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這個人,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談到過很多次,現在網上對他的評價也是兩極分化。而我的觀點是,像他這種級別的人你不可能用好或壞來評價,圍繞在他身上發生的事情的復雜程度遠遠不是你我可以想象的到的。
在這篇文章里,我會給大家講一件影響晚清局勢的大事件,這件事起于榮祿,發展于慈禧太后,完結于李鴻章。
這件事就是由慈禧宣戰11國而引發的“東南互保”事件。關于慈禧為什么敢于向11國宣戰,一般我們認為這和榮祿的虛假情報有關。
榮祿
據記載,榮祿曾收到過一封“洋人欲支持光緒,逼慈禧退位”的密報,作為慈禧的寵臣,他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于是他急忙地就把這消息稟告了慈禧太后。
慈禧知道后大怒,改天的朝會上就宣布向11國宣戰。朝中有很多大臣不同意,慈禧還因此殺了5個大臣立威,是為“庚子五忠”。
慈禧一時為權力沖昏了頭腦,但那些大臣們腦子并不糊涂,這件事事關清朝的存亡,決不可意氣用事。
所以那些封疆大吏們在收到慈禧宣戰的命令后,并沒有立刻執行。就連報告這件事情的榮祿都勸各地的督撫不必奉命行事。
滿人尚且如此,那些漢臣就更沒有顧慮了。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無一不反對慈禧的糊涂決定。
李鴻章更是發出了“此亂命也,粵不奉詔”的言論,張之洞也是“坐擁東南,死不奉詔”,辜鴻銘更是提出了“江南獨立”的造反言論。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還在世的兩個人都反對宣戰,南方自然就鬧不起來了。
與此同時,山東巡撫袁世凱,閩浙總督許應骙、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等都加入了“東南互保”的行列,其他膽小的督撫雖然沒有明著加入,但是也沒有執行朝廷的旨意。
這也就意味著,朝廷的政令由于地方上的反對而失效了,這對于慈禧太后和清廷來說不是一個好兆頭。
自古以來的統治者都認為中央應該對地方有絕對的管控,所以“以下犯上”在中國古代一直都是重罪,反對朝廷更是要抄家滅族。
這次李鴻章之所以敢于玩火,一是因為他位高權重,二是因為李知道這件事的嚴重性,倘若處理不好,大清也就亡于庚子年了。
不過就算是李鴻章,要做這件事也是有很大風險的,如果事后慈禧追究起來,輕者被免職,重者甚至會被處死。
有人說慈禧不敢動李鴻章,但你要是捋一捋慈禧之前做過的事兒,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這世上根本就沒有慈禧不敢做的事兒。
宣戰是一件事,殺顧命大臣是一件事,免奕?是一件事。這三件事都是沒有把握的事兒,弄不好都會提前結束慈禧的政治生命,但是她都做了,這樣的人還有她不敢做的事嗎?
不過好在,慈禧最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事后又派李鴻章去和洋人和談,李又一次給慈禧背了一個黑鍋。
應該說,慈禧在事前就已經把責任撇干凈了,雖然是她提出的宣戰,也是她拍的板,但是她在名義上還征求了一下大臣的意見,讓宣戰成為名義上的共同決定。
至于那五個枉死的大臣,慈禧在《辛丑條約》中也為他們恢復了名譽和官職,這是慈禧慣用的伎倆,事前拉人下水,不惜殺幾個人,事后如果錯了,再給死人恢復名譽。
說的有點遠了,我們再回到標題上,為什么李鴻章的“東南互保”埋下了清朝覆滅的種子呢?因為在中國古代一直都是在宣揚“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
從夏到清,中央集權一直都在加強,先秦時期的相可以罷免王,到漢朝皇帝還要給丞相行禮,宋朝之前的丞相最起碼還能坐著上朝。
但從朱元璋開始,皇帝直接就把丞相這個職位給免了,雖然歷朝都有權臣,但這個權臣的含金量一直再降低。
年羹堯權力很大,但還有岳鐘琪以及糧草的問題可以節制他。由于之前的種種例子,所以到了晚清,雖然封疆大吏因為多次內亂擁有了很大的權力,但是大臣們幾乎就不會想著和朝廷正面對抗了。
但由于“東南互保”這件事,大臣們一下子醒悟過來了,原來我們還是有很大權力的,只要我們聯合起來,反清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個信號其他大臣可能沒有注意到,但是卻被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牢牢記在了心里,如果沒有李鴻章給的這個試探機會,袁之后敢不敢反清可能還是一個未知數呢。
(喜歡小編這篇文章的請點一下右上角的訂閱,同時也感謝你們看到文章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