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要趁熱吃,湯要趁熱喝”,在許多中國老百姓看來,熱水似乎就是一劑神藥,只要有人身體不舒服,不管是感冒發燒,還是肚子疼、拉肚子,或是女性經期痛經,都會有人叮囑一句“多喝熱水”,仿佛熱水無所不能。
那么,“喝熱水”真的有這么神奇嗎?相信大家心中也存著疑問,今天就給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Q1
水對我們的身體有多重要?
人們常說“女人是水做的”,其實“男人也是水做的”,每個成年人體內的水分含量大約占到體重的75%。水對維持人體正常的消化、內分泌、新陳代謝等各項生理功能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細胞內各種化學反應的介質;水促進液體循環,輔助消化,協助人體輸送營養成分,排出代謝廢物;水還能幫助人體調節體溫,保持體溫平衡等等。總而言之,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
Q2
喝熱水對人體有什么益處?
想要知道喝熱水的好處,應該先明白常喝冷水的壞處。
水的性質偏陰寒,適當提高水的溫度,能平衡水的寒涼之性。經常飲用涼水或凍飲,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引起胃腸不適。炎夏時很多人習慣通過大口大口喝冷飲來解渴,長久為之,則易造成脾胃虛寒,形成虛寒體質,出現怕冷、手足不溫、脘腹冰涼的癥狀。
現代醫學也有相關研究表明喝涼水與腸易激綜合征、胃腸炎的發生有關,尤其一次性大量攝入凍飲,胃腸道突然遭受強烈的冷刺激,毛細血管收縮,平滑肌痙攣,很容易引起胃痛、胃脹、腹痛、腹瀉等不適。
中醫認為脾胃為中土,胃主受納,而脾主運化,是人體氣血生化的源泉。溫飲入胃則有溫煦中土陽氣的作用,有利于胃腐熟水谷,及脾運化水谷、產生精微營養物質,能促進人體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等生理功能。
另外,熱有升散的特性,不止熱水,溫熱的食物都有一定的溫中散寒、溫經通脈的功效,尤其適合虛寒體質的人群,并在某些寒性疾病的治療中起到輔助作用。比如風寒感冒,可以喝熱的姜湯驅散風寒,中醫用治外感風寒的一條經典名方——桂枝湯,在服用方法上也強調要喝熱稀粥來輔助發汗解表。女性月經期間出現小腹冰涼、痛經、怕冷的朋友也可以通過飲用熱湯、熱的紅糖姜茶來緩解經期的不適。
Q3
熱水和常溫的水哪個更好?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體胃腸道的溫度約37.5-38℃,對維持胃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常溫也稱為一般溫度或者室溫,一般定義為25℃,比胃腸道的溫度低。當人飲水或進食后,攝入的飲食物需加工到合適的溫度才能被身體利用,而飲用溫度適宜的熱水一方面可以為人體提供熱量,另一方面能提高消化酶的活性、促進胃腸蠕動,從而更利于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對于一般人而言,平時飲用溫熱的水較之常溫水更符合保健的理念。
Q4
常喝高溫度的水對食道有影響嗎?
“喝熱水”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并不代表水越熱越好。有不少朋友喜歡喝燙的水、或剛煲好的粥、湯,這些都屬于不良的飲食習慣,并不利于我們的健康。
喝水時,水需要經過我們的口腔、食管,然后到達胃部。我們的口腔和食道粘膜非常的嬌嫩,能耐受的高溫一般在50-60℃。而由于食管對溫度的敏感性不及口腔,當我們喝燙水、吃燙食時,往往因為怕燙到嘴,會趕緊咽下去,這個時候食管粘膜很容易被燙傷。食管粘膜在反復受到高溫的刺激過程中,容易引起慢性損傷和炎癥。世界衛生組織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在經過相關的研究后,正式提出過熱的飲品可能增加食管癌的患病風險,并將溫度超過65℃的飲食物列入致癌物2A類,呼吁人們要警惕高溫飲食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Q5
喝水究竟要喝什么溫度的水?
對于一般人而言,飲用35-40℃的水最為適宜,因為這與人體內環境的溫度相接近,讓胃腸道更舒適。怕冷人群可以選擇飲用溫度稍高的水,但最好不高于50℃。飲用中藥時,大部分中藥湯劑也都建議采用溫服法。而有祛風散寒、溫里祛寒功效的中藥,或部分補益藥、活血行氣等功效的中藥湯劑則通常建議熱服以助藥力。
平素常有口干咽燥、眼睛干紅、小便發熱、小便黃、大便干結等癥狀的熱性體質朋友,則適合飲用溫度稍低的水,一般以25℃左右的常溫水為佳。而患有熱性疾病的朋友,如中暑、腸熱便秘等,中醫師也常常建議服藥時需放涼再服,以助于消暑、清熱。雖然臨床上也有熱藥冷服或寒藥熱服的特殊情況,但對于飲水一事上,朋友們參照以上服用中藥的一般規律即可。
Q6
一般人每天需要喝多少水?
為了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約需要攝入2000-2500ml的水,除去餐飲中的水分,我們每天需要另外飲用大約1000-1500ml的水,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但事實上,每個人由于所處環境的溫度、濕度不同,飲食結構和運動量不同,飲水多少往往因人而異。
攝入適量的水對維持人體的體液平衡起著重要作用,飲水過多會增加心臟和腎的負擔,并由于利尿的作用,使體內重要的電解質隨著尿液丟失。尤其心、腎功能差,有顏面、肢體浮腫癥狀的朋友,需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嚴格控制每天的液體攝入量。如果平時出汗多或飲食中蔬菜、水果比例低,較少飲湯、喝牛奶的朋友,則應當適量增加日常飲水量,但一般不宜超過3000ml。如果體液丟失過多,如嚴重腹瀉的患者,除了存在不同程度的脫水癥狀,還會伴有電解質紊亂等問題,光靠喝水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及時就醫處理。
(供稿:治未病中心 成杰輝 羅翠文)
【醫生名片】
1.成杰輝 主任中醫師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會委員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健康促進專業委員會常委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健康管理工作委員會常委
擅長:
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藥調養,
秋冬季節膏方調補,
中醫養生保健指導,
尤其善于運用中醫體質辨識,
指導日常健康調理及疾病預防調護。
出診:周一、三下午,周四上午,周一夜診
2.羅翠文 醫學碩士
擅長:
綜合運用食療、中藥、針灸、刮痧、拔罐等
特色療法進行亞健康狀態和慢性疾病調理,
尤其擅長體虛感冒、胃腸不適、月經不調、
失眠早醒、肥胖、痤瘡等人群的綜合調治,
以及一般人群的中醫體質辨識和個性化調養。
出診:周五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