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卦 泰卦 地天泰
本卦的卦象是上卦為坤為地,下卦為乾為天,地氣上升而乾氣下降,是地氣居于乾氣之上之表象。陰陽二氣一升一降,互相交合,象征著順暢通達,因此卦名為泰卦。本卦是坤在上而乾在下,分明整個乾坤顛倒,如此天地不分怎么還叫泰卦呢?原來,本卦強調(diào)的是一個“交”字。“天地交”、“上下交”、“陰陽交”,有“交”才能通。因此,自古就有“交通”一詞,其中含有交流、交換、交往等含義。
陰陽相交,必然通泰、陰陽代表萬事萬物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不但處于對立狀態(tài),也會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這就叫“陰陽相交”。但乾為天、為陽、為大,坤為地、為陰、為小。二者如何相交呢?這里說的天地相交是指天之陽氣下降,與地之陰氣上升而產(chǎn)生的陰陽之交。云氣冷卻下降為雨,地氣受熱上升為云,這就是陰陽二氣相交,因而陰陽和暢,萬物生長、隨后陽氣再上升,陰氣再下降,再度相交,如此循環(huán)升降,必然是通泰之象。
在現(xiàn)實世界中,國與國之交、君臣之交、領(lǐng)導(dǎo)與群眾之交、老板與伙計之交、男女之交、朋友之交,只要有交往,就能互相流通,就不至于閉塞,就不會產(chǎn)生誤會,也就不會產(chǎn)生沖突。因此,六十四卦中,凡能“交”的卦就是好卦,凡是不能“交”的卦就是不好的卦。
泰卦象征著風(fēng)調(diào)雨順、政治清明、國泰民安以及持盈保泰的最佳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出現(xiàn)的根源是陰陽相交。所謂陰陽相交,是《易經(jīng)》關(guān)于對立統(tǒng)一的一種表達,它著重于陰陽雙方的相需相得,和諧統(tǒng)一。泰卦思想的深刻之處,在于認識到相交演變?yōu)橄啾常駱O必然泰來。因此,安然無恙的泰卦在六十四卦的順序中,是處在小心翼翼的履卦之后的。泰這個字在漢語言中,是一個十分喜慶、吉祥的詞,國泰民安、否極泰來、學(xué)術(shù)泰斗等詞匯,無不說明了這一點。本卦的寓意也正是陰去陽來、天地相交、萬物各得其所而安泰繁榮。是萬物茂盛、四通八達、人文薈萃的繁華景象。無論問事、問財還是問婚姻,卜得此卦都是大吉大利的。
泰卦的象辭說:天地交合,順暢通達;君主這時要掌握時機,善于裁節(jié)調(diào)理,以成就天地交合之道,促成天地化生萬物之機宜,護佑天下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yè)。泰卦以此提醒人們,既然遇上了通泰的時候,那么就要順應(yīng)天時,牢牢抓住機會,爭取一舉成功。
卦辭:泰:小往大來,吉,亨。
譯文:泰卦象征通達:由小而大,由微而盛,吉祥,亨通。
*注釋——泰:卦名,本卦是異卦相疊,上卦為坤為地,地屬陰氣;下卦為乾為天,天屬陽氣。陰氣凝結(jié)而下沉,陽氣清明而上升,陰陽交感,萬物紛紜,所以卦名曰“泰”。泰,通泰。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nèi)陽而外陰1,內(nèi)健而外順2;內(nèi)君子而外小人3;小人道消也。
譯文:《彖傳》說:“泰,由小而大,由微而盛,吉祥,亨通。”因為上卦為坤為地為臣,下卦為乾為天為君。上坤下乾,表示天地交感,萬物各暢其生。君臣交感,志趣和同。內(nèi)卦為陽,外卦為陰,預(yù)示陽氣充實而陰氣消散。乾卦有剛健之德,坤卦有柔順之性,所以說內(nèi)秉剛健之德而外抱柔順之姿。乾卦喻君子,坤卦喻小人,內(nèi)乾外坤,這種卦象又顯示君子在朝,小人在野。君子得勢其道盛長,小人失勢其道消退。
*注釋——內(nèi)陽而外陰1:泰的內(nèi)卦為乾為陽;外卦為坤為陰。可見泰卦的卦象是陽氣入于內(nèi),而引起出于外,所以說“內(nèi)陽外陰”。內(nèi)健而外順2:泰的內(nèi)卦為乾,乾義為健'外卦為坤,坤義為順。像人內(nèi)秉剛健之德,外抱柔順之態(tài)。內(nèi)君子而外小人3:泰的內(nèi)卦為乾,乾喻君子;外卦為坤,坤喻小人,喻有德君子執(zhí)政于朝,無德小人屏退于野。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1,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2。
譯文:天地交感,是泰卦的卦象。君子觀此象,裁度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以成就天地交合之道,促成天地化生萬物之機宜,護佑天下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yè)。
*注釋——后以財成天地之道1:后,君也。財,當(dāng)借為裁,裁度。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2:輔,輔助。左右,猶言支配。天地之宜,天以四時變化為人們提供耕耘收獲之時宜,地以山川田澤為人們提供漁獵耕種之地利。《象傳》以人類生存的一切物質(zhì)條件謂之天地之宜。
解讀:對君主來說,觀此天地交泰之象,就要體會大自然的道理,在施政實踐中順應(yīng)陰陽協(xié)調(diào)、上下交泰的規(guī)律行事,才能保國安民,實現(xiàn)天地之道。
初九:拔茅如,以其匯,征吉。
譯文:拔起茅草,它們的根也一起拔起,因為它們是同類。前進可獲吉祥。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譯文:拔起茅草,前進可獲吉祥,說明初九志在向外進取。
*注釋——茹:茅根。匯:種類。
解讀:志在進取的君子要像“拔茅如”一樣,連類而及其他,不僅自己上進,還要帶動自己的同類一起前進,要抓住這個大好時機,同心同德,相從而動,皆得吉祥。所以《象傳》說“志在外也”,這就好比拔起茅草連同帶起草根一樣。
——“拔茅如,以其匯,征吉”。泰卦以“茅茹”比喻團結(jié)。“茹”者,草根牽連之狀。要拔除茅草,不能只拔一根,必須將牽連在一起的同類全部拔起。其寓意告訴我們,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勝利,必須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求發(fā)展,才能持盈保泰。做任何事情,都要相信,團隊的力量是極其巨大的,是不可戰(zhàn)勝的。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譯文:有包容大川似的胸襟,可以涉越大河急流,禮賢下士,對遠方的賢德之人也不遺棄,不結(jié)黨營私,能夠輔佐公正有德的君主。
*注釋——包荒:包,包容。荒,廣大。用馮(音憑ping)河:用,以,即用來。馮,徒涉。遐遺:遺遐的倒裝句。遐,遠方。朋亡:朋,朋黨,小集團。亡,通無。尚:佑助,配合。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譯文:有包容大川似的胸襟,能夠輔佐公正有德的君主。說明九二光明正大,道德高尚。
解讀:爻辭指出了理想的“治世能臣”的四大特點:一是“包荒”,即大度包容,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一切反面的東西都能容得下,甚至能夠包容荒穢小人;二是“用馮河”,即做大事,不但要有胸襟,還要有氣魄,要有剛決果斷,徒涉大河的勇氣。所以“包荒”之德和“馮河”之勇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外柔,后者是內(nèi)剛。三是“不遐遺”即禮賢下士,不遺棄遠方的賢德之人;四是“朋亡”,即朋黨消失,不搞小集團、結(jié)黨營私。這也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既不遺棄遠賢,又不結(jié)黨營私。
九三:無平不陂1,無往不復(fù),艱貞無咎,勿恤其孚2,于食有福。
譯文:沒有總是平地而無陡坡,沒有只出去而不回來的,處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堅守正道就沒有咎害,不要怕不能取信于人,安心享用自己的俸祿自有福慶。
*注釋——無平不陂1:平,平地。陂,斜坡。無平不陂:意為大地不是無限平展,總有起伏。勿恤其孚2:恤,擔(dān)憂。
《象》曰:無往不復(fù),天地際也。譯文:沒有總是前進而不返回的,說明九三正在天地交接的邊沿,處在變化之中。
解讀:“無平不陂,無往不復(fù)”,說明事物的發(fā)展往往正反互為轉(zhuǎn)化,泰極否來,否極泰來。
六四:翩翩不富1,以其鄰2,不戒以孚3。
譯文:連翩下降,虛心求陽,連帶著它的近鄰,他們無須相互告誡,都心懷誠信的下求陽剛。
*注釋——翩翩不富1:翩翩,相隨飛翔的樣子。不富,指陰虛不實,不自滿。以其鄰2:以,和,同,帶著,率領(lǐng)。不戒以孚3:戒,警惕。以,而。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譯文:連翩下降,虛心求陽,因為上卦各爻都陰虛不實。無須相互告誡,都心懷誠信,因為內(nèi)心有應(yīng)下的意愿。
解讀:六四以陰爻居陰位,處于上卦之初,柔順謙虛,當(dāng)此上下交泰之時,初九等三爻上升求陽,六四首先下降與初九相應(yīng),這就帶動了近鄰六五、上六也都相隨下降,分別與九二、九三相應(yīng)了。而三陰爻都是陰虛之質(zhì)(“不富”、“失實”即指此而言),所以當(dāng)三陽爻上升求陰之時,三陰爻都能虛懷若谷,下應(yīng)陽剛,無須相互告誡,不約而同的連翩下降,這樣就實現(xiàn)了陰陽合德,上下交濟,呈現(xiàn)出一派通泰之象。
六五:帝乙歸妹1,以祉2,元吉。
譯文:帝乙嫁出少女,以此得福,十分吉祥。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3。譯文:以此得福,十分吉祥,說明六五以中道實行應(yīng)下的心愿。
*注釋——帝乙歸妹1:帝乙,是商紂王之父,史稱殷高宗。歸妹,猶言嫁女。歸,嫁。妹,少女之通稱。以祉2:祉,福祉。以,及。中以行愿也3:此以六五爻為據(jù)。六五之爻居上卦中位,是謂得處其位,得行其志。
解讀:六五是泰卦的卦主。“帝乙歸妹”,帝乙把他的小女兒嫁給了當(dāng)時的西部諸侯姬昌,稱為“帝乙歸妹”。帝王的千金是十分尊貴的,仍然需要屈尊下嫁給賢臣,才能獲得福祉。爻辭借用這一典故,說明統(tǒng)治者依中道而行,主動、自覺地實現(xiàn)應(yīng)下的愿望,因而獲得大吉祥。
上六:城復(fù)于隍1,勿用師2,自邑告命3,貞吝。
譯文:城墻傾覆與干涸的城溝里,這時不可興師動眾,要發(fā)布貶損自己即自行貶損的文告,即使堅守正道也難免遺憾咎害。
*注釋——城復(fù)于隍1:復(fù),讀為覆。隍,沒有水的護城壕。勿用師2:師,軍隊。用師,猶言采取軍事行動。自邑告命3:邑,挹(yi),貶損。告命,文告。
《象》曰:城復(fù)于隍,其命亂也。譯文:城墻傾覆與干涸的城溝里,說明形勢已經(jīng)向錯亂的方向轉(zhuǎn)化、天命到了由治轉(zhuǎn)亂的時候了。
解讀:上六在泰卦的終極,泰的終結(jié)就是否的開端,這就是“泰極否來”的道理。“城復(fù)于隍”正是由泰轉(zhuǎn)否的象征。城墻本來就是挖掘城溝中的泥土積累而成的,好比泰的局面是由長期辛苦積累而成的;現(xiàn)在城墻倒了,墻土又填塞在原來的城溝里,又回到了原地,比喻到了“泰”的終極又復(fù)歸于“否”。作為領(lǐng)導(dǎo)者,當(dāng)此患難之秋,要認識歷史趨勢的必然,興師動眾己無濟于事,動用武力只能更加壞事。因為泰極否來,眾心已變,難以力爭,否則只有增加災(zāi)難。所以爻辭首先提出的告誡是“勿用師”。其次,要發(fā)布文告,表示引咎自責(zé),但是“泰”達到變“否”的時候,形勢已成土崩瓦解之狀,即便能夠“自邑告命”,堅持正道而行,也為時太晚,無濟于事了,所以其結(jié)果也只是“吝”,這就是爻辭中“貞吝”二字的含義。
——香港乾坤國學(xué)院、南京三易元文化傳播 彭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