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復習至關重要。然而,到了三輪復習時,許多老師卻認為木已成舟,難以突破:《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上的知識點已反復落實,重要的實詞與虛詞已經引例分解過,句式用法早應耳熟能詳,至于詞的活用等只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思考了。于是,師生繼續臨陣演練,以各種刷題去增強答題感覺,消極地等待高考。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消極而低效的。有了一、二輪復習的積累,我們就應該尋找突破,讓其發酵并升華。既然翻譯是以直譯為基礎的,筆者認為可以把規范譯文“翻轉”成文言文,再次落實各類文言文知識。下面筆者將談一些具體做法,以期就教于方家。
一、以故事來明確譯文“翻轉”的一般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譯重在對常見實詞、虛詞、詞的活用與固定句式(或特殊句式)等的考查。既然譯文來自“原文”,如果我們由此上溯相應之詞語且找到對應的句式,那對做好翻譯題是大有裨益的。為此,筆者選擇《世說新語》中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段落進行說明。
比如,將下面一段譯文“翻轉”為文言文。要求:1.畫橫線的句子和詞要力求“翻轉”到位。2.反問句與祈使句要注意對句式的選擇,其中兩處“對巨伯說”要用不同句法表達。荀巨伯遠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剛好外族強盜攻打郡城,朋友對巨伯說:“我這下要死了,你應該離開。”巨伯說:“我遠道來看你,你卻叫我逃走,損害道義以求活命,哪里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強盜到達后,對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一個人留下來?”巨伯說:“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寧愿拿我的命換朋友的命。”強盜聽了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了有道義的國家。”于是撤軍而回,整個郡城都得以保全。
筆者欣喜地發現,學生對“剛好”“我們這些”等分別有不同的“翻轉”:將“剛好”“翻轉”為“恰”“適”“會”“值”“方”等;將“我們這些”“翻轉”為“吾輩”“吾曹”“吾儕”等。這樣就等于把“一義多詞”復習了。在“翻轉”“哪里是我荀巨伯干的事”這類反問句(或祈使句)時,學生都注意到了疑問代詞(或副詞)的使用。“對……說”這類句式較為容易,教師可引導學生歸類掌握。這種學習方式使許多學生興致盎然,因為機械的文言文知識活用到了“翻轉”之中,并能觸類旁通。
附原文: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二、“翻轉”重要的實詞、虛詞與句式等以提高復習效率
張孝純先生結合考點而編寫的《烏有先生歷險記》中,包含20多個人稱代詞、30多個時間詞、60多個古今異義字(包括假借)、40多個文言虛詞、200多個重點文言實詞、30個固定結構(包括特殊句式)、30例詞性活用和多處初高中教材中的語句。在復習文言文時,許多師生都借助過這篇文章。在進行三輪復習時可以通過“翻轉”來增加其附加值。為此,筆者要求學生溯回而上,聯系課本等知識進行“翻轉”,然后再與原文進行比較、分析和總結。
下面以兩個句子來說明:
(1)他年齡將近七十歲,以種植桑麻五谷來維持生活,不愿和庸俗的人為伍,別人對他的毀謗與贊美不放在心上,人們都把他看作通達事理的人。
(2)你從遠方來(看我),我沒有什么可用來表達敬意的,可是寒舍略微儲備了些薄酒,每當初一、十五(我)總是獨自一人喝,現在老朋友來,為什么不一起喝掉它呢?
師生一起尋找應該“翻轉”的地方,并找到相應依據。筆者在和學生共同探討之后,確定了可從如下方面找到“翻轉”的依據。
1.詞語
①常見重要詞語
“將近”——“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可通過聯想學過的課文來尋找“翻轉”的依據,下同)“種植”——“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樹”(“十年樹木”)、“藝”(“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為伍”——“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初一”——“朔”(“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十五”——“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老朋友”——“故”(“君安與項伯有故”)
②活用詞
在“翻轉”時,筆者提出問題作為引導:如果要把“人們都把他看作通達事理的人”中的“看”“翻轉”為名詞活用成動詞,可以用什么詞?學生馬上聯想到《滕王閣序》的“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由此得出可將“看”“翻轉”為“目”。根據要求“翻轉”,詞性活用的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③兼詞
筆者繼續引導學生探討兼詞:“為什么不一起喝掉它呢”這個句子中“為什么不”“它呢”這兩處要使用兼詞,應該分別用什么詞?學生聯想學過的知識,就可以聯想到“盍各言爾志”“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等句子,便可以知道,“盍”即“為什么不”,這是由“疑問代詞+否定副詞”組成的。“它呢”是由“代詞+助詞”組成的,便又能聯想出“諸”字,因為“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這樣的句子太熟悉了。
2.文言句式
句式的選擇可以體現學生的語感。在“翻轉”的過程中,可以促使學生多方思考與選擇。例如“以種植桑麻五谷來維持生活”這個句子中用到的“以……來……”,可以使用“以為(或以……為……)”(“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沒有什么可用來……”,可以使用固定句式“無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原句如下:
(1)年且七十,藝桑麻五谷以為生,不欲與俗人齒,毀譽不存乎心,人以達士目之。
(2)公自遐方來,仆無以為敬,然敝廬頗蓄薄釀,每朔望輒自酌,今者故人來,盍共飲諸?借助《烏有先生歷險記》一文利用“翻轉”方法,讓學生回歸課本,在詞與句式的多維碰撞中補充并鞏固知識網絡。
三、以信度較高的模擬試題和高考真題來抓住“采分點”并驗證“翻轉”的效果
上文所講的“翻轉”,是從可逆的角度出發的,只要多加實踐就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發現翻譯題目的“采分點”:
1.重點詞:多義、活用、古今異義、通假以及兼詞等;
2.句式:固定句式與特殊句式。
之后,把這些“采分點”對應到課本并進行合理推斷。
下面,筆者以2018年全國卷Ⅰ第13題為例,做進一步說明。
(1)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
重要詞語:以(緊接著就是地名“壽春”,后面是動詞“叛”,可知介詞是“憑借”的含義。可關聯到如“以”(“以勇氣聞于諸侯”)、“出征”(兩個詞,語境是對叛軍采取的行動,可解釋為“出兵征討”。其中“征”可聯想到“南征北戰”等)、“先驅”(古今異義詞,在具體語境中很容易看出來,可聯想到《指南錄后序》中“從王于師,以為前驅”,便應釋為“先鋒部隊”)。
固定句式:以為(就是“以……為”,即“把……當作”,與前面說的一樣)。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重要詞語:“以”(是“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的原因,解釋為“因為”)、“履正”(與“清忠”一起說明魯芝的品質,“履”由“鞋子”這一基本義引申為“行為”)、“素”(向來,一向。如“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定語后置句式:“屋五十間”(“名詞+數量詞”,可翻譯為“五十間房屋”。例如“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附參考譯文:
(1)諸葛誕憑借壽春反叛,魏帝出征,魯芝率領荊州文武官兵作為先鋒。
(2)皇上因為魯芝清廉忠誠行為端正,一向沒有私宅,讓士兵為他建造五十間房屋。綜上所述,在進行三輪復習時,翻譯題如果做好“翻轉”工作,其中的許多困難就可以迎刃而解,并收到前所未有的成效:
1.更新思維角度
前面兩輪復習我們已經對實詞、虛詞、句式、活用等講了很多,三輪復習時,如果仍然如出一轍,那必然會裹足不前。理論了然于胸,并不等于在實踐中就可以成為高手。“翻轉”譯文,尋求古文之法,可以比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審題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這個角度就像我們常常以“參考答案”來逆推題目要求,進而挖掘出命題者設置的某些潛在條件。
2.強化積累與運用
我們過去常糾結于某個詞究竟是哪個意思,現在可以轉換思維思考某個詞在文言文中可以是哪些詞,比如“等到”一詞,學生就會想到“及”“逮”“迨”“比”等詞;當出現強調語氣或用法習慣時,學生可以選擇固定句式,也可以選擇特殊句式。這樣,就可以促使學生調用相關知識進行積累并根據語境進行優選。我們過去強調的是“學”,現在轉過來強調的是“用”。“學”與“用”有效結合,必有柳暗花明之功。當然,在練習時,我們也可以加以規范,諸如某處必須詞性活用、某處要用固定句式、某處直接使用某詞,等等。
3.助力古詩閱讀與寫作
古詩文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了解文言文一些知識與技巧,如句式與活用等,對解讀詩歌、解答詩歌閱讀題目也有所幫助。寫作的語言很重要,如果有了翻轉白話的功底,就能使文章的語言趨于簡潔而生動、雅致而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