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讀好書,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是方法問題、一個是習慣問題。讀書的方法和習慣,決定了你能否順利完成閱讀,能否做好閱讀,能否有所收獲。
所謂大道至簡,那么什么樣的讀書方法和讀書習慣才是最簡單、且高效的呢?
讀好書,要遵循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設定自己“這段”時間內想讀的主題,然后尋找與主題相關的書籍。
比如,我這個月的閱讀主題是哲學,那么我就以哲學這個關鍵詞去尋找關于哲學的著作,那么最終我確定了我要閱讀的書籍有:《人生的智慧》、《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道德經》、《莊子》,然后每周讀一本,第一周讀這本......
當然,這里只是舉例子,前兩本都是比較通俗的,后兩本就相對深奧了,一個月的時間是不可能很好的讀完的。
具體在選書和閱讀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自己的“時間安排和知識層面”。時間安排就是你有多少時間可以用在讀書這件事上,然后選擇具體要讀多少;知識層面就是你能讀懂什么級別的書籍,選的太難了,你很可能讀不進去,也無法完成,這就是下面要講的“讀書要由淺入深、由簡入繁”。
第二步:從中挑選適合自己“程度”的書籍,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的去讀。
凡事均由淺入深,由簡入繁。不要一開始就好高騖遠,挑選非常厚重又艱澀難懂的書,導致自己越讀越沒有興趣。應該先選擇可以輕松閱讀又容易理解的書籍,等自己有一些基礎之后,再循序漸進,去閱讀同一主題較難的書。
事實上,每一個主題中,都會有相對簡單和高深一些的書籍,在你還沒有基礎之前,就先從簡單或者有趣的書籍開始吧。
第三步:閱讀并理解一本書。
說到閱讀并理解一本書,方法可謂層出不窮。這里介紹一個簡單、實際、有效的:一又四分之三讀書法。
1、也就是,針對一本好書,至少要讀三遍。因為重要的書讀第一遍時,僅有模模糊糊的印象。等讀了第二遍,才會有清晰的輪廓及具體的認識。讀了第三遍之后,才能融會貫通,并可掌握書中的精義!
2、什么是一又四分之三?假設我們讀完第一遍,總共花費了一個T的時間;在讀第二遍時,速度要加快一倍,時間要縮短一半,那就是二分之一T的時間;在讀第三遍時,速度要再加快一倍,時間要再縮短一半,那就是四分之一T的時間。
3、如何讀才能實現上文所說的“速讀加快一倍”呢?這就要做到:讀第一遍時,要在書上畫線或做記號,標記書本的重點。讀第二遍時,就可以針對這些重點加強閱讀。因為是讀第一遍閱讀后的精華區,所以速度就可以加快一倍,時間就可以縮短一半了。讀第三遍的時候,要針對最重要的部分做總復習,要閱讀的是讀過第二遍后精華中的精華,這樣速度就可以再加快一倍,時間也可以再縮短一半了!
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還可以學習掌握“眼腦直映式的快速閱讀法”。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件》,掌握之后,閱讀速度方面自然會提升很多,幫助你節約大量的時間;同時,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
第四步:學會提問,然后記錄不懂的問題或內容,然后向旁人請教,或者再行參考其他書籍,自行尋找答案。
一個人有沒有思考能力,看什么?首先看的是“提問的能力”,然后才是分析解答問題的能力。
你提了什么樣的問題,就說明你做了什么樣的思考。如果你看完一本書,沒有任何問題,除了書本身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在于:①你的思考能力很弱,甚至沒有思考的意識。這就是別人看一本書,懂了很多東西,而你看同樣的一本書,只是看了這本書而已。②或者你的思考被作者的思路、言論“圈起來了”。具體表現為:a.書呆子、作者說什么就是什么,b.只能看到文字本身,而看不到文字背后隱藏的“內容”。
當然了,思考并不是憑空而來的,除了你天生聰慧,有慧根以外,關鍵在于學習和觀察。①學習。如果你的知識匱乏、知識面窄、視野短淺,你要么提不出問題,要么提出的問題沒多大質量。②觀察。智慧來源于生活,觀察就是其中的媒介。觀察本身就是一個發現、探索、學習、領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