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豐富,茶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制作方法和發酵過程,茶葉研究專家將我國所產的茶葉分為六大類:紅茶、綠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不同茶葉有不同的特點。
六大茶類
但根據六大茶類的分類標準,茶友們驚奇地發現,普洱茶似乎并不屬于其中的任何一種,若是將普洱茶算作是黑茶一類,普洱生茶的制法并不完全符合黑茶的工藝標準,歸屬于黑茶一類似乎并不是很恰當。于是,不少茶葉學者主張將普洱茶單獨列為一類,雖現在尚未有明文解釋,但普洱茶的特殊性,也由此可見一斑。不僅如此,普洱茶獨一無二的越陳越香的屬性,也是其他茶類所沒有的,這一屬性也使得普洱茶罕見地具備收藏的金融價值。
普洱生茶
為何普洱茶會如此特殊?我們下面從普洱茶的發展歷史、原材、工藝等方面稍加分析。
普洱茶歷史
古代文獻中對于茶的記錄最早是東晉的《華陽國志.巴志》,書中載: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得到西南濮國等8個小國的支持,他們獻給武王的供品是丹漆、茶、蜜,濮人是普洱府最早原住民,是佤族、布朗族的祖先,由此看來,普洱府產茶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清代雍正年間以來,宮廷將普洱茶列為貢茶,視為朝廷進貢珍品。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定普洱府上貢茶4種:團茶(分5斤、3斤、1斤、4兩、1.5兩,其中“斤”為“市斤”)、芽茶、茶膏和茶餅。其后,清政府又規定,貢茶由思茅廳置辦。
清代貢茶
發展到今天,普洱茶形狀各異,各有特色。除散茶外,還有經過蒸壓而成的各種形狀的緊壓茶,普洱緊壓茶由云南大葉種曬青茶或普洱散茶經高溫蒸壓塑形而成,外形端正,松緊適度,規格一致,有呈燕窩形的普洱沱茶、長方形的普洱磚茶、正方形的普洱方茶、圓餅形的七子餅茶、心臟形的緊茶和各種其他特異造型的普洱緊壓茶,如金瓜貢茶、巨型餅茶和柱茶等,可謂琳瑯滿目。
磚、餅、沱形態的普洱茶
普洱茶產區
普洱茶的主產區分布在北緯25°以南的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和臨滄市等地,這些地區屬于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和北熱帶氣候類型,日照充足,年平均溫度17~22℃,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800毫米,境內高山河流分布廣闊,土壤以磚紅壤與赤紅壤為主、有機質含量高,為茶葉種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普洱茶產區
普洱茶的加工原材要求
加工普洱茶的鮮葉原料為普洱茶變種,即云南大葉種茶樹鮮葉。其所含的茶多酚、兒茶素、咖啡堿、茶氨酸和水浸出物含量都高于一般的中小葉種茶樹。這對形成普洱茶湯色紅濃明亮,滋味甘、滑、醇厚及獨特香氣——陳香的品質特征極為關鍵。
鮮葉
普洱茶加工工藝
普洱茶產品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理、氣候和運輸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產物。歷史上的普洱茶,其實是以云南大葉種的鮮葉經過殺青、揉捻、曬干而成的“曬青茶”,俗稱“青毛茶”。曬青毛茶采用日曬干燥,這種傳統制作方法賦予了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廣闊的發展空間。
殺青
普洱茶按照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征可分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普洱生茶外形色澤墨綠,香氣清純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綠黃清亮,葉底肥厚黃綠。普洱熟茶外形色澤紅褐,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紅褐。
普洱生、熟茶茶湯
普洱茶獨特的包裝
云南普洱茶緊壓茶包裝大多用傳統包裝,分為內包裝和外包裝,內包裝用棉紙,外包裝用筍葉、竹籃,捆扎用麻繩、篾絲。這種包裝的形成是由于普洱茶原產地——西雙版納及普洱、臨滄等地區的筍葉豐富,且廉價,故發展到今天也仍然使用這種原生態傳統包裝;從普洱茶品質形成的角度來說,這種包裝材料通風透氣,有利于成品普洱茶在儲藏過程中進行“后發酵”,提高普洱茶的品質。
筍殼包裝
正是因為這些獨特性,造成了普洱茶較之別的茶類獨特的差異之處,帶給愛茶人士一個別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