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詞牌小考(1)
曾建開
【按】在中國文學史上,宋詞與唐詩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兩座高峰。卜算子是宋詞中的小令詞牌之一,也是當代傳統(tǒng)詩歌作者最喜歡用的詞牌之一。在這一詞牌的填詞史上,歷代都涌現過一批優(yōu)秀的詞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詞家有蘇軾、李之儀、如晦、王觀、陸游、毛澤東等。尤其是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一詞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問世,使“卜算子”這一詞牌響遍全國,可說是家喻戶曉,連剛識字的小孩都能誦出此詞中的“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當年毛澤東主席詩詞的普及程度,可以說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
早在1997年,我便對“卜算子”這一詞牌的來歷產生過濃厚的興趣,當時我就寫下了《卜算子小議》一文及其《附記》,并在次年將其收入到了我所著的詩詞專集《波影行云集》中。下面,將我原撰的內容照搬上來,供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關于“卜算子”詞牌的來歷
和其它詞牌一樣,卜算子詞牌也有不少別名,如“楚天遙”、“眉峰碧”、“缺月掛疏桐”等。“楚天遙”出自宋代詞人如晦的《卜算子·送春》; “眉峰碧”出自宋代王觀的《卜算子》詞詞首兩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缺月掛疏桐”則出自蘇軾《卜算子》詞,這是盡人皆知的。對于“卜算子”最早的來歷,向來有兩種說法,一是沿用明毛晉的說法。毛晉認為唐駱賓王作詩喜用數名,人稱駱賓王為“卜算子”,后取為詞牌名。另一種是沿用清代萬紅友《詞律》中的說法。萬紅友認為,宋人黃庭堅詞中有“似扶著、賣卜算”句,取義于賣卜算命。
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不很可靠。
詞產生于唐(一說產生于隋),流行于中唐,成熟于晚唐,極盛于宋。按理說,駱賓王生活于初唐時期,如果說以他的“雅號”作詞牌名的話,晚唐五代似乎就應該有卜算子這個詞牌出現。《花間集》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時間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晚唐五代文人詞總集,成書于公元940年,集中共收錄十八位詞人的500首詞作。然而在整部《花間集》中,卻找不到“卜算子”這一詞牌。雖然我們并不能排除在晚唐五代以后用駱賓王雅號作詞牌的可能性,但我認為這種可能性比晚唐五代時期要小得多。
至于第二種說法,“似扶著,賣卜算”當出于黃庭堅《河傳》一詞。這首詞的上闋寫道:“心情老懶,對歌對舞,猶是當時眼。巧笑靚妝,近我衰容華鬢。似扶著、賣卜算。”從“衰容華鬢”一詞推測,他寫此詞時年齡至少在五十歲以上。黃庭堅生于公元1045年(宋崇寧四年),因此我推測他寫《河傳》一詞時大約在1095年左右。根據人的生理老化進程,恐怕沒有人認為一個人在四十歲前后就“衰容華鬢”;退一步講,即使有的人四十歲前就“早生華發(fā)”,也不至于“衰容”。這樣一來,萬紅友的說法便站不住腳了。
宋人張先也有一首“卜算子”詞(“夢短寒夜長”)。 張先生于公元990年,卒于公元1078年,曾任吳江縣知縣。我們假定張先的卜算子詞是他去世的那年所作,那么此時的黃庭堅才33歲。一個三十才出頭的人是不可能出現“衰容華鬢”這種衰老狀態(tài)的,也就是說,黃庭堅不可能早于張先去世的年份填他的那首《河傳》詞。因此,“卜算子”詞牌源于黃庭堅的《河傳》詞是沒有根據的。
另外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婉約派詞人的代表性人物柳永也填過一首《卜算子》,這首詞字數比后來定型的卜算子多出45個字。這種詞體在張先的詞中稱作“卜算子慢”。柳永長張先十歲左右,一生屢試不第,直到1034年才考上進士,此時他已五十余歲。一般認為柳永卒于1053年,此時黃庭堅才8歲。即使柳永不是這一年去世的,那么黃庭堅22歲考上進士時,若柳永健在,則柳永已是85歲至90歲之間的老人了。盡管柳永的生卒年份不詳,我認為柳永卜算子詞牌出現時間遠早于黃庭堅的《河傳》詞。因為,即使黃庭堅在四十歲時寫下《河傳》詞,此時柳永豈不百余歲了么?這就進一步證明,卜算子詞牌名稱是不可能源于黃庭堅的《河傳》詞的。
雖然“卜算子”詞牌的真正來歷我們一時還找不到準確的答案,但是我相信“卜算子”這一名稱是柳永或張先率先引進到詞學這一領域的。
附:卜算子詞若干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
卜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