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長安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條河流。它們在長安城四周穿流,點亮了西安延續千萬年的文明火種。
東面:
浐河
發源地:藍田縣湯峪鄉,全長64公里,是灞浐水系的最大支流。
流域面積:760平方公里
古有“涇渭分明”,卻很少有人聽過“玄灞素浐”。“玄灞素浐”即灞河水深、且廣,水色渾厚;'素浐'指浐河水清且淺。浐河左為少陵源,右為白鹿原。兩岸階地完整。
灞河
發源地:藍田縣灞源鎮,全長109公里。
流域面積:2581平方公里
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唐在此地設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唐朝時候,在灞橋設有驛站,稱作“灞亭”,人們多在此處迎送賓客,并折下枝頭柳枝相贈。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變成了一種特有的習俗。
南面:
潏(jué)河,
發源地:長安區秦嶺北坡的大峪,全長74公里。
流域面積:687平方公里
潏河,是西安地區最負成名的河流,古稱泬水,發源于長安區秦嶺北坡的大峪,據有關資料記載,由于北西向斷裂的影響及浐、潏兩河的侵蝕沖刷,將黃土臺塬分割為炮里、八里、少陵、神禾四塬,其中少陵、神禾兩塬位于潏河樊川段。潏河受流水的長期作用,形成眾多切割較深的峽谷。其中著名的有大峪、小峪等。
滈(hào )河
發源地:西安市長安區石砭峪,全長46公里。
流域面積:292平方公里
發源于石砭峪,流入灃河,全長46公里。滈河為漢唐長安城提供了豐富的水源,今天的石砭峪水庫已納入黑河引水工程,為西安市提供甘美清流。
西面:
灃河
發源地:秦嶺北坡南研子溝,全長78公里。
流域面積:1386平方公里
灃河是一條久負盛名的河道,相傳古時洪水泛濫,經大禹疏鑿乃成。《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說:“灃水東注,維禹之績。”周代豐、鎬兩京即建在緊靠灃河東西兩岸,秦阿房宮,漢、唐長安城也位于灃河、渭河交匯處,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
豐京和鎬京均是西周的國都,也是我國歷史上在長安地區出現最早的兩大全國性都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
澇河
發源地:戶縣秦嶺梁的靜峪腦
流域面積:441平方公里
古稱潦水,源頭有兩條,東澇河發源秦嶺北麓的于靜峪垴,西澇河發源于秦嶺梁,兩河交匯后北流,最后北經咸陽流入渭河。《詩經·洞酌》中便有“洞酌彼行潦”的描述。
北面:
渭河
發源地: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全長935公里。
流域面積:134300平方公里
渭河流域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黃帝和炎帝都是起源于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后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
涇河
發源地:發源于六盤山東麓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全長530公里。
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里
涇河以駐地命名,東漢三國時即有此河。涇河流域的歷史貢獻,最主要的是周王朝的發跡和鄭國渠的興建。歷史把西周農業“重稼穡、殖五谷”稱為豳風遺訓。
陜西長武縣的唐代昭仁寺是涇河流域的古跡。大殿建筑別具一格,寺內有唐初大書法家虞世南的書刻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