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洪智、高淑燕
從字體的角度來看,草書有隸草、今草之分.所謂隸草是隸書時代的草書,經文人學士規范、整理過的隸草可稱為章草(如皇象本《急就章》)。我們這里要說的《十七帖》既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也被認為是今草的經典之作。
《十七帖》由王羲之寫給他人的近三十封書信組成,因卷首為“十七”二字而得名。真跡早佚,現傳《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認為《十七帖》“是烜赫著名帖也”,宋黃伯思《跋所書〈十七帖〉后》說“逸少《十七帖》,書中龍也”,朱熹的評價則比較具體:“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
《十七帖》拓本(局部)
南朝王僧虔《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雖說是“神采為上”,但“形質”是表現“神采”的依托和憑借,因此書法學習中在形質方面的功課不可或缺。《十七帖》是草書習練者的必臨帖目之一,對其有效地取法,首先須對其形質特征有所了解。
《十七帖》真跡久佚,存世拓本眾多,雖各種拓本之間存在差異,但我們只能依靠拓本去探尋其風格特征。綜合傳世各種善本,同時較以其他草書經典,我們認為《十七帖》在形質上最主要的特征可以用“方”“折”“扁”“密”等四個字來概括。抓住這幾個特征,對于盡快掌握《十七帖》的書法技法將大有裨益。
(一)方。
《十七帖》是刻帖,盡管好的拓本幾如白粉寫黑紙,但終究不同于墨跡,畢竟經過了刀刻的步驟,刀子容易刻出方整的筆畫,加之書家也可以有意寫出如刀斬斧齊般的筆畫,所以呈現出“方”的特征很容易理解。《十七帖》中這類方筆集中表現在一些筆畫的入筆處,諸如“十”“計”“悉”“邛”“頃”“往”等字(表1)。我們認為,這類筆畫可能是刻工的“功勞”,也可以是自然書寫的結果,但無論如何都要盡可能用毛筆在自然書寫的狀態下將這些“方”表現出來。這類方筆的“加盟”無疑會給圓轉、流暢為基調的草書平添一些剛勁、峻拔的元素,成為《十七帖》在形質上的一個典型特征。書寫此類筆畫,須在重按斜切入筆之后將筆豪鋪開,萬毫齊力,才能達到方峻的效果。
表1
(二)折。
通常情況下,草書的筆法以圓轉為主,因為在快速書寫中,圓轉的筆畫有著特天獨厚的優勢。但作為書法藝術來說,草書很忌諱一味地回環圓轉。所以,好的草書要有一定比例的折筆的參與,《十七帖》就是如此,而且其中折筆的比重相對后世的小草經典來說要高一些,如“單”“即”“龍”“間”“甚”“所”等(表2)。只要同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書以及孫過庭《書譜》加以對比的話,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十七帖》的折筆運用得非常充分。如果取法《十七帖》忽視了這一點,為追求流暢而有意將方折化為圓轉,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卻了臨習此帖的意義。需要注意的是,《十七帖》的許多“折”并非絕對的方折,而是寓折于轉,轉中帶折。
“方”“折”二字所代表的《十七帖》的兩個特點很重要,學書者須在臨摹過程中悉心體會,可矯學習草書過程中的用筆流滑之弊。孫過庭《書譜》有云:“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十七帖》中的“方”“折”可以說是表達其情性的重要手段。當然了,臨習中注重“方”和“折”的同時要避免筋骨外曜的問題。
表2
(三)扁。
今草承隸草而來,萌芽于漢末,形成于魏晉時期,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恰處于今草初創階段。一般認為,“二王”父子雖然不是今草的創立者,但對于今草書的形成,他們應該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恰如唐蔡希綜所言:“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由于剛剛脫胎于隸草,當時的今草保留了些許隸意,況且王羲之又善章草,《十七帖》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屬于那個時代的字體特征,字形普遍較扁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安”“想”“時”“順”“問”“懸”等字(本文所舉例字均采自現藏上海圖書館的張伯英藏本《十七帖》)就很能說明問題(表3),這些字形縱向空間被壓縮,體勢向左右兩側延展。雖然唐代孫過庭被認為是王羲之的忠實追隨者,但其所處的時代,今草的樣貌已經變得體勢縱長,將其所書《書譜》與《十七帖》比較起來,其間的差異不言自明。
表3
(四)密。
“密”與“扁”“折”相關,甚至可以說是“扁”和“折”共同作用的結果,基于此,《十七帖》很多單字字內空間都被壓縮得很厲害,視覺上顯得茂密、樸厚。如“凝”“娶”“州”“事”“緣”“希”等(表4)。
書法藝術的“形質”包括筆法、字法和章法,限于篇幅,本文不討論《十七帖》的章法,即便是筆法和字法,其中一些細枝末節的內容也并非本文所關注的對象。我們這里只是將《十七帖》在筆法、字法方面最重要的特征歸納概括出來,把握住了這些特征,我們在取法《十七帖》的時候方能體會到此帖中所蘊含著的屬于那個時代的“質”,而不至于用后世的“妍”去改造它。
表4
第一,通過前文介紹可知,我們所總結的《十七帖》四個特征都與王羲之的年代尚處于今草剛剛形成的階段,保留有一定的隸草成分有關。所以,學習《十七帖》可適當對隸草、章草有所鉆研。此外,近世出土的屬于魏晉時期的簡牘墨跡以及樓蘭殘紙上的草書墨跡都可以作為學習《十七帖》的參照。
第二,《十七帖》字形變化豐富,所以,在臨習中需要注意,在“扁”的基本格調基礎上,也有縱長的字形作為調節,如“吾”“有”“遲”“悉”“達”等。在“密”的總體特點基礎上,單字內部仍可以呈現疏密變化。如“居”“氣”“當”“摹”集中于下部(上疏下密者較多),“真”密處位于中間,“佳”密處集中于右下角,“惆”的密處偏左。也有一些字為了調節章法而處理得較為“寬松”一些,如“彼”“及”“之”“知”等。另外有一些左右結構的字部件之間有一定的錯落變化,如“致”“驗”“都”“動”等。還有一些字呈現出傾側的態勢,大多是向左傾斜,如“夏”“其”“慶”“載”等(表5)。我們舉這些例子只是提醒大家臨習中要注意觀察,在掌握總體特點基礎上善于發現各種變化,即使是我們所舉的例字在重復出現時寫法也會有所不同。
表5
第三,《十七帖》的拓本為數眾多,可分為不同的系統,其中“館本”系統最受推重。但即使同屬“館本”系統,不同的拓本之間不僅有優劣之別,而且細節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異,所以學習過程中對版本要有所選擇。《十七帖》的拓本中影響較大的有張伯英藏本(現藏上海圖書館)、文徵明朱釋本(美國安思遠所藏)、姜宸英藏本(現藏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又被稱作“上野本”)等。不同版本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面貌,都有各自的優長,考察以往各家對幾種善本的評價,往往見仁見智,所以,學習過程中可遵從個人的審美以一種善本為主,同時參考其他優質拓本,仔細比照,擇其善者而從之。
第四,《十七帖》是刻帖,真跡久佚,無論何種善本,畢竟不同于墨跡。好在其中的《遠宦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游目帖》摹本(亦有臨本之說)雖毀于戰火,但幸有清晰的照片傳世,對照這樣的唐人摹本臨習無疑有助于領會其筆法,而且可以舉一反三,將對比后的結果運用到其他帖子的學習中去。敦煌遺書中有《瞻近帖》《龍保帖》《旃罽胡桃帖》的古臨本,雖出自民間寫手筆下,且并未完全忠實于原帖,但水準不低。此外,與《十七帖》風格相近的王羲之《寒切帖》(唐人摹本)以及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書、唐代孫過庭《書譜》都是小草的經典之作,可資借鑒。書法史上的一些名家也有《十七帖》臨本存留至今,如趙孟頫、康里子山、董其昌等,由于所取法的刻帖版本不同、書家風格存在差異等緣故,這些臨本所呈現出來的面目豐富多彩,可借以了解古人如何取法前賢。但各家臨本畢竟不同于原帖,作為參考即可,奉為圭臬則毫無必要。康里子山在所節臨《十七帖》后有言:“去歲在上都時所臨,殊未能得其萬一耳。”雖為謙辭,但其臨本與原帖尚有距離卻是不爭的事實。有的臨本只是凸顯了草書的流暢,結果卻滿紙浮滑,我們所總結的“方”“折”“密”等特征全然不見,毫無取法價值。另外,王鐸以大草的筆致臨寫《十七帖》,羼入己意,多有發揮,不宜于初學者參考。
第五,文獻中有“匆匆不暇草書”的說法,后人對此有不同解讀,有的解釋為事情急迫,無暇一筆一畫地從容書寫,只能運用草書,有的則認為草書不是匆匆忙忙就可以寫好的。爭執源于視角的不同,前者是站在草書實用的立場,后者則是站在草書藝術的角度,不管怎樣都涉及了書寫速度的問題。我們認為,大家在學習時可以嘗試用不同的速度去臨寫,用心體會后就會發現,書寫速度的快、慢各有好處。待熟練以后就要將速度的快、慢結合起來,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只有這樣,草書的表現力才能更加豐富。孫過庭《書譜》中有關于用筆“速”與“遲”的議論:“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返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于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夫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這段話將行筆快、慢之間的辯證關系及視覺效果闡述得全面而明了。《十七帖》中的《旦夕帖》有“動靜清和”一句,本指(都城)狀況清凈平和,我們不妨借用來形容書寫草書所追求的面貌和境界。具體到書寫速度上,無論是快還是慢,“清和”都是令人向往的一種狀態。
李洪智草書臨十七帖一組紙本
第六,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紙張不同于古人,尤其是生宣紙,吸墨性極強,初學者不宜用此類紙張練習,需要盡量尋找與古帖質地相近的紙張書寫方能表現出理想的效果,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徒耗精力,甚至可能導致喪失學習書法的信心。待練熟練之后再運用生宣紙書寫方能逐步適應。當然,由于紙張性能不同,在生宣紙上書寫的效果自然不同于古帖,但也會另具趣味,別開生面。
第七,《十七帖》是書信,基本反映出了古人平時書寫的狀態。也就是說,其所呈現的是日常小字的面貌特征。我們今天的書法創作中大字的比例遠超過古人,而小字與大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所以在將《十七帖》運用于大字草書創作的時候,不能簡單地認為,將其字形放大之后直接拿來即可。學習大字草書可另外臨習一些范本,諸如懷素《自敘帖》等。另外,前文所說王鐸以大草的筆意臨習古人尺牘,可資參考。
以上我們從“形質”角度介紹了《十七帖》的特征以及臨摹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得好:“形質具矣,然后求性情。”我們只有在形質上多下苦功,能夠做到盡可能與原帖肖似,方可以進一步體會王羲之書法所蘊含的“中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