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論共享農莊,都在講什么
時下共享經濟很熱,圈里人都在談“共享農莊”“共享農業”,但是總感覺最近關于“共享農莊”的文章在傳輸這樣的觀念:
1.某個東西很多人都在使用,就叫共享;比如一位農莊主通過眾籌的方式獲得資金建了一座農莊,因為他不是這些資金的所有者(所有者是那些通過這種方式入股的人),但他在使用這些資金,所以這座農莊就可以叫共享農莊。
共享農莊最近一年的熱度趨勢,來自搜狗微信指數
2.在休閑農業里,資金可以共享、土地可以共享、房屋可以共享、設備可以共享、人力可以共享、物流可以共享、倉儲可以共享……只要我們用這些共享的方式建一座農莊,就可以稱之為共享農莊。
所以某個莊主號召村民把自家空閑房屋或閑置土地貢獻出來,由他集中運營,搞民宿或者鄉村酒店,或休閑農莊,那搞出來的東西就可以叫共享農莊;
所以像現實版開心農場、市民農園、社區支持農業,每位消費者認領一塊土地,獲得體驗農耕機會、收獲有機農產品的方式就叫共享農業,建一座開心農場為主要業務或者基礎業務的農莊就可以叫共享農莊。
似乎搞共享農莊,只不過是將眾籌、社區支持農業換個叫法而已,似乎共享農莊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何以共享的方式,建毫無特色的普通農莊。
可是,如果“共享農莊”和普通農莊沒有任何差異,普通農莊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共享農莊同樣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比如項目體驗性差、管理粗放、淡旺季明顯,那我們討論“共享農莊”有什么意義呢?我想我們更希望共享農莊是受市場歡迎的,而不只是被上級認可的。
難道我們理想中的共享農莊,不是用共享的方式,創造新奇的體驗產品與項目嗎?不是用共享的方式,改進甚至創造全新的休閑農業(休閑農莊)體驗方式嗎?不是用共享的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休閑農莊嗎?不是用共享的方式,讓休閑農業像共享單車、汽車等一樣遍布大街小巷,讓越來越多的人更近便地體驗、進入嗎?
是的,誰都說不準共享農莊是什么樣子,我們都在探索什么樣的農莊既符合“共享”的概念,又受市場歡迎。不過依照當下的共性經濟潮流,按圖索驥,說不定會發現“共享農莊”的些許端倪:
當下的“共享經濟”,主要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自助式共享,代表事物有自助橙汁機、自助咖啡機、共享充電寶、無人售賣機、MiniKTV、自助按摩椅、大頭貼自助照相亭等。
第二種是B2C式共享,比如時下的共享單車、共享電車、共享汽車等。企業投放一批物品(單車、汽車等),讓需求方通過物聯網(定位)和移動支付的方式,方便實惠地租用某物或者享受到某種服務,并且歸還方便,不用特地付出時間與精力。
第三種是C2C式共享,比如UBER、滴滴和AIRBNB、EATWITH等。這實際上就是做了信息即時處理的平臺,供給方與需求方注冊后發布信息,平臺方根據自身算法匹配信息,撮合供需雙方,實現供方所出讓之物/服務的共享,更方便、更快捷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eatwith:私廚美食共享平臺
這三種貼了“共享”標簽的商業模式,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無人、自助”的商業模式與消費方式,這才是我們建設共享農莊、設計全新的體驗項目、策劃具有吸引力的導流方案必須依賴的基礎。
無人和自助指的是交易的實現過程“無人且自助”,而非背后的運營維護。比如自助橙汁機,投幣之后機器自動為你現榨一杯橙汁,而不是服務員直接為你現榨;比如共享單車,你是通過APP開鎖騎車付費的,而不是把錢交給某個人然后他打開一輛車給你騎。
而實現無人與自助的過程中,是否應用了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對“它是不是共享農莊”這個命題沒任何影響。
比如壹度創意之前介紹過的美國“艾米的農場”,以“四個隨便”的規矩做到了無人和自助,不僅吸引了游客,也更新了體驗方式,即便農莊里連個二維碼都沒有,我們一樣認為它是成功的“共享農莊”。(參見:不足60畝的美國小農場,卻生發了共享農莊的萌芽)
也許更重要的問題,不是建一座真正的共享農莊,而是利用共享的方式,為你的農莊,或者你即將建造的農莊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或產品亮點問題,或體驗方式問題,或引流導流問題,像這座美國小農場一樣。
——這是共享農莊,但它毫無特色;
——這未必是共享農莊,只是用無人與自助的方式,解決了一些現有的問題;
你怎么選?
參考資料:
https://www.baitiwu.com/t/topic/30865
http://www.admin5.com/article/20170831/780072.shtml
壹度創意,農旅規劃行業領導品牌
策劃·規劃·設計·景觀
沒什么技術,創意是我們最自戀的技術;
沒什么理論,落地是我們最自信的理論;
沒什么情懷,專注是我們最自豪的情懷;
沒什么成就,口碑是我們最自然的成就;
農莊·鄉村·城鎮·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