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里記載:“風寒濕三邪雜至,合而為痹。”并認為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而熱痹,雖然后來的人們多認為是感受了熱邪或暑邪而致,但事實上并非如此,熱痹也大多是感受風寒濕邪,因為機體陽盛或風寒濕邪在體內郁久化熱,表現為熱證而已。
痹癥的中醫診斷臨床上主要是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來進行判斷,可以將痹癥分為行痹、痛痹、著痹,以及其他類型。痹癥是指由寒、濕、風、熱等因素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和肌肉麻木、酸疼、屈伸不利,甚至是關節腫大、灼熱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病癥。
1、行痹(風痹):患者會出現關節和肌肉疼痛,并且會伴隨活動不利、痛無定處等情況,時有惡風發熱之癥,舌淡苔薄白,而且脈浮;
2、痛痹(寒痹):患者會出現劇烈疼痛,而且痛處固定不移,遇寒疼痛會加重,遇熱疼痛會減輕,局部皮膚不紅不熱,患者的苔薄白,脈弦緊;
3、著痹(濕痹):患者的四肢關節酸痛,且腫脹、麻木,每遇陰雨天癥狀會加重或復發,苔白膩,脈濡緩;
4、其他類型:比如熱痹,是感受熱邪或風、寒、濕三邪,日久化熱而引起的關節疼痛,局部會有燒灼感、紅腫的情況,可出現關節活動不暢。還有虛痹,患者的病程較久,會出現肝腎虧虛、關節酸沉,麻木感會更強。
1、行痹也是風痹,特點為疼痛游走,痛無定處。
2、痛痹也叫寒痹,特點為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
3、著痹也叫濕痹,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腫脹,麻木,陰雨天加重或發作。
4、熱痹主要為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
中醫治療方案,市面常用中成藥如下:
四妙丸,主治濕熱下注的濕痹、熱痹型痛風。
當歸拈痛丸,主治濕熱類型的濕痹、熱痹型痛風。
復方伸筋膠囊,主治濕熱類型的濕痹、熱痹型痛風。
益腎蠲痹丸,主治風、濕類型的風痹、濕痹型痛風,以風痹見長。
尪痹片。主治風、濕類型的風痹、濕痹型痛風,以風痹見長。
人參歸脾丸。補氣血,治療虛痹見長。
——以上的基本思路是治療風痹、濕痹、熱痹多一些。對于寒痹,則不夠充分。
但實際上寒痹才是占比最多的痛風類型。
比如有研究調查了北方地區感受風寒濕邪致病的919名痹癥患者,其中感受寒邪的最多,為766名,感受濕邪為主的著痹只有81名,感受風邪為主的行痹僅有72名。還有研究者考察了南方的痹癥,濕邪因素更為明顯。
我個人認為,現代空調,冰箱普及,大家吃住都比較容易寒涼。所以需要重點關注寒痹類型的痛風。
寒痹的治療以倪海廈、黃煌二位推薦的方案為佳。
倪海廈分輕、重兩種,分別用甘草附子湯,和烏頭桂枝湯。
甘草附子湯,用法:炙甘草31克,白術31克,制附子2枚(40克),桂枝62克,以上4味藥,加水1200毫升,煎取600毫升,去藥渣。放溫后服用,每次200毫升,每天3次。剛喝的時候微微出汗最好,出汗之后還是煩(熱、疼),再服100毫升。如果覺得每次服200毫升太多,那最好服120-140毫升。
烏頭桂枝湯,用法:烏頭50克,用1000毫升水煮一小時取200毫升,去渣加蜂蜜200毫升,合計400毫升,再煮,取200毫升。這就叫烏頭蜜。
然后用桂枝湯,一次200毫升,加一勺烏頭蜜。如果吃下去病人說我這個關節還在痛,下次改加兩湯匙,加重一點。一個湯匙一個湯匙加。
黃煌分三種,輕,中,重三類。分別是甘草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分別如下:
(1)輕度或不久,急性的痛風。特別是入夏以來,痛風高發,許多人出現腳趾紅腫疼痛,常常無法行走。
甘草附子湯原方:炮附子30克(先煎30分鐘),白術30克,桂枝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一天分三次服藥,囑服三天。
(2)中度風濕類風濕關節炎方:桂枝芍藥知母湯
既汗出入水中或酒后汗出當風是致病原因。病的有段時間了。
用法:
桂枝62克, 芍藥47克,甘草31克,麻黃31克,生姜78克,白術78克,知母62克,防風62克, 附子2枚(炮制后),以上9味藥,用水1400毫升煎,煮取400毫升,放溫后每次服用140毫升,一天3次。
此方對中度風濕類風濕關節炎有良效,如用量得當,可做到一劑效,三劑愈。此多為醫家秘而不傳之方,但對手指骨節痛作用不明顯。
(3)重度風濕類風濕關節炎方:烏頭湯。
已經發展到變形了。
用法:
烏頭50克,用1000毫升水煮一小時取200毫升,去渣加蜂蜜200毫升,再煮,取200毫升。另用水500毫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加芍藥、黃芪、甘草各45克,再煮取200毫升。將烏頭湯與其他藥湯合并,首次服一湯匙,每隔半小時再服一次,每次加量一湯匙,如出現心慌則減一湯匙,一日服盡。
一劑服盡不愈者,可隔日再服一劑。
一般一至三劑可愈,變型關節將慢慢得到修復。此方中麻黃量大力猛,有心臟病者慎用。如服后心跳加快心慌者,應減量。若對此方不受者,可將前四味藥以桂枝湯代替,既桂枝湯加烏頭湯。
本人非醫生,以上整理,僅供參考。用藥須遵醫囑。