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針刀通過“臀部鐵三角”治療腰間盤突出所引起的間歇性跛行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20例腰間盤突出癥并伴有間歇性跛行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采用“臀部鐵三角”的針刀治療方式,對照組(60例)采用普通針刺治療。結果:120例患者隨訪6-18個月,治療組治愈率85.57%,有效率98.50%;對照組治愈率13.51%,有效率75.67%。大多數患者在治療當天至一周內均取得較好的療效。未發現任何不良并發癥。結論:針刀通過“臀部鐵三角”治療腰間盤突出所引發的間歇性跛行是一種無痛苦、安全可靠、快速有效的新技術。
【關鍵詞】針刀 臀部鐵三角 腰間盤突出癥 間歇性跛行 療效確切
腰間盤突出癥所引發的間歇性跛行是一種常見病癥,臨床上患者日益增多,患者多以腰痛、下肢疼痛麻木、走路間歇性跛行、長短腿等癥狀多見,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工作進度及家人幸福指數。我們臨床以針刀通過“臀部鐵三角”治療了120例腰間盤突出引發間歇性跛行患者,療效確切,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以本針刀醫學實戰團隊治療腰間盤突出癥并伴有間歇性跛行的患者為治療觀察對象;共計120例;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與療效標準》中的腰間盤突出癥的診斷依據。患者男60例,女60例;年齡25-55歲,平均40歲。
1.2 病例選擇標準
參照9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版的《中醫病癥診斷與療效標準》執行;
(1)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
(2)常發于中老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并伴有間歇性跛行;
(4)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弧度消失,腰部活動受限;
(5)下肢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時間長者會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趾背伸力減弱。
1.3 方法
1.3.1診斷要點 以臨床表現為診斷基礎,沒有臨床癥狀或體征為根據的任何影像學陽性發現都沒有診斷意義。根據體格檢查、問診,首先了解患者直立時是否有疼痛,患者彎腰、后仰、左右傾斜、旋轉是否有疼痛加重;分清楚患者左右兩側疼痛具體位置或左右兩側疼痛嚴重程度、疼痛是否牽扯到腿部及腿部相應癥狀信息采集;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距離信息采集!鑒別診斷患者是否有“強直性脊柱炎”、“股骨頭壞死”、“下肢血栓”根據臨床表現,選擇“臀部鐵三角”中不同“角”的治療,做出精確定位、定向及定量的診斷,為治療結果系統化、數據化和信息化的提供資料。
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血常規檢查、抽血檢查HLA-B27、血沉檢查、生化檢查、CT、MRI、盆骨X線檢查或骶髂核磁共振。
股骨頭壞死的診斷:4字交叉檢查、股骨頭碾磨試驗、跛行、X線片、CT、核磁共振。
下肢血栓的診斷:檢查患者的患肢有無壓痛的癥狀、測量腫脹情況、直腿抬高血回流試驗、加壓腳趾血回流試驗、下肢血管CT、下肢血管造影等。
1.3.2 定點:“臀部鐵三角”中第一角、第二角、第三角、第一角加強版及第二角加強版。
1.3.3 治療:在已確定的“臀部鐵三角”不同角進行觸診,碘伏消毒,鋪一次性洞巾,醫生帶手套,選用不同型號漢章針刀,按照朱漢章老師的針刀進針四步規章進程刺入皮膚到皮下,然后緩慢達到病灶組織,扎進去拔出來即可,出刀,按壓止血,外貼專用針刀后貼。
1.3.4 驗收:把患者治療之前的所有臨床癥狀(間歇性跛行)和治療之后的臨床癥狀(間歇性跛行)做對比,記錄詳細治療效果信息
1.4 療效指標: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腰腿痛消除、間歇性跛行消失恢復原工作
好轉:腰腿痛減輕、間歇性跛行改善、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患者癥狀伴有股骨頭壞死)
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
2、結果
臨床治愈56例;好轉3例;無效1例,有效率98%
3、討論
有關腰痛的發病機制,學者們從各自的臨床實踐中競相探索,從疼痛生理學的角度來考慮,不外乎神經受刺激而產生的疼痛。究竟哪一種性質的刺激會導致疼痛?是機械性壓迫的刺激,還是化學性炎癥的刺激?學術上不同觀點的爭論推動著醫學研究的不斷發展,使我們認識不斷深化。縱觀半個多世紀以來在腰痛或腰腿痛的研究工作中,主要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認為椎管外軟組織粘連、變性是造成疼痛的原因;另一種認為,椎管內骨性變化或骨骼、韌帶、變性與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是造成腰痛或坐骨神經痛的發病機制。
腰突癥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自1934年認識該病以來,醫務界對此病十分重視,研究病因病理外,還有許多診斷和治療的方法,然而,到目前為止腰突癥治療效果仍不能令人滿意,權威人士指出,腰突癥患者,真正需要手術治療的不超過5-10%,而臨床上有很多的腰突癥患者手術后,下肢仍有脹痛 麻木等殘留癥狀。
請大家思考:所有的腰痛及間歇性跛行都是腰間盤突出所引起的么?
國內很多醫院給腰突癥患者腰椎手術之后為什么患者癥狀沒有改善?
我提議:不是所有腰痛及間歇性跛行都是腰間盤突出所引起的!
而現實是幾乎各個醫院遇到大部分腰痛患者都會給出結論為腰間盤突出!實在讓人痛心疾首
臨床當中經過大量調研大家在開展針刀治療腰椎病的時候
大家多數碰到的問題如下:
1、橫突定點錯誤,導致扎不到橫突。
2、患者來就診時沒有明確診斷就讓患者趴下。
3、患者指哪里,醫生就扎哪里。
4、遇到神經痛,牽涉痛,間歇性迫性沒有解決辦法。
5、無法分清久立、久坐、久臥、轉身疼的區別。
6、沒有與患者提前解釋'’多卡綜合征'’導致后期醫患關系緊張
7、不敢扎腰椎內、外口,擔心腦脊液外漏。
8、由于治療腰椎時針感較強,多數患者不愿接受再次針刀治療。
我們來看一下,以上有大多數醫學工作者的影子
我和我的團隊百試不爽的治療方式
我稱這種治療方式叫《臀部鐵三角》
臀部鐵三角目前經過大量臨床實踐以及漫長的時間沉淀形成了完善的治療腰間盤突出癥、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及間歇性跛行等病癥的體系
經過
1:1934年認為“腰痛或坐骨神經痛的刺激來源于韌帶、筋膜、肌肉、腱膜或它們骨膜附著處中的一種淺表病灶”。治療方式是把附著于后三分之一髂嵴與髂后上棘的軟組織剝離或筋膜切開。但這種方式近期效果很好,遠期效果不理想!
2:同年也有人認為“梨狀肌的痙攣或攣縮是坐骨神經痛產生的重要因素。通過梨狀肌切斷術可以解除腰痛與坐骨神經痛”但此種技術指證不廣!
3:期間也有不少相關學說、相關理論以及相關報道闡述了不同觀點,不過在1957年有人發表了一篇文章叫“臀上皮神經癥侯群”。該文章認為“腰痛的發生與在觸痛區域內日積月累的操作或因強烈的直接外傷所形成的腰部皮下蜂窩組織的退行性病變有關”于是開始流行把觸痛的臀上皮神經切斷而取得治療效果。不過大量臨床實踐證明,確實有當時曾普遍作為典型的“腰間盤突出癥”診斷的“坐骨神經痛”嚴重病例,通過臀上皮神經切斷手術,達到征象完全消失者為數不少,近期療效比較滿意。但遠期療效極差,治愈者僅為少數。
因為當時這些學者對于皮下組織內皮神經支的鞘膜外脂肪繼發無菌性炎癥病變,其化學性刺激作用于鞘膜外感覺神經末梢,從而引起腰臀痛的機制沒有足夠認識,以及對腰臀部軟組織損害多可并發典型“坐骨神經痛”機制也完全不清楚,因此就把疼痛原因規委于“皮下蜂窩組織退行性病變”,這是極不妥當的
正因為上述這些治療方式的治療效果不理想,所以近幾十年來,在國內外有關腰痛或腰腿痛的治療報告非常稀少,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接近于停滯狀態!
感謝所有為醫學事業奉獻的人,漫長歲月的積累,到如今《臀部鐵三角》的問世無疑是腰痛患者的福音,針刀通過臀部鐵三角治療腰椎病的治療既可以解決軟組織損傷造成無菌性炎癥刺激產生疼痛的問題也可以解決肌肉痙攣或攣縮造成異常力線壓迫椎間盤引起疼痛的問題
治療特點:
1、診斷明確,大部分患者針出癥消。
2、簡單快捷,不打麻藥,不通透剝離,不排切,疼痛微小。
3、可重復治療,隨治隨走。
4、復制性強,包教包會,簡單易學。
5、針出癥消同時遠期效果兼顧。
6、不會產生橡皮筋連環反應導致頭暈。
7、不扎內孔外孔不治療橫突無風險。
8、患者不會抗拒此種針刀治療方式,愿意接受治療。
參考文獻:
[1] 朱漢章.針刀醫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