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在一個競爭社會。古語“人之熙熙,皆為利來;人之攘攘,皆為利往”,這在當今的商品經濟時代表現得淋漓盡致。做為一名從商的教外修道人,在守道過程中,如何運用太上的智慧去成名、致富、獲利,是必然面對的、并且需要深思的重要課題。而太上強調“不爭”,是啥也不干、原地打轉嗎?絕不是。老子所說的“不爭”,不是放棄競爭,而是“不爭之爭”,是帶有藝術性、大智慧的商業競爭。
人在多數情況下,按著聰明辦事、不會根據智慧辦事,只看眼前利益、不會長遠考慮利弊。此種浮躁心態的外在表現為:依附權貴、抱人大腿、蠅蠅茍茍、你爭我奪。假如你也這樣,必然陷入爛泥潭,結果也會很爛俗、互相傷害好悲慘,所得卻十分有限。
智慧的做法有兩種:一是隱在幕后,幫他人獲利,從而沾益。二是呆在一邊,拾他人所棄或視之不見的利益。這是“不爭之爭”的智慧,你的收獲將遠在常人之上。
如何運用太上教誨的“不爭”在商戰中獲大利益,《道德經》告訴了我們有七個層級的策略: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一、要居善地
何謂“居善地”,即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發揮長處的行業、地域。說通俗一點,就是“呆在自己應該呆的地方”。如何判斷自己應該呆在什么地位,這要因人而異,要看自己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否與所從事的行業相容,自己的才能是否與從事行業的所處團隊相配。
姜子牙雄才大略,在商紂王的團隊卻連小官也干不下去,只好腳底抹油;和紳貪贓枉法,在清乾隆的團隊卻能在很高的位置上如魚得水。這是三觀是否相合的問題,個人價值觀與團隊價值觀的匹配程度,是我們在選擇人生站位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二、要心善淵
何謂心善淵,即心要像深潭的水一樣,表面清澈平靜、內在深遂不測。在俗世之中,如何能避免自己的心保持平靜,就要建立道、商兩者關系的正確認知。
讓商圍繞大道旋轉,讓道心去統御商業利益,心自然能像磐石一樣穩固。心不要被商業利益的一時得失所糾結,用心去轉動利益圍繞自己而動,不要讓心去追求變化莫測的商業變化。就像深淵的潭水一樣,讓商業的利害得失都清楚投映在心中,自然能把控大局。
三、要與善仁
何謂與善仁,即與人交往,要心存善念。對強者尊重、對弱者幫助。對強者有尊敬、卻對弱者很漠視,或對弱者很親近、卻對強者有排斥,這兩種做法都很偏激,不是中正平和之表現,更不是真正的“與善仁”。
有句雞湯文說得在理:人與人相處,就像照鏡子,你希望別人怎么待你,你就應該怎么待人。如果能對強者、弱者都平和待之,就能在商戰中集眾之力、無所不成。
四、要言善信
何謂言善信,即說話有信用,別人才能從心底里信任你。人世間的道理,就像那條物理學上的定理: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
你施予什么,最終會得到什么。一個人不受信任,是因為他不講信用。一個人受人信任,是因為他說話算數。在從商過程中,有誠信,能讓我們笑到最后。
五、要政善治
何謂正善治,即善于管理人,擅長理順人際關系。古今中外,要做成事,核心決定因素是人才。
一家公司、一個團隊,要建立起穩定且能正常流動的人才機制。用好人力、管好人才、籠住人物,就是一家公司、一個團隊在商戰取得勝利的最基本保障。
六、要事善能
何謂事善能,即忠于職守、實干說話、業績評定。古今中外,無論什么事物都可能過時,無論什么理念都可能更新,但“用業績說話”這一條永遠不會過時。如果用業績說話不靈了,說明這家公司、這個團隊該倒閉了。所以,在這件事上,我們不必存任何僥幸心理。
要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的事。蘇東坡有言:挾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集中精力解決重要、眼前的事情。
七、要動善時
何動善時,即是在合適的時機做好應機的事,把握辦事時機,方能順大勢而動,事半功倍。有的人能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有的人卻讓事情發生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
要有共贏戰略,去除零和思維。美國企管專家史蒂芬·柯維說:“為自己著想也不忘他人的利益……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生存空間,他人之得不必視為自己之失”。一個成功的商人,不會嫉妒別人的收獲,他們總是考慮如何幫助社會大眾如獲益,讓社會更美好。
(作者/左羅文 編輯/蕭岳鋒 校對/丁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