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兩天在網上刷到一個小視頻,看完感觸很深,分享給大家:
小男孩很喜歡踢足球,卻總是踢不好,尤其頭球技術基本為零,隨時都有被勸退的可能。
而他的媽媽卻這樣對他說:“我和你教練聊過了,他說你一直很努力。在這之前,你都完全不會用頭去頂球了,但是你現在時不時都能做到了,再努力一點點,在輕觸一點點就夠了。”
媽媽話還沒說完,小男孩就已經出去練習頂球了。
后來的訓練中,小男孩總是跑不過其他孩子,中途還摔了一跤,他失落地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我跑不過其他人。”
媽媽看著兒子,并沒有責備,因為她知道,兒子訓練有多刻苦,她明白兒子已經盡了全力!
她柔聲地安慰道:“沒關系,努力去超過就在你前面的那個人就好!”
后來孩子一鼓作氣,忘記疼痛,不僅超越了前面一個人,還追上了其他人。
在媽媽的鼓勵與陪伴下,小男孩的體能越來越好,踢球的技術也越來越好,他不僅能跑過其他孩子,還能完成高難度的頭球。
又是一次班級比賽,距離比賽結束還有一分鐘的時候,小男孩所在的隊伍比分依舊落后。但在最后一刻,小男孩拼命奔跑,帶球突破禁區前,一躍而起,將球頂進了對方的球門。
最終1:1平了!
全場一片歡呼,小男孩成為了全場焦點。
可是有誰會想到,當初差點被教練勸退的孩子,在媽媽從不要求當第一名的鼓勵下,他每天努力一點點,最終超越了自己!
我想父母會納悶,明知道孩子不適合這項運動,為什么還要去說謊鼓勵孩子,到最后是傷害他還是為他好?
就像視頻里的媽媽說:我可能不是最好的媽媽,因為我并不是想我的孩子總要得第一名,我只是希望他能每天超越自己一點點。
其實最大的勝利,就是勝于自己。
成長,只需你一點一滴的關心與鼓勵;成功,只要我們每天再多努力一點點。
02
很多人都認為第一才是最最秀的,于是許多父母逼著孩子凡事力爭第一。難道第二、三、四名就不優秀么?
白巖松談及孩子教育問題,他說:我不許孩子考第一。
他曾在孩子中考前,跟孩子說:“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就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斷絕父子關系!”
和白巖松有相同觀念的還有演員胡軍,他和太太決定:堅決不允許孩子考第一。
為什么這些成功人士不要孩子考第一?
白巖松認為:
爭第一的人,眼睛總是盯著對手,為了得到第一,也許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會派上用場。
也許,每一個戰役,你都贏了,但夜深人靜,一個又一個傷口,會讓自己觸目驚心。
何必把爭來的第一當成生命的獎杯!我們每一個人,只不過是和自己賽跑的人,在那條長長的人生路上,追求更好強過追求最好。
胡軍和太太則認為:考第一是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很容易讓孩子有挫敗感。
怕孩子有壓力、不希望孩子有挫敗感、產生自卑感,是這些家長們不要孩子考第一的初衷。
這些家長,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不希望孩子的天性被眼前的成績、名次所禁錮,只是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快樂、健康地活著。
03
也許很多人會說,上文中說的那些不讓孩子考第一的家長都是社會精英,他們有足夠的資本撐起孩子的未來。而我們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不考第一,怎么有出路,怎么有出息?
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問題,博士告訴你:當你這么想這么問并且這么做的時候,你恰恰就陷入了思維怪圈。
我們現在常說“寒門難出貴子”,其實經濟實力不是決定性因素,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寒門家庭的思維觀念,價值觀。
我們往往一味注重孩子的成績,卻忽視了孩子其他綜合能力的培養。
曾經看過一段資料,在世界500強企業從事了近10年招聘工作的HR說:
不是看不起寒門,因為自己也是出生寒門,而是寒門走出的孩子一般都成績好,但其他能力卻普遍較弱,而公司現在都要求綜合素質強的孩子,而不僅僅是成績好。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才是精英家長思維?
一、支持讀“閑書”
很多家人認為,課外書就是所謂的“閑書”,除了一些對孩子作文有用的課外讀本外,基本都拒絕讓孩子看“閑書”。
但我們有沒發現,幾乎所有的成功人士丟有一個共同點:愛讀書,而且愛讀“閑書”。
馬云從小愛看金庸武俠小說,而且他自己也曾說道:
金庸武俠精神對自己及阿里企業文化影響深刻。剛創業的時候,18個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其中十六七個都熱衷于讀金庸小說。
白巖松說:
不從閑書進,無法從正書出。上來就讀正書,孩子讀不進去,沒有樂趣,慢慢地,他就視讀書為畏途,不進去了,這就“瞎了”。而從“閑”進,就是為了讓孩子從興趣出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養成讀書和聆聽的習慣。
二、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
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畫畫、踢足球、玩滑板......
有許多家長會認為踢足球能有多大出息,能當飯吃嗎?畫畫你以后能當畫家么?.....就這樣,孩子們的興趣愛好被扼殺在搖籃里,最后只能去讀書學習。
之前看少年說,有一個小女孩哭訴道:
媽媽承諾我考進全校前100名就讓我去跳舞,我不是不努力,而是真得做不到。
踢球為什么不能當飯吃?畫畫為什么不能成為畫家?難道興趣愛好就是可恥的?你都不讓孩子去嘗試怎么就知道他日后不行?
白巖松的兒子在第二天有課的情況下,他同意孩子在頭一天半夜看球,結果是孩子次日放學回家驕傲地告訴他:“我們班沒有任何人敢這樣。”
白巖松并不認為“看球是瞎看,沒啥用”,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白巖松舉了個例子:
孩子最喜歡的是曼城隊,有一場事關曼城隊奪冠的比賽,同樣是在夜里看。在比賽接近尾聲時曼城隊還是1∶2落后,但就在最后的四五分鐘,奇跡出現了,曼城補時3分鐘連入兩球逆轉,奪冠!
在人生中,哪有這么好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到不放棄,結果可能會發生改變的例子,課堂上給不了。因此,即便是在那天,孩子一直到兩三點還沒睡,但白巖松相信,孩子第二天上課一定比往常更認真。
如今,他的孩子已經晉升為一支民間球隊的隊長,白巖松對此有說不出的“開心”。
其實生活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興趣愛好,很可能就會成就孩子的未來,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精神寄托。
三、認為分數不重要
中國當代著名學者周國平在致女兒書《寶貝、寶貝》中寫道:
我堅持一個原則:不給啾啾報任何課外補習班、輔導班、特長班、提高班。
現在她小學六年級了,六年里,她真的是一個這樣的班也沒有上過。這在她的班上是絕無僅有的,一個孩子在周末上好幾個班是普遍現象。
她媽媽曾經表現出一點兒動搖,覺得人家都上,唯獨我們不上,好像不放心,我一個責備的眼色,她就不再提了。
我之所以如此堅決,理由有三。
其一,孩子的課余時間已經非常有限,決不能再給她增加負擔,我要捍衛她的休息、玩耍和課外閱讀的時間,這也就是捍衛她的健康、快樂和真正的優秀。
其二,我看透了這類班,料定它們沒有多大價值,即使在應試上也基本如此,在多數情況下,只是把課內的教學內容提前講授,反而打亂了知識的內在秩序,不利于理解和吸收。
其三,我甚至對這類班深惡痛疾,因為我清楚,它們是當今寄生在應試教育上的整個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對于加劇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腐敗起著惡劣的作用。
當然,我說的是總體情況,不排除有例外,但是,多么幸運的例外也改變不了總體情況的可悲。
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優秀的成績給她帶來了榮譽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喜悅,正因為如此,她也就容易太看重分數,一旦出現波動,她會有比成績一般的孩子更強烈的受挫感。
所以,無論她得到了好分數還是她認為的差分數,我都會向她強調:分數不重要!
分數不重要,那什么才重要呢?
博士覺得,孩子健康快樂才是最重要的!難道那些不是名列前茅的孩子就不優秀了么?
美國有一項研究,統計了成績出色的尖子生和普通學生的成功人士比例。最后真正成功者中,80%以上,都是學習中等,這些人的排名通常在10到20名左右。
在學校里一切以學習成績為重中之重,但往往等到出了校門,我們才發現,真正的人生競技場,結果不應該是爭第一,而是看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什么,有沒有追求和享受這個過程的能力。
重視結果的人,更容易焦慮,而享受過程的人,往往才有讓自己真正幸福的能力。
04
2017年6月7日高考首日,遼寧一男考生跳樓自殺。
2016年6月8日,內蒙古一女生考完語文后跳樓身亡。
沒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貴的,到底是什么讓他們走向這一步?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思量。
我從來不否認讀書的重要性,但是第一名真的有那么重要么?成績高低、排名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白巖松說:第一是一時的風光,卻賭不來一世的順暢。一世的順暢更多的是來自內心的富足感,再多的金錢名利也填充不了。
高曉松也曾經說過:讓孩子見多識廣、獨立、有主見,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長大后不易被各種浮世的繁華和虛榮所誘惑,這不是比“把孩子培養成各個領域對口有用的機器”更加重要嗎?
不要再逼著孩子考第一了,比那張薄薄的成績單更重要的是:
孩子快樂的權力,以及善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