕道:“老朽年過八十,體弱多病,早就不過問政事,對此沒有興趣,你們另請高明吧!”
勸客碰了個硬釘子,只好灰溜溜地告辭離去。徐世昌當即吩咐門房:“以后如果再來騷擾,別讓其進我的家門?!?br>
為了拖徐世昌下水,日本侵略者一計不成又生一計。1938年初,侵華日軍板垣師團長和大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大佐,分別約請徐世昌見面,但徐世昌卻托病不出。無奈之中,日本人又派徐世昌的學生前往游說,甚至抬出末代皇帝溥儀來壓迫徐世昌就范。
學生來到徐世昌的客廳,畢恭畢敬地說:“承板垣師團長和土肥原大佐的委派,來拜見老師,請老師先出任華北領袖。一俟部署就緒,再請宣統皇帝到北京正位、老師千萬別失掉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br>
徐世昌曾經是清朝重臣,一向對宣統帝溥儀很尊重。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在懷仁堂舉行就任民國大總統儀式,溥儀特派貝勒載潤前往祝賀。次日,徐派使節黃開文入宮答禮,溥儀在養心殿親自接見。在溥儀遜位后,他對清室經費、待遇等一直悉心照料。所以他在清朝遺老中素有“眷念故主”之名。但是,此時此刻,徐世昌清醒地認識到,這是關系到民族利益、國家主權和個人名節的大是大非問題,自己決不能只圖忠于舊主而有絲毫的讓步。因此,他嚴正地拒絕道:“我年歲已高,精力不濟,決不再有出山之想!”
這位學生秉承主子意旨,仍不識好歹規勸徐世昌:“老師千萬別喪失良機,出任華北首領,這是為了老師的晚節。人人都有個晚節,還望老師明白這一點。”
徐聽拍案而起,勃然大怒地罵道:“混帳!你們知道什么是晚節?像你們這樣,貪于一時名利,出賣整個國家民族,違背天理良心,這才算晚節不保呢?!?br>
徐世昌氣憤已極,雙唇顫抖,接著又厲聲說道:“你們知道什么是晚節?貪于個人一時利益,出賣國家民族,違背天理良心,這算是晚節嗎?”
說罷,徑直上樓而去。
此后,日本人和漢奸再也不打徐世昌的主意了。
六、詩書畫作見真功
無論得意青云之上或失意山野之中,都對詩畫情有獨鐘。
徐世昌退出政壇后,寓居天津,忙于吟詩作畫,不問政治,徐是文人出身,詩、書、畫都很有建樹,他出身翰林,博學多才,文章詩詞書畫皆精,傳統文化造諧很深。徐世昌寄情于詩詞歌賦、書法繪畫,凈化自己的心靈,升華自己的人格,作為人生晚年最大的快樂,成為一個真正的“隱者”。
論詩文,他一生做詩過千首,也有佳作,晚年曾組織詩社,編撰詩集。并作有回鄉隱逸詩一首“花月多情如夢幻,川原有恨入榛蕪;客來關輔三霄路,臣本煙波一釣徒?!睆闹锌梢钥闯銎滹h然出塵之意。徐世昌有“總統詩人”之美稱,終身創作不綴,輯有《水竹村人詩集》、《歸云樓題畫詩》、《揀珠錄》等作品,共刊行8集76卷,可謂洋洋大觀。后人評價徐詩“優浙而閑適,簡潔而清遠,抒寫性情,曠然無身世之累”。
論繪畫,他善山水和松竹,喜歡繪制扇面,造詣甚高,其代表作有《晴風露月四竹圖》等,后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贊他的畫作“平淡天真,意趣高古;筆鋒凌厲,狀如削玉;詩畫相映,書畫同體;神韻相連,清爽不凡?!?br>
論書法,他的書法師承顏蘇,博采眾長,有《水竹邨人臨帖》、《石門山臨圖帖》等問世,并有《百硯譜》評硯專著。
徐世昌的詩文中,遠離政治喧囂的鄉野別居儼然一派世外桃源景象。他的不少詩詞和書畫也都以“水竹村人”落款,源于徐世昌的出生地河南省衛輝市現今河南輝縣市郊的水竹村,村里至今還存有徐世昌的私家別墅。1922年之后,退出政壇的徐世昌在村中閑居,吟詩宴客,十分愜意。徐世昌十分喜愛這個村莊,便在別墅前面正堂上題寫“歸田別墅”。不過,此時他的才情也隨著他的官運一去不復返了,所謂“歸耕之志”、“寬大明德”只是為了裝潢門面。
1936年3月,81歲高齡的徐世昌又回到輝縣水竹村住了一段時間,寫了一組對聯共357副,此時的徐世昌不過問政事,過著真正的隱居生活,但從對聯表現出的內容仍能看出其掩飾不住落寞消沉的心情。
在幾任民國總統里,徐世昌可能是“最窮”的一個。除去置辦的部分房產,徐世昌沒有投資,他晚年把個人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詩詞歌賦、書法繪畫、著書藏書的愛好里。他讓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節儉,但在著書藏書這些“有用的地方”卻毫不吝惜。徐世昌主持編輯圖書多達幾十部,如《清儒學案》、《弢齋述學》、《歐戰后之中國》、《東三省政略》等,有很多書都是他自掏腰包編纂的。退隱之后,徐世昌專門組織設立了“徐東海編書處”,歷時數年,編《清儒學案》208卷,創作詩詞5000余首,楹聯一萬余對,多為質量上乘之作。如不從政,徐世昌很可能成為國學大師或者書畫名家。
晚年的徐世昌患病,經診察被認為是膀胱癌。當時正值抗戰初期,全中國人民都在積極抗日。寓居在英租界的徐世昌時刻關心著時局的變化,日本人嘗試邀請他擔任華北政府相關職務,被他嚴詞拒絕。北京有關方面曾邀請徐世昌到北京治病,本來他的病情可以通過治療得到緩解,但徐世昌擔心自己離開天津后會被日本人脅迫,權衡再三,他選擇了放棄治療。
1939年,85歲的徐世昌在天津病逝,先是寄葬于天津桃園村原英國公墓,后同夫人一起歸葬于蘇門山東側。
當時的國民政府下達的褒揚令稱:“徐世昌,國之耆宿,望重群倫。比年息影津門,優游道素??芘R華北,屢思威脅利誘,逞劂陰謀,獨能不屈不撓,凜然自守,亮風高節……”
徐世昌作為民國初期政壇上的風云人物,承襲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優良精神風貌,學識廣博,推行新政,熱愛國家,堅持和平,崇尚自然,既非一般的無聊政客,更非那些擁兵自重、禍國殃民的舊軍閥可比。
綜觀徐世昌一生,他終究是一介書生,書生只能輔助名主,而少有成大事者。但書生有個優點那就是氣節,在徐世昌身上表現出的那種儒家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卻是那樣的震懾人心,他也秉承了儒家倡導的注重操守、淡泊寧靜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