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紅梅
手機里發過來一個鏈接,一篇關于劉強東的專訪:“堅守正道獲得的成功,才是我想要的”。片刻,就聽到了他的呼應:“對的,堅守正道!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好好做事幫助更多的人!”
這聽起來是個不可思議的命題。因為,在當下物欲橫流以及被生存壓力擠的難喘一口氣的空間里,這樣的一種聲音就像一股清流,仿佛從遠古的山澗里緩緩地淌進了人世間,帶著難以置信的理想主義色彩。
實際上,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也許在有些人身上只能是放出空話、自說大話,而在另外一群人身上確是需要窮其一生的力量去踐行、去布施。日本的“企業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也曾在《活法》中談及了“利他主義”,并由此而帶來的經營傳奇著實影響著國內不少的一批人。
于是,在“夢里桃源”湯里森林溫泉度假區,在中國整個旅游小鎮蓬勃建設卻也遭遇諸多困難的背景之下,便借此機會專訪了全域旅游產業景區策劃運營的新起之秀——中景通平臺創始人比德.Lee先生,同時也是天下同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刷新“文化”的新定義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種關系,是多種關系融合的體現。
這個頗為新鮮的提法,是比德先生的思維邏輯,也是他創辦公司【天下同源】的理論基石。
“你看,中國的儒釋道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融合文化,它涵蓋的關系是多方面的。它這種關系取決于你與社會的這種關系、與自然的這種關系,和他人的這種關系以及自己和自己的這種關系。就連我們坐在這里談話,肯定是有一種關系的存在,這種關系就是去探索和解決某一個問題,所以,我們兩個坐在一起去交流。
那么,文化這種關系是什么呢?這核心還是在于你對這個世界的一個看法,文化人他是有層次的。譬如讓一個初中生去聽一個大學教授講課,那他就聽不懂,因為這種知識是有深度的,那么,他們的文化、他們的關系,他們的這種層次是不一樣的。
每一種文化講的就是多種關系融合的體現。基督教文化講的就是我與上帝的關系,我要聽上帝的;天主教、伊斯蘭教講的就是我與主的一種關系,我要聽主的;佛教主要講的佛祖開示;而我們的儒家又講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也是在講關系;而道教更是在講關系,它講究的是自己與自己、自己與自然的一種關系,撐量才能撐天下,人只有處理好跟自己的這種關系,才能處理好跟別人的關系,跟社會的關系,才能身心愉悅。”
比德先生的思想體系大部分來源于中國哲學的道學系統,即便是立足旅游行業,也與道學有著莫大的淵源。前幾年在中南大學研讀國學時,正好在做一個道家養生的課題。于是,他身體力行,拜訪了中國道教部分的宮觀道長。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他也看到了一個現狀:很多的道觀都是建在風景名勝區,但是鮮有人問津。這是為什么?是因為文化的衰落。道教的興起,是需要中華文化復興的。
在全國各道教宮觀尋師訪道,在崆峒山的一次經歷,接觸了崆峒山李道長,他介紹了甘肅養生名家李少波先生的真氣養生功法,讓他的思維發生了很大的觸動與改變。我們知道,道教的核心思想體系一是養生;二是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旅游很大的一個功效就是讓自己回歸到大自然中,將身心放下、放空心靈。比德被這位朋友的選擇觸動,開始意識到養生與旅游結合的重要性。
后來,在崆峒還碰到了被平涼百姓親切尊稱為“養生市長”的李生發,兩人相談甚歡。這位副市長就將平涼市建成了一個養生之都,平涼的旅游就叫做養生旅游。這個事情更加觸動了比德的內心,他就知道他走康養旅游的這條路肯定是正確的,但是當時的格局太小,只是想著去提供養生旅游勝地的信息,并沒有想到實實在在深入的去做這個行業。
他的這種思忖,讓他內心隱隱萌生出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考察回來后,就開始深入的扎根旅游行業,深入地了解旅游行業。也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之下,國家也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既然文化是一種關系,那么這種關系必然通過旅游呈現出來。
比德還是習慣從道家思想中去尋找答案。道法自然,這本身源于《道德經》的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河上公《老子》章句,在解釋其中的“道法自然”時說“道性自然,無所法也”,就是說“道”以自然為特性,所法的就是自己的本然狀態,即自己原本是什么樣子,表現出來就是什么樣子,其間沒有人為的修飾與作為。在我國,很多的景區做的非常傳統,就是一個景區設了一道門,游客付錢進門后就是大自然呈現的一些東西,過眼即忘、千篇一律。哪怕就是像張家界這樣的景區也是一樣,人流量多的地方并不是最美的地方,反而是那些玻璃棧道以及策劃的一些活動,游客參與度高。
那么,文化旅游也必須處理好景區自身文化這樣一種關系。就是,它必須要有自己的文化,它才會有自己的核心,自己的靈魂。所以,比德帶領的天下同源團隊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幫景區植入一些核心的文化體系、傳播景區的價值觀,通過將景區的內容多渠道展現給廣大的游客這種方式,打造出景區獨有的生態運營體系。
中景天下 同源互通
天下同源,這個概念非常好,其實質就是回歸。可究竟回歸什么呢?就是回歸自我,回歸自我的本心,對景區而言就是回歸到景區自己的特質,回歸到景區自己的價值體系中來。
“以文化為靈魂,以景區為載體,把文化落在景區里面,讓景區建立這樣一個文化體系,這是我們的核心。我們要幫景區進行這樣一個活動的策劃就叫創意,然后再執行,再宣傳……”比德談到。
在全民旅游這樣的一個大的環境背景下,景區的運營人才相對還比較匱乏。正是因為新興的經濟增長體,各方面并不成熟亟待完善,這給了天下同源很多可供發展的空間。據比德分析,當前景區系統的運營能力不足表現在景區的服務體系、營銷體系及管理體系三大方面。誠如之前所談到的,文化這種關系是有層次的,正是這種關系的層次感派生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對于服務所提供的硬件與軟件都提出了質的不同要求,這樣景區應對新生活方式的創造匹配度就存在著相應的差距。
“我把營銷做好了,你沒有服務體系,人來了就不會再去;我把營銷做好了,你管理不行,整個理念不行,各個部門之間也沒辦法做,這三者之間必須是有效的統一,缺一不可。”
景區推廣不出去,無非是它某些環節沒做好,沒有和我們的消費者產生黏度,沒有產生心靈共鳴,說白了就是沒有發生讓游客在乎的關系。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邏輯,天下同源未來的路將會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構建與挺進。
天下同源旗下的一個品牌中景通也正在做這樣一件事情,解決這一問題,目前運行的湯里森林溫泉項目也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景通的定位就是中國景區的品牌與渠道的推廣通,其本質就是一個景區主題活動的策劃宣傳推廣,只要與中景通進行接觸,那么景區的渠道品牌推廣、活動策劃、媒體推介都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務,通過硬件服務系統的對接,譬如票務系統、智慧旅游系統、VR景區名片系統等硬件建設以及線下可以打通與旅行社、自駕游、老年機構、文藝團隊等的渠道聯系,這些都是其強項。
比德坦言,雖然公司還比較年輕,但是天下同源所能做的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這還和比德先生豐富人生經歷有關,使其對旅游的各大業態都相對比較熟悉;而決定扎根旅游行業后,他又以自己超強的學習能力,先后管理過旅行社、做過組團、做過地接、策劃過多次全國大型賽事活動,譬如說票務通系統、導覽導航系統、虛擬游覽系統、文化藝術活動交流這些于他而言都是輕車熟路;角色的不斷替換,也更加使他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優勢。
“一家景區拿到我手上,我知道它少什么東西,它需要什么東西,我知道通過什么樣的途徑我可以找到它的出口,這一點我把我自己練成一個學者型、專家型的人,就像一個醫生一樣,我知道怎么開方子”比德自我分析。
中景通作為平臺推出的原因是基于比德.lee的一個愿景,單憑一人的力量是很難做好的,所以需要構建一個更為完整的供應鏈系統,讓更多的企業成為這個平臺上的供應商,讓更多的企業形成一個整體,一起推動景區的發展。
隨著業務的擴展,比德認為中景通的使命若僅僅只是打造這樣的單一的硬件和系統,而不去管理,就會造成價值的浪費。他認為,所有的文化體系都是需要通過硬件表現出來,因而對于硬件的建設他也有著新的期許,通過中景通這樣的一個平臺可以做好大數據精準分析,了解游客的消費行為進而分析其消費傾向,以幫助景區更好的調整策略與服務,這會是將來中景通發展的一個方向,中景通將致力于成為國內全域旅游產業綜合服務首選平臺。
用“有無相生”構建合伙人價值體系
團隊建設一直是他重點關注的一個內容,“用好好做事幫助更多的人”這樣的一個發愿并非以一己之力就能完成,他非常清楚,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因而用共同的價值取向影響團隊,與團隊一起去影響更多的人可能更為實在。
相信很多人都會與筆者一樣,對“比德”這樣的名字產生好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比德源出于中國傳統文化體系里的“比德說”,比,類比;德,德性。儒家里稱“比德”,最顯眼的是儒家的“君子以玉比德”,因其玉晶瑩剔透,不易被污垢蒙蔽,光華其中而暗喻君子;佛家稱“性德”,強調的是本性所呈現的德性,并非后天所習;而道家直接表現就是“道德”,亦是強調本心,處理與自身的關系。儒家的比德說,多是將自然美、社會美當成獲取道德教化的一種手段,而并不能真正實現精神自由和心靈超越,唯有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和自由,能夠為心靈世界提供一個真正自由的家園。比德先生取此名,是一位高道給的道名,因而更呈現德為人之先的品性。
基于這樣的一個思想背景,比德先生在創建天下同源這支團隊時,其管理思想也是帶有鮮明的道家思想特色。“道”輔助萬物自然而然地發展而不加干擾,“無為而無不為”。
天下同源團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叫做“不定時上班制度”,也就是不限時間和地點,只要能夠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不規定內容與時間,但是不能影響到團隊工作的進展,同時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你可以幫助別人,因為彼此不僅是同事,也是朋友。看似松散的制度,卻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部分的工作人員愿意加班,為結果負責。
因為在這個制度的前提之下,還有一個前提就是結果導向。即所做的事情一定是有結果的,你所做的事情就是你的作品,呈現的是你的價值,沒做好不能將責任推卸到他人身上,每個人必須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在這樣的思維熏陶之下,“日事日畢”也是掛在這群90后身上的口頭禪。交流中,問過比德先生一個問題:“你覺得你這樣子管理不會出問題嗎?”
“肯定會出問題,因為基層員工一定是要靠制度管理,他沒有那么高的覺悟;中層員工你要靠激勵去管理,需要不停地去鼓勵他,如果不激勵就掉下去變成基層員工了,他就會形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對于高層員工,你就只能靠文化、靠理念、靠夢想去管理,高層的人他無所謂,與你一樣的是合伙人,他們的管理是需要靠愿景,我們共同去做一個事情,這是我的管理理念。所以,肯定是要有制度的。但是,我更希望大家是事業合伙人。”
道法自然,有無相生,宇宙萬物瞬息萬變、春夏秋冬輪回交替都是如此,企業管理也是這樣,管與不管都是相對而言。針對此,比德提出了一個關于合伙人制度的設想,制定了團隊管理發展的“三級基礎工資+五級崗位工資+八項績效”的薪酬體系,保證團隊成員生活無顧慮。同時,設立股權資金池,保證公司的利潤后,剩下的員工都可以按貢獻參與分配,那么股權分紅的權限會越來越高。
“我想設計這樣一個平臺,讓天下同源的團隊有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而不是僅僅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比如說現在我盡我的能力,只能幫助這樣十幾個人,但是我幫助的這十幾個人也能持有這樣的想法,就能變成一百多個人了,這一百多個人再繼續幫助別人,就能變成很大了,雖然體系尚在發展中,但是已經在路上.......”
好好做事幫助更多的人,是比德.lee的人生信條,也將構成天下同源最鮮明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