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估計很多人難以想象,把《易經》和天文學進行結合,并且可以得出這樣優秀的成果。
這是中國人劉子華先生,也是一個天文學家的研究成果,現在分享給大家。
關于太陽系是否存在第十顆行星,一直是存在爭議的。
甚至近些年有想把冥王星剔除出太陽系的呼聲,降為矮行星。
因為近年來發現冥王星外面還有超大的星體。
這些躲在冥王星后面還有很多個頭有很大的行星,這一下子就讓冥王星的位置顯得十分尷尬。
其實,整個太陽系是整體在銀河系中高速運行的,比如這樣。
其實,冥王星需要248個地球年來完成圍繞太陽的一個軌道,它的寬度為2,380公里。
也就是說,冥王星是在太陽系的運行系統里面,是沒有問題的。
整個太陽系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這么龐大的冥王星體系,在圍繞著太陽運行,必然有對應的行星系統在平衡,太陽系就是一個整體,就是一個系統。這種觀點存在中國的邊緣學術界或者民科等一些奇思妙想的邊緣學者,當然劉子華先生是國際公認的科學家。
整個太陽系的動態平衡,必須組合成一個八卦模型,或者合乎河圖洛書結構才行,劉子華先生就是基于這樣一個宏觀思路,結合天文數據進行校驗的。
本文就是圍繞著劉子華先生的《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進行一個通俗化解析。
我們習慣接受的太陽系常識是有九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2004年7月29日宣布,他們發現了太陽系內的第十大行星,大小相當于冥王星的1.5倍。它距太陽的距離是冥王星的3倍。被命名為2003UB313。
至于第十顆行星2003UB313,并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普遍認可。
其實這顆行星就是早在1940年前中國人劉子華先生,用《易經》推論發現并將其命名為“木王星”的第十大行星。
劉子華(1899年—1992年),簡陽縣甑子場(現龍泉驛區洛帶鎮)人,出生于四川省簡陽縣,天文學家。
代表作品有法文專著《八卦宇宙與現代天文———一顆新行星的預測》、博士論文《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
1919年隨陳毅、總設計師、李維漢、蔡和森等留學法國。陳毅等因組織進步學生運動被巴黎當局遣返回國,劉仍留在巴黎深造,鉆研哲學、倫理、醫學、化學。于1940年畢業于巴黎大學。此間花很大精力研究《易經》與現代天文學關系。
劉子華的博士論文《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一顆新星的預測——日月之胎時定位》,論文最大的特點是拋棄了現代科技所根植的牛頓定律,根據《易經》與天文對應關系,通過多重數證及嚴密的數學推理,大膽地推出太陽系存在第十大行星的結論。
劉子華在法留學26年,他的老師就是鼎鼎有名的居里夫人、愛因斯坦、柏格森等世界級大師。
1940年11月11日,在巴黎最高學術論文答辯會上,西方科學家哲學家為劉子華的發現表示了驚喜和祝賀。法國天文學家摩爾說:“我們應該向劉子華博士高聲道賀!他以極其耐久而深刻的研究,為我們提出中國先哲之宇宙科學和我們近四個世紀中經過若干代學者極大辛苦而獲得的成果,如何竟能互相吻合”。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評審過他的科技論文,并頒發了榮譽獎狀。新聞媒體也竟相報道,稱他為“中國的哥白尼”。
天文界曾在1981、1987、1988年,三次報道了第十顆行星,但當時并無定論。如果2005年7月29日美國天文臺的消息得以證實,這將是21世紀的重大天文發現,那時劉子華的銅像將立于巴黎,這座銅像在劉先生仙逝前兩年,著名的雕塑家趙時同教授,已塑好待用。
1930年發現冥王星后,它一直和以前發現的行星合稱太陽系的九大行 星。1939年,在法國留學的劉子華博士根據易經八卦,討論了太陽系的結 構,提出存在木王星的假設,并且具體計算后認為它距冥王星15億公里,距 太陽73億公里。按照新的結果計算應該是59.203(冥王星到太陽的平均距 離)十15=74.203億公里。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有天王星( Uranus)、海王星 ( Neptune)和冥王星(Pluto),但似乎沒有木王星的神話傳說。2002年10月7日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布朗( M.Brow)和杜吉洛( C.TruJillo)在美國天文學 會行星科學第34屆年會上報告,他們在6月4日發現了冥王星外新的行星 2O02LM60夸奧瓦( Quaoar, Quaoar是南加州洛杉磯盆地印地安通瓦部落神話 里的創造神),其直徑約為1248公里(地球直徑12874公里)。這是冥王星發現72年以來,太陽系中發現的最大的行星。它繞太陽一周約需288年。有趣的是,其距冥王星16億公里,與太陽的距離約為75.203億公里。應該說,這就 是劉子華預言的木王星!當然,他預言其密度為0.5,可能較小。而且,引入十大行星的方法也令人費解。
根據手稿和劉子華先生的夫人曾宇裳的回憶。
1919年,劉子華被公派到法國留學。留學期間,他對天文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將精力轉向天體宇宙的研究。他將西方現代天文考察得到的各行星平均軌道數帶入進行計算,結果出現了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數的恒數。劉子華為之震驚,又將行星密度帶入計算,結果又出現了恒數!
1930年,西方天文學家用數學方法推定的冥王星被發現后,劉子華原先計算一直顯示的恒數被打破。他推論這平衡的打破是由于未知的行星在作怪。1933 年,巴黎舉辦世界博覽會,公布了冥王星的天文參數,劉子華據此推算出,這顆未知行星平均軌道速度1.69公里,密度0.424(水=1),對日平均距離 74億公里。根據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命名規則,他為自己推定的新行星命名“木王星”(Prosee)。在希臘神話中,Prosee是農業女神的意思。
現在,我們更加關心的是,劉子華先生到底是如何《易經》的方法來推測太陽系第十顆行星的。
劉先生首先,介紹了《易經》的知識體系,盡量結合了現代科學體系的一些認知和相關概念。
也用相當大的篇幅介紹河圖洛書的知識架構,這非常關鍵。
之后,引入了七政的天文模型。
七政:古天文術語,亦稱七曜、七緯,其意思說法不一。
七政七星指的是:古代漢族人民將、太白星(金星)、歲星(木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鎮星(土星)稱為五星,五星又稱五曜,加上太陽星(日)、太陰星(月),合稱七曜。七曜占在古代漢族星占學上均十分重要。
七政加上地球,合成一個八元結構,對應八卦模型。
從相關的古籍《天元歷理三書》1682年,得知太陽系有四隅星。
分別為:
第一個,叫做:盜星,位于西南;
第二個,叫做:種陵,位于東南;
第三個,叫做:天狗,位于西北;
第四個,叫做:女帛,位于東北。
關于四隅,中國古代的認知是很深刻的,大方無隅,平面上的方形,無限放大變成一個超圓,古代是有極限概念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天之極等等,都是極限概念的不同表述。
結合現代的天文觀察,劉先生確定了,四隅星的對應關系。
盜星,位于西南,對應:天王星;
種陵,位于東南,對應:冥王星;
天狗,位于西北,對應:海王星;
女帛,位于東北,對應:第十大行星。
由此可知,女帛就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2004年7月29日宣布發現的太陽系第十顆行星,編號:2003UB313。
七曜,地球,四隅星,共計十二星體,構成一個十二元結構,十二數對應中國的地支數。
十二星體除去日月兩星,則構成一個十元結構,十數對應天干數,也就是河圖數。
這樣,整個太陽系的星體才可以達到一個陰陽平衡,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河圖洛書模型才可以對應得上。
所以,這第十顆行星,必然存在。
當然,劉先生還引進了諸多當時有限的天文觀察所得到的資料和天文客觀現象,進行印證。
比如,引用天文學家摩爾的觀點,太陽系里面的星體是成對出現的。
太陽與木星,
月球與金星,
水星與地球,
八元結構定八卦
按照,先天八卦數,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如下圖:
太陽,對應離卦,卦序三,
月亮,對應坎卦,卦序六,
木星,對應震卦,卦序四,
火星,對應兌卦,卦序二,
土星,對應乾卦,卦序一,
金星,對應巽卦,卦序五,
水星,對應艮卦,卦序七,
地球,對應坤卦,卦序八。
于是太陽系的八卦體系就形成了。
劉先生把太陽系內十二星體,分成兩組。
其中,金水火木為初期四星對應:現代四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木王星(女帛,2003UB313,第十顆行星)。
之后按照天體的轉速和動力參數,進行分組計算,得到一系列的均衡恒數。
也就校驗,八卦陰陽分組的合理性和勻稱性。
關于初期四星和現代四星的對應,來源一個假設,那就是太陽系本來就是一個大的星體,通過不斷分裂,得到現在的太陽系行星運動結構。
這與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時,太陽旋轉和銀河系的同構性特征。
本文還發揮了一下,水對生命是很重要的,水分子的結構是一個八價的氧原子和兩個一價的氫原子結合,形成一個十價的水分子。
這水分子種十個圍繞原子核的負離子,和太陽系十大行星的結構類同。
那么,有人會說,這里有三個電子核,一個氧的八價電子核,兩個氫的一價電子核。
共計十三個,這里要說明一下。
那就是水是比太陽系更古老的存在。只不過太空種的水是“重水”的存在。
所謂的“重水”。普通水的分子含有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而“重水”分子中的氫被“氘”所取代。“氘”是氫的同位素,它的原子核比普通的氫原子多一個中子。
“重水”存在于許多行星和衛星上,包括地球。但學者們不太清楚它們從何而來。一種觀點認為,許多“重水”是在星云中形成的。
按照先后順序,太陽系的藍圖是水分子,或者說,太陽系反作用于“重水”得到地球的水態存在。
不管怎么樣,十個行星的同構是存在的。
太陽系內的十數體系,比如河圖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合之。
人體有十個手指頭,十個腳趾頭。
本文是提供一種思路,并且摘取劉子華先生《八卦宇宙與現代天文》書中的一些要點。
我們簡單總結一下:
太陽系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系統。
太陽系隱含七曜系統: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組成。
七曜和地球一起組合成為一個八卦模型。
八卦系統外圍存在四隅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木王星(女帛,2003UB313,第十顆行星)。
太陽系有十二星體,組合一個十二元結構,對應十二地支。
請讀者們多多指正。
同時進行相關的展開,以其有更多啟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