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六氣勘誤——就“中醫學核心理論五運六氣”與顧植山先生商榷
顧植山先生《中醫學核心理論五運六氣與炎黃文明的淵源》一文(以下簡稱《顧文》),力求揭示“五運六氣”之關鍵,以防止將“五運六氣”簡單化、機械化、絕對化、神秘化的傾向。但是,顧先生卻忽略了中醫學所講的“氣”科學理論,不了解古代中國天文學的獨特性,不清楚伏羲八卦太極圖與五運六氣無法分割。在分析五運六氣的客觀科學依據時,不僅未能講清楚“五運六氣”之關鍵,而且嚴重矮化了與五運六氣密不可分的太極八卦科學原理。簡而言之,是《顧文》自身,犯了簡單化、機械化、絕對化的失誤。筆者根據古代中國原始天文學知識,對《顧文》進行了批注,目的在于,提醒各位讀者,盡可能運用準確的視角,來認識發掘“五運六氣”的精髓。同時也敬請顧先生多多賜教。為了防止避免斷章取義,敬請各位讀者首先在“中國中醫藥官方號”公眾號的原創文章中,或者在以下網址http://www.sohu.com/a/160518216_264212,閱讀《中醫學核心理論五運六氣與炎黃文明的淵源》原文。原文:《易經》曰:“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討論伏羲文化要從太極圖開始講起,圭表影長和晝夜漸變等都可以自然形成太極圖(圖1晷影變化形成的太極圖)。從太極圖看自然氣息的變化,會得出太極生兩儀:“冬至陰極而一陽生,夏至陽極而一陰生。”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為陽,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為陰。陰陽代表了氣化運動的兩種象態:由衰到盛——陽象;由盛到衰——陰象。1、圭表影長和晝夜漸變等都不是可以自然形成太極圖的!2、“冬至陰極而一陽生,夏至陽極而一陰生。”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為陽,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為陰。這里的“陰陽”是指陰氣與陽氣的此消彼長,此長彼消!有關什么是“陰氣與陽氣”,《素問》注文說的明明白白:“律書曰:黃鐘之律,管長九寸,冬至之日,氣應灰飛,由此則萬物之生。咸因于九氣矣。”即黃鐘律管,長九寸,是用來測定地氣的,冬至這一日,氣應節氣,將灰從律管中吹出,從此時起,萬物開始生發。全都因為有九天之氣啊。先看什么是“九天”,《淮南子·天文訓》:“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億萬里;五星,八風,二十八宿,五官,六府,紫宮,太微,軒轅,咸池,四守,天阿。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東方曰蒼天,其星房、心、尾。東北曰變天,其星箕、斗、牽牛。北方曰玄天,其星須女、虛、危、營室。西北方曰幽天,其星東壁、奎、婁。西方曰顥天,其星胃、昂、畢。西南方曰朱天,其星觜巂、參、東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輿鬼、柳、七星。東南方曰陽天,其星張、翼、軫。”即“九野”即為“九天”: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方曰陽天。這“九天”與二十八宿直接對應(見《九天與二十八宿(八方)對應圖》),實質上就是以“極”為中心,將整條天球赤道等分為八。不難看出,“九天之氣”就是整個天地之中的“氣”,即古人所講的“天地之氣”。“天地之氣”又稱“天氣”、“地氣”,而“天氣”、“地氣”則是由二十四節氣劃分出來的。大家都知道,二十四節氣又劃分為“十二節氣”與“十二中氣”(見《二十四節氣的節氣中氣對應表》)。劃分的根據是“地氣”與“天氣”。《素問》:“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注文:氣之初,天用事。天用事,則地氣上騰于太虛之內;氣之中,地用事。地用事,則天氣下降于有質之中。”引文中的“初”,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氣”;“中”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注文所講“節氣”是“天”行使作用,“天”行使作用時,地氣上騰于太空之中;“中氣”是“地”行使作用,“地”行使作用時,則天氣下降于有形狀有質地的物體之中(參閱本源書苑《氣,一個相當古老的話題》)。《素問》接著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注文:升謂上升。降謂下降。降極則升,升極則降。升降不已,故彰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注:……是以天地之氣升降,常以三十日半下上,下上不已,故萬物生化無有休息而各得其所也。”即氣之升降,是天地之更替著行使作用。注文:升指上升。降指下降。降到極點則升,升到極點則降。升降不會停止,故而彰顯天氣地氣之更替作用。地氣升已而降,降者謂天氣;天氣降已而升,升者謂地氣。注文:天地之氣升降,常以三十日半左右的時段下與上,下與上不會停歇,故萬物生生化化不會停止而各得其所。”《素問》解釋說:“天為陽,地為陰”。即“天氣”為陽氣,“地氣”為陰氣。“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云出地氣,雨出天氣。注文:陰凝上結,則合以成云;陽散下流,則注而為雨。雨從云以施化,故言雨出地;云憑氣以交合,故言云出天。” 即清輕的陽氣為天,濁重的陰氣為地。地氣上升為云,天氣下降為雨。云從地氣出來,雨從天氣出來。《素問》還指出:“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注文:化于天者為天氣,化于地者為地氣。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注文:萬物居天地之間,悉為六氣所生化,陰陽之用,未嘗有逃生化出陰陽也。”即從天空下降的是“天氣”,從地體上騰的是“地氣”。天地之氣合和,六個季節(十二支所紀的一回歸年等分為十二個月,每兩個月為一個季節)劃分而萬物化生。萬物居于天地之間,全部為六氣所生生化化,陰氣陽氣行使作用,萬物未曾有過能夠逃脫出陰氣陽氣所生化的。《素問》明示:九天之內,“天雖高不可度,地雖廣不可量,以氣動復言之,其猶視其掌矣。” 天雖然高不可量度,地雖然廣不可以測定,但是以氣的反復運動言之,卻猶如觀看自己的手掌一樣。邵雍·皇極經世書·觀物篇說的更為直觀:“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故二者一而已矣。……自下而上謂之升,自上而下謂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陽生于下而陰生于上,是以萬物皆反生,陰生陽陽生陰,陰復生陽陽復生陰,是以循環而無窮也。”《莊子·田子方》則具體闡釋了陰與地,陽與天的關系及其天地之氣交接合和與萬物化生的關系:“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地,赫赫出乎天;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陽”是指從地體中釋放出來的氣,“陰”是指地體從太空中吸入的氣。也就是說,古人所講的“天為陽,地為陰。”“天”是指天氣,“地”是指地氣。即氣由諸天體釋放出來為陽,這種陽氣進入天體之后為陰。地體自身也是天體,天氣進入地體為陰氣,再由地體中釋放出來為陽氣。這合二為一的氣,即是天地陰陽之氣。邵雍·皇極經世書·觀物篇:“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于陰,陰下交于陽,四象生矣。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互交錯,然后萬物生焉。”即大的極限界定出來之后,北極、南極確立。陽從上(向下)交于陰,陰從下(向上)交于陽,四象化生。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之四象(蒼龍、朱雀、白虎、神龜)。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春、夏、秋、冬)。于是八種卦氣生成。八種卦氣相互交錯,然后萬物化生。以上可知,天氣=陽氣;地氣=陰氣。“太極”作為大的極限,是指“天地”整體這一大的框架。那么,“半年為陽,半年為陰”,又是怎么回事呢?在整個地球之上,北半球顯現著夏至,南半球則隱沒著冬至;北半球顯現著秋分,南半球則隱沒著春分。以北極為上,以南極為下而交會著的陰陽之氣,自然是天地之氣在整個天地之中的運行了。 二十四節氣的制訂,就是依據整個天地之中的地氣的上升與天氣的下降,而“天氣”則是來自有形質的物體----地體及太空中的諸天體所釋放的氣;“地氣” 則是來自地體自身及其接受諸天體的引動、攝動而釋放的氣之運行規律。宋·王應麟《六經天文編》:“二十八宿分配五行,各有陰陽四時隱見。”就證實了古代中國先哲早就知曉天與地是圓形的了!《素問》:“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邵雍觀物外篇:“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神生數,數生象,象生器。”即“太極”,是“一”相對不動的整體,生出來兩相匹配之陰氣陽氣,變化神奇,生出氣數,氣數生出象(天象、氣象、氣候、物象、物候),象生出萬物。邵雍觀物篇:“冬至之后半年為呼,夏至之后半年為吸,此天地一歲之呼吸也。“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不就是“天地呼吸”嗎?這就是“半年為陽,半年為陰”的實質內容!綜上所述,1、圭表影長和晝夜漸變等都不是可以自然形成太極圖的!2、“冬至陰極而一陽生,夏至陽極而一陰生。”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為陽,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為陰,是指天地的呼與吸。《太極圖》作為天地系統論圖示,展示的是天地陰陽之氣運動方式!僅僅依據“圭表影長和晝夜漸變”,是不能生成太極圖的!原文:“伏羲八卦乾上坤下,是先天八卦,而西水坡墓葬中殉葬兒童的位置顯示了后天八卦方位,說明后天八卦是晚于伏羲而早于黃帝時代的文化,應該是神農時代的文化模式。周文王據后天八卦著成《周易》,后世誤認為后天八卦為周文王所創,被稱為“文王八卦”。形成后天八卦的基礎是“陰陽離合”的動態太極思想。古人把天地間的盛衰變化理解為一種“橐”的運動,橐運動一開一闔,化生萬物;介于開與闔之間的是“樞”,因而有“開、闔、樞”三種狀態。“開闔”又稱“離合”,《黃帝內經素問》中有《陰陽離合論》,講陰陽離合運動產生三陰三陽六氣。《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黃帝內經》曰:“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是氣化的開、闔、樞三種狀態,“三生萬物”即“六氣化生萬物”。1、伏羲先天八卦與所謂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其實應該都是同時代誕生的。區別僅在于,兩者的先后關系,如同已經制訂好的二十四節氣,與已經到來的二十四節氣一樣。2、“橐”,是指一種兩端不封口的口袋,可以根據要裝物品的多少來決定,物品多了就可以作大的口袋,少了可以作小的口袋,裝好物品后兩端再行封口,當中留一空擋,方便牲畜載駝,古時候在晉西一代廣泛應用,方便騾馬、駱駝載物。卸載物品后收將起來是個占地方小的袋子。在這里是指“橐輪”----古代的風箱(鼓風機),象鼓一樣的圓形,用皮質材料做成,一頭進氣,一頭出氣。即“氣”從這頭進來,從那一頭出去;再從那一頭進來,從這一頭出去。 3、“開闔”是指“離合”,“離”是指從有性質的物體釋放出來的氣;“合”是指隱入有形質物體的氣。介于“開闔”之間的“樞”,是指“樞紐”,是“離合”之氣的主宰。4、“三”不是氣化的開、闔、樞三種狀態,而是“天一、地二、人三”,即“天氣下降”為第“一”時段。“地氣上升”為第“二”時段。天地之氣作用到人體為第“三”時段(參見《氣交變大論》)。“三生萬物”即是這”三個時段“的永恒循環化生萬物。這方面內容在二十四節氣“初”與“中”里,已經分析得相當清楚。“六氣”是依據十二支所紀的一回歸年等份的十二個月,劃分的六個季節的天地之氣運行規律(詳細內容見秦廣忱《中國古代一項特殊的農業季度問題----論<素問>的農業季節歷》.自然科學史研究.1985.4期)。三陰三陽則是對六氣的劃分。三陰三陽是少陽、陽明、太陽;少陰、太陰、厥陰(見《三陰三陽主氣順序圖》)。“陽明“是天之陽與地之陽”兩陽合明“;”厥陰“是天之陰與地之陰兩陰交合凈盡。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明確指出:“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后,地氣主之。”意思是冬至到夏至的前半年由天氣(呼)主宰,夏至到冬至的后半年由地氣(吸)主宰。宋代易學家張載《正蒙·太和篇第一》也指出:“晝夜者,天之一息乎!寒暑者,天之晝夜乎!天道春秋分而氣易,……氣交為春,萬物糅錯,對秋而言,天之晝夜也。” 即晝夜,是天地的一呼一息;寒暑,是天地整體的一晝一夜。天地之道是春分、秋分而氣發生變易,……春與秋,是天地的晝與夜。”一年分為天氣地氣兩部分,半年為呼(陽),半年為吸(陰)。作為晝夜的一日與一年相同,也是天地的一呼(晝)一吸(夜)。天地呼出為陽,天地吸入為陰。《素問》指出,天氣下降,氣就流散在地;地氣上升,氣就升騰于天。天氣下降到一定程度,地氣就要上升;地氣上升到一定程度,天氣就要下降。所以上下相互召引,升降相互因循,萬物的(生、滅)變化就顯現出來了。萬物顯現出來的變化,也顯示出天地(之氣)的更替作用。氣的上升與下降不停息,萬物的生生化化才不會停止。萬物在天地之氣的升降之中,各自得到應有的歸宿。《皇極經世書》指出:“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故二者一而已矣。……自下而上謂之升,自上而下謂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陽生于下而陰生于上,是以萬物皆反生,陰生陽陽生陰,陰復生陽陽復生陰,是以循環而無窮也。”生是指生出;消是指隱匿。陰陽不過只是一氣罷了,氣上升為陽;氣下降為陰。陽氣從下面(地體內)生出來,陰氣從上面(地體外的天空)生出來;陽氣生陰氣,陰氣生陽氣,陽氣再生陰氣,陰氣再生陽氣。如此循環往復,無窮無盡。以上可見二十四節氣對節氣、中氣對天地之氣的劃分與節制,是充分顧及道理萬物的生滅變化規律。二十四節氣與二十八宿無非分割的關系,證明二十八宿不是簡單地延赤道“均勻分布”的。三、十二地支所紀十二個月與太陽的視運動沒有直接對應關系原文:十二氣的天文表達產生“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的名稱是天象的象形符號,十二氣從地下候氣測得,故稱“地支”。十二地支決定一年的十二氣和十二個月,十二律呂與八方的結合演變為二十四節氣。十二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中氣”,與“十二中氣”直接對應的是天空二十八宿這一圓型天道(360度),是以“天極”為中心等分十二份(每份30度)。十二地支的名稱不是天象的象形符號,這在《史記·律書》里有明確記載。十二氣(二十四節氣)不是僅僅從地下候氣測得,稱為“地支”是地氣支撐天氣的意思。十二地支對應一年的十二氣,并將其紀為十二個月,與太陽的視運動沒有直接對應的關系!不是“十二中氣”與八方的結合”演變為二十四節氣,而是“十二中氣”由二十四節氣劃分出來。“八方”是整個天地以“極”為中心,將赤道大圓等分為八!原文:“五氣更立”,就是“五運”。《史記》載:“黃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是說五行由察天象而定時位,故代表五運(五行)的符號稱“天干”。筆者批注:“天干”是天氣“干犯”地氣的意思。“地支”是地氣“支撐”天氣的意思。原文:“羿射九日”是去掉九個不準確的日期,但被謬傳為射掉天上九個太陽的不靠譜的神話。筆者批注:射掉天上九個太陽的神話,其實是天干地支系統知識因為其誕生時代的久遠而失傳,后世人對遠古天文學知識的追憶而出現的想象與文學藝術加工而已。原文:上古文字尚未成熟,將某種認識制成圖的形式刻畫在龜板上傳給后世是史前先人們常用的方法。筆者批注:甲骨文就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甲子60一周表象月份牌一樣作為相當成熟的歷法保留其中,其所蘊涵的五運六氣星象、氣象、氣候、物候、物象等知識,完全可以證實陰陽五行誕生時代十分久遠。而且,在清朝以前的文人都認為,是古代先哲發現了天地陰陽五行奧秘之后,才在此基礎上,運用六書原則創制了文字。顧先生也清楚:“歷史并不都會有文字記載,……研究歷史要學會讀無字之書。……《黃帝內經》中的五運六氣學說,傳承發揮了炎黃文明的五六之律,凝聚了黃帝時代的文化精粹,是黃帝文化的活化石。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舍此其誰歟?”但是,筆者認為,要想真正讀懂“無字之書”,就必須擯棄多年以來所接受的現代西方天文學知識,運用中華民族的母語,運用古代中國原始天文學知識遺存,來進行解讀,否則,解讀出來的五運六氣知識,就會似是而非,無法用作“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